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通脹,美國人均工資每年漲幅僅爲0.3%、德國0.35%、澳大利亞0.5%,日、法、意爲負增長

文 | 劉建中 陳汐

先說本文的兩個結論:

1、扣除通脹因素,在GDP最高的八個發達國家中,美、德、澳工資增長緩慢,日、法、意負增長。

2、如果只考慮食品和住房這兩個最重要的支出,更多發達國家的工資購買力下降了。

以下是正文: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以美元計,2022年GDP排名前八的發達國家爲美國(25.5萬億)、日本(4.23萬億)、德國(4.07萬億)、英國(3.07萬億)、法國(2.78萬億)、加拿大2.14萬億)、意大利(2.01萬億)、澳大利亞(1.68萬億)。下文稱其爲“八大發達國家”。

2000年以來,如果不考慮通脹,八大發達國家中七個國家的人均工資都顯著增長了。比如,代表法國工資平均水平的“工資和收入指數”從2000年12月的90.3增長到2022年12月的116.3,增幅爲29%。八大發達國家中只有日本的人均工資下降了15%。

但是,如果考慮通脹因素,我們將看到另外一番圖景。下文以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代表通脹水平。

2000年12月到2022年12月,法國CPI指數從80.5增長爲114.2,增幅42%。扣除通脹,二十二年間,法國的真實人均工資減少了13%。下文把扣除通脹之後的工資增長幅度稱爲“真實工資漲幅”。

圖1: 2000年以來法國的CPI指數與工資指數

經測算,2000年以來的二十二年,只有加拿大和英國的真實人均工資增長較快,分別爲33%和22%。其餘六國:澳大利亞爲12%,德國爲8%,美國爲7%,法國爲 -13%,意大利爲 -17%,日本爲 -22%。

而且,需要注意,除了加拿大和英國,其餘六國的人均工資漲幅都遠小於人均GDP增幅。

比如,從2000年到2022年,扣除通脹,法國人均GDP增長了18%,但人均工資卻下降了13%,這之間的差距高達31%。由此可見,勞動力在社會財富的直接分配中,所佔比例在縮減。

人均工資漲幅與人均GDP增幅

表1數據顯示,加拿大的人均工資漲幅比人均GDP增幅高10%,英國的工資漲幅比GDP增幅低4%,低的不算多。

除了以上兩個國家,其餘六國的人均工資漲幅都顯著低於人均GDP增幅。這六國中差距最小的是德國,但工資漲幅還是比GDP增幅低了18%。

某國某年的GDP可以理解爲,這個國家在這一年新創造的財富總量。勞動者、企業所有者、國家都是這筆財富的分享者。人均工資漲幅低於人均GDP增幅表明,不考慮間接因素,勞動者從總財富中分得的份額下降了。

表1: 2000年到2022年各國人均工資漲幅與人均GDP增幅的差距

2000年以來的二十二年,加拿大和英國的勞動者在社會財富中分得的比例沒有顯著下降。表2顯示,加拿大和英國的真實人均工資漲幅在八個國家中也最高,分別爲33%和22%,平均每年上漲1.3%和0.9%。

其餘六國漲幅最高的是澳大利亞,漲幅12%,平均每年上漲0.5%;德國漲幅8%,平均每年上漲0.35%;美國漲幅7%,平均每年僅上漲0.3%。法國、意大利、日本負增長。

二十二年間,扣除通脹之後的工資漲幅很低,說明這六個國家靠工資生活的普通勞動者,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    

表2: 2000年到2022年各國的真實人均工資漲幅

在上文中,我們用CPI來衡量通貨膨脹。CPI的確是觀察通脹的重要指標,但是CPI並不完全等於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定義是,貨幣超發引起的貨幣購買力貶值現象。所以,用“貨幣購買力”來衡量工資的真實增長情況,更切合實際。

如果用“貨幣購買力”衡量,我們會發現,除了日本、法國、意大利,還有更多發達國家的真實人均工資是下降的。比如,用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來衡量美國的情況,2000年-2022年美國人均工資的購買力是下降的。

美國人均工資的真實購買力變化

美國家庭和中國家庭一樣,食品和買房是最重要的兩種支出,也是最影響幸福感的兩種支出。食品是每日必需,而買房是一筆鉅額支出。

下面看看美國人均工資在食品和住房方面的真實購買力變化。

首先,看工資的食品購買力變化。

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食品中佔比最大的四類如下:

  • 穀物與烘焙製品(下稱穀物)

  • 肉禽魚蛋

  • 水果蔬菜

  • 無酒精飲料

這四類中前兩類佔比更高,而且對於低收入家庭,這兩者的重要性也更高。這容易理解:對於生活拮据的人,可以不喝飲料,不喫水果,但飯和肉卻是必需的。

圖2顯示了四類產品的價格變化與人均工資變化的關係。

圖2: 2000年-2022年美國四類產品的價格指數與人均工資指數

在圖2中,雖然水果蔬菜、飲料的漲幅都小於工資增幅,但穀物、肉禽魚蛋的漲幅都高於工資漲幅。因爲穀物、肉禽魚蛋的佔比更大、權重更高,所以這四類食品加總之後,工資的購買力是下降的。

而且,因爲穀物、肉禽魚蛋對於低收入家庭更爲重要,所以對於低收入家庭而言,工資在食品方面的購買力下降的更多。    

再來比較一下美國的工資漲幅與房價增幅。

美國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OFHEO)會公佈全美房屋價格指數,我們把這個指數和人均工資指數放在了圖3中。不難看出,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房價快速下跌階段,其他時間內,美國房價漲幅都高於工資漲幅。

圖3: 2000年-2022年美國住房價格指數與工資指數

有讀者可能會說,美國有些州的工資增長很快,這些州的工資可能大幅跑贏通脹。但是,收入高的地方物價也高,物價漲幅往往也較高。

比如,2000年-2022年紐約州工資漲幅高達96%,遠高於美國全國的78%。但是,紐約州的房價漲了180%,也遠高於全國的157%。

圖4:2000年-2022年紐約州工資指數和房價指數

最後,我們想說,發展經濟的最終目標是爲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幸福程度。工資是普通人最重要的收入,國家不可只顧及提升GDP,而忽略了提升工資,否則就是捨本逐末。

作者爲《財經》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編輯:劉建中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