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一)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但是以游泳爲題材和主題的佳作卻爲數不多。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文人絕少有善於游泳者。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可謂在中國的詩詞史上獨領風騷。先讓我們看全詞: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此詞據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介紹,寫於毛澤東第一次暢遊長江後的第二天1956年6月1日清晨。
本詩的標題就是“游泳”。解讀此詞,首先要了解關於毛澤東一生游泳的一些情況和理念、論述。游泳是個極好的健身運動,許多人都喜歡。但毛澤東喜歡游泳與衆不同。他從小就酷愛游泳,一直游到83歲高齡。他游泳的姿勢按游泳館教練要求可能並不“規範”,但水平極高。據陪同毛澤東暢遊長江7次的李爾重(時任武漢市委書記處書記)介紹,他本人小時候就在家鄉的還鄉河摸魚捉蝦嬉戲中長大,自詡頗像“小英雄雨來”一樣的游泳高手。但是他在陪同毛澤東暢遊長江時貼近毛澤東觀察,毛澤東遊泳的自由程度,遠超過自己這個“游泳高手”。他介紹,毛澤東身入長江,如蛟龍入水,興奮異常,舒展自如;時而輕抒雙臂,劃開水面;時而劈波斬浪,全身潛水穿過浪頭,遊過好遠才重出水面;時而腳踩江流,立於水中,如閒庭信步;最令人讚歎的是時而平躺水面,一動不動,仰望天空,順着江水自由漂流。他幾次想學毛澤東的幾個動作而沒有成功。藝高人膽大。毛澤東遊泳喜歡到激流波浪中搏擊,勇於挑戰大江大海。據相關資料記載,毛澤東一生曾遊過長江、湘江、珠江、邕江、贛江、錢塘江、北戴河等著名江河湖海。這其中,橫渡長江無疑是最具挑戰性的。據《毛澤東年譜》記載,毛澤東從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間,先後14次暢遊長江。毛澤東把挑戰大江大河,不僅看作是鍛鍊身體,而且是鍛鍊意志。他在講話、詩文中常有涉及游泳的話題。他主張游泳不要總在室內游泳池,應該到江河湖海里鍛鍊。他談游泳,常常是藉機抒發一種政治情懷和哲理。例如,早在1925年寫的《沁園春·長沙》中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講的雖然是當年一羣青年學生游泳的壯觀景緻,實際是一種理念和哲理。毛澤東1954年創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也是一首同遊泳有關的詞,但也不是專寫游泳後的閒情逸致。同樣,這首《水調歌頭·游泳》自然也不能單單解讀爲一般意義上的僅僅寫游泳。
(二)
毛澤東詩詞一大特點就是看似淺顯曉暢,實則富有哲理,耐人尋味。讀毛澤東詩詞貴在理解其含蓄蘊藉的文風而感悟出其本意。《水調歌頭·游泳》就是這樣一首詞。多有人自以爲理解了,其實多有誤解誤讀處。筆者不揣陋見,與讀者共享。
我們先看上闋。這裏可細分相互聯繫而又有區別的三層意思。

圖片

首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是一層意思。有人認爲這是“毛澤東是先到長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簡單地講這次的旅程,卻借用三國時代吳國的童謠來加以化用,這就與簡單的敘述旅程不同了。《三國志·吳書·陸凱傳》稱: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願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當時孫皓遷都,使百姓服勞役。百姓用船運送遷都物資,逆流而上,深感煩苦,所以有這童謠。而事實上,當時作者已經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反映中國客觀的經濟規律,人民安樂。所以作者對這個童謠,反其意而加以化用,說成“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這是化用的引用格。”(周振甫:《毛澤東詩詞欣賞》,中華書局2016年2月,第94頁。)
這樣解釋“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是望文生義,忽略了這之前一段史實:早在1955年夏天在廣州,他就提出要遊長江的事情,但因種種原因沒有成行。在1956年的5月中旬,他又到廣州考察和調查研究,在那裏遊了珠江。隨後再次提出要遊湘江和長江。當時又受到一些領導和身邊服務人員的好心勸阻。主要理由是長江水深流急,多有漩渦。對此,雙方發生激烈的爭論。最後是派游泳極好的衛士孫勇專程去長江進行了實地勘查、試遊,證明長江可以游泳。“爭論”以毛澤東的“勝利”結束。30日一早,毛澤東乘飛機到長沙,上午同湖南省委領導談話,中午1時,從猴子石下水,從牛頭洲附近上岸。據中南海的攝影師侯波回憶說:岸邊有一條小路,毛澤東赤着腳、穿件浴衣,沿着小路信步走去,一路談笑風生。他走到一戶人家門前(是戶菜農),家裏沒有大人,只有幾個娃娃。娃娃們圍着毛澤東看熱鬧,毛澤東逗一個小娃娃。小娃娃不知道拿了個什麼東西,毛澤東問:“給爺爺看看好嗎?”那孩子天真機靈,面對這位不相識的慈祥的爺爺,毫無懼意,捂着雙手,一副童真地說:“你猜不着!”多好的畫面啊!“咔嚓”,她按下了快門。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精彩的瞬間。後聚攏來的鄉親們特意打來就在附近不遠處的白沙井水,送給毛澤東飲嘗。白沙古井,自古以來爲江南名泉之一。泉水從井底汩汩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斷。這就是第二天詩作中首句“才飲長沙水”的來源。對此,毛澤東在詩後特意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長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筆者注:由於城市擴容,現在已處於城中了)即緣於此。5月31日一早乘機到達武漢。上午在江船上聽取當時正在建設的長江大橋工程彙報。下午2時許,毛澤東在相關人員的陪同和護衛下,從蛇山北邊下水,游到漢口的淡水池附近,約15公里,歷時兩小時。上船後, 氣定神閒、精神飽滿,談笑自若。晚上,喫飯時,廚師特意做了一盤“清蒸武昌魚”,這是地道樊口產的名魚。那天夜裏,暢遊長江過後的毛澤東,睡眠難得的好。第二天醒來,精神十分好,讓衛士李銀橋取來紙筆,揮毫寫下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游泳》,於是有了“又食武昌魚”的下句。這兩句看似用典,實爲實錄其事。隨手拈來,天衣無縫。分別代指長沙、武漢兩地的游泳。上述這段史實是正確解讀“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所不能忽略的。毛澤東這樣起句應該至少有兩個用意。其一,從全詞的藝術結構上看,先總述在兩地游泳,極像某些文章的導語。然後轉到第二層意思,展開寫暢遊長江的情形。其二,還有個深意,就是爲他們在廣州爭論的長江能不能游泳作個“小結”。認爲僅僅是“藝術地講毛澤東先到長沙後到武漢的行程”是不準確的。
接下來的“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是上闋中的第二層意思,是正面描寫暢遊長江的感受。這兩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今天有空閒時間,不在庭院裏散步,去橫渡長江。“得寬餘”是講游泳的緣起;而“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是講游泳的過程和感受。“萬里長江橫渡”是回應“不管風吹浪打”,“極目楚天舒”是回應“勝似閒庭信步”。僅僅五句話,28個字,就構築一個意境開闊,宏大浩渺的詩意境界,邏輯嚴謹,又富有論辯色彩,似一篇論辯文。這種論辯性特點我們在毛澤東許多詩詞中都可以體悟到。正所謂順手拈來,天衣無縫,別有神韻。

圖片

◆《水調歌頭·游泳》
這裏的“極目楚天舒”,需要特別解釋一下。這是詩人的獨特感受。遺憾的是此前人們對此句解讀多是一帶而過。這句話,是恰如其分、精準細緻地表達了毛澤東暢遊長江的獨有的歡快愉悅的心情。這就是前面所介紹的毛澤東在游泳中時而平躺水面,一動不動,仰望天空,任由水漂自流這樣一種泳姿產生的獨特感覺。這種感覺,是在陸地的海灘、原野仰臥仰視天空時所感受不到的。“極目楚天舒”極有表現力,特別一個“舒”字,精當準確,無可替代。有舒心、舒展、舒暢、舒捲、舒適、舒坦等多種含義。名句、佳句無不出自生活的體驗。毛澤東曾說《憶秦娥·婁山關》詞中的名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是他長期作戰行軍中積累的體驗。毛澤東此前曾在多處大江大海中游泳,“極目楚天舒”正是他游泳的多次體驗的積累。所不同的是此次他遊的長江天空是“楚天”而已。
好詩多奇句。上闋原本是寫暢遊長江的豪情逸興,突然一轉,猶如異峯突起,詩人吟出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這首詞的關鍵點,正確地理解它才能正確理解全詩。爲什麼毛澤東在泳興正濃的時候想到了孔子的話呢?這正是毛澤東的內心世界的東西,也是我們理解這首詩的一把鑰匙。我們讀這首詞,是不能放過這個關鍵的句子。以前我解讀這首詞的時候恰恰忽略了這點。有人認爲僅僅是游泳的“豪情逸興”,還有的認爲是“這話有勉人自強不息的含義”(振甫:《毛主席詩詞淺釋》,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年12月,第115頁。)這樣解讀似乎欠妥。
孔子的話,其實還有重要的下半句:“不捨晝夜”。許多解讀此詞者,多半沒有注意到這沒有說出的下半句話。實際上下句是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引用中語意的省略,使此詞的意境含蓄蘊藉。這省略了下半句話在全詞中極爲重要。孔子這句話語出《論語·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孔子在河邊說道:“奔流而去的河水啊,是這樣匆忙,白天黑夜不停地流淌。”這實際表達了孔子一個重要的哲理思想:世界的發展變化猶如大河流水,奔騰向前,晝夜不息。這裏轉入毛澤東在暢遊長江時所想,不僅僅使詩歌跌宕起伏,其更深層意思藉以表達詩人的哲思。毛澤東在暢遊長江時曾對身邊的人說,大風大浪也不可怕,人類社會就是從大風大浪中過來的。在《水調歌頭·游泳》中用了孔子的這句話,就是在強調歷史總是像長江流水一樣,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的。我們要勇於乘風破浪。在飛速變化的歷史潮流面前,不能無所作爲。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最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加速建設社會主義,促進社會的變化。這是本詞的核心思想。

緊接上闋寫在暢遊長江時所想,下闋寫在長江裏游泳所見。“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把一個正在建設的工地寫活了!也可能是上午剛剛聽取了正在建設的長江大橋工程彙報引起的濃厚興致,於是把它寫進了詩。作者選用極具表現力的幾個詞。“風檣動,龜蛇靜”,一動一靜,“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講出了氣勢。看着現實場景,詩人又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現在,正在架設的是長江大橋,不僅要將幾千年的“天塹”變通途,我們還要建三峽大壩。要——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這由眼前看到的正在忙碌的建設工地,想到對未來三峽工程的設想。用文學形式表達了對長江遠景規劃的神往、期望。巧借傳統文學中的故事,貼切自然,創造一個文學的詩的意境,無疑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三)
這裏“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兩句話,也需要單獨討論。有人僅僅解釋爲建三峽大壩,不會破壞岸上的神女廟。這是值得商榷的。“神女應無恙”,應理解爲“應該讓女神安然無恙”。旨在表達建設三峽工程,不要破壞生態平衡,要講科學性。
如何解讀這句詩,涉及到一個同詩詞有關聯的一個話題,即我們如何看這首詞同三峽工程的關係?當我們今天讀到這首詞時,三峽工程已經竣工多年,其效益已經顯現。但是,某些問題也隨之而來。人們對當初建三峽工程的激烈爭論似乎仍沒有結束。有人甚至把三峽工程的建設同這首詩作了某種聯繫。這是值得研究探討的一個問題。
毛澤東是有在長江三峽上建造大壩的願望,讓孕育中華民族文明的長江以新的方式造福人民。早在1953年,剛剛建國3年不到,百廢待興,他第一次巡視長江時,就在軍艦上召來水利專家,詢問在長江建壩的可能性。1954年長江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根治長江的決心更加堅定。1954年中央有關部門在廣州開會,當李富春彙報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又提到了關於長江防洪和三峽工程問題,毛澤東曾向在場的同志們深情地說道:將來我死了,三峽修成以後,你們要寫篇祭文告訴我啊。1958年2月,受他的委託,周恩來專程帶領一百多人的專家組乘船考察三峽。但毛澤東對三峽工程從來沒有下過指令性的意見,更不能把這首詞同三峽工程硬性聯繫起來。毛澤東這裏提出的理想,不過是一種願望,而非是指令性計劃和指示。
毛澤東後來曾在建設葛洲壩的文件上,寫了一段批語,其意爲,現在僅僅是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必然還會發現許多問題,還需修改和完善。毛澤東是審慎決策,審慎實施。據擔任水利部部長36年之久的錢正英回憶,三峽大壩工程,可謂三起三落。如果從1958年2月周恩來總理帶領一百多人到三峽考察算起(此前在南寧會議就發生過激烈討論),到1992年3月人大批准,前後歷時34年多。這中間因種種原因一度停頓,1986年重啓三峽工程項目可行性論證時,組成專家組就有14個,聘請各方面的專家共412位,分10個專題,分別研究論證。論辯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50年代的幾次。
(四)
本詞在藝術構思上也頗有特點。
回望全詞,由總寫兩地游泳導入,先是寫在波濤浪湧中暢遊長江,由此想到古人的哲理,再看不遠處即將“天塹變通途”的現實,又想到未來的美好遠景。從游泳始,以“當驚世界殊”作結。由暢遊長江引起想到古人的哲理,再看今天的現實,又想到美好的未來。古往今來,任由馳騁;意境深遠,哲理深邃;清詞麗句,意趣縱橫;輕鬆愉快,灑脫自然。通觀全篇,構思奇特,一氣呵成而又渾然一體,結構嚴謹而又跌宕起伏。
全詞可以看作是繼《浪淘沙·北戴河》歌詠“換了人間”的續篇。既有對歷史發展變化的思考,也有對未來的暢想。細品又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兩首詞似姊妹篇。《浪淘沙·北戴河》雖然沒有直接寫游泳,但是,毛澤東在北戴河經常游泳。特別是有幾次是在波浪滔天的時候下海的。毛澤東在那首詞中,謳歌社會的發展變化,歌頌了促進世界變化的英雄曹操。在《水調歌頭·游泳》這首詞中,實際也是在繼續謳歌這種社會的發展變化。二者猶如一篇文章的上下篇。

圖片




編輯|侯夢瑋
責編|王媛媛
編審|項東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