轉自:中國質量報

“一口價”黃金飾品消費糾紛頻發

期待多方合力促進行業規範發展

□ 本報記者 龐 鶴

近期,金價節節攀升,黃金消費市場火熱。與傳統按克重計價的金飾相比,“一口價”黃金飾品因其特殊工藝(一般多爲3D硬金工藝、5G工藝、5D工藝),款式吸睛,從而在市場上備受青睞。然而,高工藝的背後也隱藏着一些“消費陷阱”。

克重不明計價不清

中消協此前發佈的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披露,“一口價”黃金因計價模式不透明,經營者在銷售時故意隱瞞黃金首飾克重或限制置換條件等,成爲投訴熱點。

記者近日走訪調查發現,“一口價”黃金飾品未明示(告知)克重的現象在黃金市場普遍存在。以北京某商場爲例,該商場內的週六福、中國黃金周大生等品牌,標註“一口價”的黃金飾品基本都未在標籤上標註克重。

而這些金店的店員在介紹“一口價”黃金飾品時,基本不會主動告知消費者黃金的克重,而是着重介紹產品的款式和工藝。當記者詢問黃金克重時,有的店員表示,按件出售,不按克重賣;有的店員含糊其辭:“也就幾克吧,不確定,公司來貨時就規定按件賣。”

此外,部分店員還會着重向消費者強調“一口價”黃金飾品折扣力度大,還保值,“這個(戒指)打完折2662元(標價3120元/件),是員工內部價了,將來還按標價換購”。

聽起來實惠划算,但“一口價”黃金飾品折算成克重的價格明顯高於當日金價。如某品牌黃金吊墜(標價1634元/件),店員稱大概2克。折算下來每克就是800多元,而當日金價是539元/克。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一口價”黃金飾品折算下來的價格一般比按克計費(實際克數×當日金價+加工費)的價格要高。前者價格自主性強,商家利潤空間更大。

消費者易“踩坑”

“一口價”黃金飾品因克重不明,計費方式不清晰,消費者通常事後才發現自己“踩坑”。

有媒體報道,今年春節前,濟南的一位消費者在事先未被告知克重的情況下,以1.38萬元的價格在當地一家金店購買了“一口價”足金手鐲,幾天後自行測重發現每克金價近1000元,是當天金價的兩倍。

記者調查發現,類似情況並不在少數。有的消費者花了“冤枉”錢,當要求現場稱重時,卻被店員以“一口價不稱重”爲由拒絕。

此外,不少消費者反映,“一口價”黃金飾品以舊換新時,金店的置換條件與承諾不符。例如,一些店員事先只強調換購時划算,按等價兌換。直到換購時,消費者才明白“等價”意味着“一口價”換“一口價”,不能與克重黃金等價置換,要想將“一口價”黃金飾品置換成克重黃金,則只能依據當日金價,按克重來計算,而且還會被收取加工費、折舊費等。

記者以“一口價”黃金作爲關鍵詞,在某網絡投訴平臺共搜索到4030條投訴(截至3月21日9時),消費者投訴的問題大致可歸結爲兩點:一是被誘導買“一口價”黃金飾品,不告知克重;二是售前未明確告知換購條件。

市場規範化發展需要多方合力

“一口價”黃金是否合理?商家是否應向消費者明示(告知)產品克重?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斌表示,如果經營者沒有虛假宣傳,沒有虛假承諾克重,只是以固定價格銷售產品,消費者購買前又未詢問相關信息,購買後再主張退貨則缺乏依據。如果店員在銷售過程中明知金飾克重卻不告知,或故意陳述虛假事實讓消費者作出錯誤判斷和選擇,則涉嫌構成欺詐。

職業黃金投資分析師呂超表示,“一口價”黃金飾品本質上是一種黃金首飾的銷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黃金飾品不是以傳統的克重爲單位來計價,而是由金店直接定價銷售。“這意味着消費者在購買時,不會得到關於飾品具體克重的明確信息,而是直接支付一個固定價格。因此,存在許多問題和爭議。”

那麼,如何避免爭議和糾紛,並使“一口價”黃金市場規範有序發展?呂超認爲,商家應該明確標明產品的克重,並在顯眼的位置展示給消費者看,避免使用模糊或誤導性的描述。如果消費者詢問克重,商家應該如實告知,不得故意隱瞞或避重就輕。同時,商家應該清晰、明確地告知消費者關於換購的具體條款。相關部門可制定更爲嚴格的法規和標準,規範商家的經營行爲。

此外,呂超也表示,消費者在購買“一口價”黃金飾品時,要提高警惕,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在購買前,應仔細閱讀產品標籤和合同內容,瞭解清楚產品的克重、材質、換購條款等重要信息。如果商家不願意提供這些信息,或者信息含糊不清,消費者應該保持警惕,謹慎購買。

《中國質量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