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屬中醫學“肝積”“積聚”“鼓脹”等範疇,多由於正氣內虛、感受邪毒、情志鬱結、飲食損傷等因素日漸損傷人體正氣,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失常,以致產生痰凝、溼濁、瘀毒等病理變化,蘊結於肝臟,相互搏結,日久積塊如巖,形成肝癌。

張均倡系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主任醫師,從事中醫肝病醫、教、研工作30餘載,臨牀擅長運用經方治療肝癌、肝硬化及併發症。筆者有幸從師侍診,現將其論治肝癌經驗總結如下。

病因病機

肝癌發病主要分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一方面爲勞倦內傷,情志失調,肝失疏泄,脾運失健;另一方面爲溼熱毒邪內侵肝膽,或素嗜菸酒,釀生熱毒,結於肝膽。內因與外因相合,而致氣滯痰凝、瘀毒互結而成積。

肝癌病性屬本虛標實,初期邪盛而正虛不顯,以痰溼、瘀毒等實邪爲主要表現,中晚期由於實邪逐漸耗傷人體肝腎之陰,脾胃中焦運化功能衰敗,氣血津液虧虛,正氣虛衰,陰陽失調逐漸突顯,正虛、邪實兼具且相互影響,從而形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肝癌病位在肝,與脾、肺、腎密切相關。

治則治法

張均倡認爲扶正祛邪是肝癌的治療總則,同時需結合患者寒熱虛實等具體情況分期論治。初期,患者大多表現爲右脅脹痛或刺痛,乏力,口乾或口苦,小便黃,大便乾結或黏滯不爽,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治療以祛邪爲主,強調解毒化瘀、祛痰通絡散結;中晚期,由於髒氣虛損太過,肝脾脈絡瘀阻,氣血衰敗,患者多表現爲右脅肋疼痛或拒按,腹部硬塊癥結,乏力,納少,氣短,消瘦,腹脹,腰膝痠軟,身目黃染,舌紅,質紫暗,苔黃或白膩,脈弦細。治以扶正爲主,兼顧祛邪,強調養陰柔肝,健脾通絡,補腎化瘀。肝癌屬虛實夾雜之證,在辨治過程中,張均倡特別重視從脾虛論治中晚期肝癌,其認爲扶正雖有氣血陰陽之不同,但調理脾胃是關鍵,正所謂“土溼則滋生萬物,脾潤則長養臟腑”(《血證論》),因此健脾是扶正和顧護陽氣的根本,需貫穿於肝癌治療的始終。

驗案舉例

聶某,男,60歲,2020年5月26日初診。慢性乙型肝炎病史30餘年,母親因肝癌去世。查AFP(甲胎蛋白)12465ng/ml,HBV-DNA((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定量1.08E+03IU/ml,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7279COI。上腹部增強MRI結果提示:原發性肝癌並肝內子竈形成,腹膜後多發腫大淋巴結,膽囊受侵,脾大。全身PET-CT掃描結果提示:肝癌並肝內多發轉移,累及鄰近膽囊及腹膜,橫結腸受累。刻下:精神差,乏力,納少,右上腹隱痛明顯,口乾苦,睡眠差,大便幹。舌暗紅,苔黃稍膩,脈弦滑。查體:肋下3cm可觸及肝臟,質硬,有觸痛。因患者腫瘤分期較晚,已無手術、消融或肝移植指徵。

診斷:西醫診斷爲原發性肝癌(CNLC分期Ⅲb期、BCLC分期C期),中醫診斷爲肝癌(肝鬱脾虛,毒瘀熱結)。

首診行中藥(自擬“正肝解毒湯”)聯合靶免、介入、抗病毒綜合治療。中藥治以疏肝健脾,清熱化瘀,解毒散結。

處方:蒼朮10g,太子參15g,薏苡仁30g,炒雞內金30g,茵陳15g,露蜂房15g,枳殼10g,半枝蓮15g,白花蛇舌草15g,生牡蠣30g,炒白朮15g,鬱金30g,黃芪15g,石菖蒲10g,瓜蔞仁30g,蜈蚣2條。30劑,每日1劑,水煎服。

7月12日二診:上方服用1個月後,口乾苦減輕,納食好轉,大便通暢,仍感乏力,右上腹隱痛,睡眠欠佳。舌暗紅,苔薄黃,脈弦。複查AFP57ng/ml。

守上方去瓜蔞仁、半枝蓮、石菖蒲,加桃仁10g、山慈菇10g、香附10g解毒散結、通絡止痛。30劑,每日1劑,水煎服。

10月19日三診:諸症緩解,稍乏力,輕微口乾,納可,大便調,偶感右上腹隱痛,腰膝痠軟,睡眠欠佳。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複查AFP3ng/ml,上腹部MRI增強(普美顯)提示肝內佔位病變較前明顯縮小,內部可見裂隙狀液化壞死。

守上方去香附,加熟地15g、菟絲子15g、石斛30g補腎柔肝、健脾益氣養陰、解毒和絡止痛。30劑,每日1劑,水煎服。

隨訪:患者一直規律口服“正肝解毒湯”加減抗腫瘤,AFP持續保持正常,肝腎功能正常,上腹部MRI增強及肝臟超聲造影均提示肝內腫瘤病竈完全壞死,抗腫瘤治療效果達到臨牀完全緩解,目前精神狀態良好,病情穩定,生活如常人,納眠正常,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弦。

按 本案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中晚期肝癌治療過程中的優勢互補作用,結合現代醫學使腫瘤病竈達到完全壞死,給患者帶來長期生存獲益,不僅可以實現“帶瘤生存”,甚至可以突破療效瓶頸,實現“無瘤生存”。方中茵陳、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蒼朮、白朮同用,配伍石菖蒲、薏苡仁燥溼健脾,黃芪、太子參、露蜂房益氣扶正,雞內金、牡蠣、蜈蚣軟堅通絡散結,瓜蔞仁通腑瀉熱,全方扶正與祛邪兼顧,祛邪而不傷正,共奏清熱解毒散結,扶正化瘀通絡之效,故名“正肝解毒湯”。

中醫藥治療肝癌可以貫穿全程,滲透到診療的各個階段,通過調和機體陰陽,匡扶正氣,祛邪與扶正相結合,散中有收,補中有瀉,起到扶正抑瘤、增效減毒、固本培元的作用,臨牀療效顯著。(胡萌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  張均倡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