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成爲國內首家年度營收突破千億的新勢力車企。

根據其(NASDAQ:LI)2月26日公佈的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其去年交付量同比增長182.2%至約37.6萬輛;營收、淨利分別達到1238.5億元和118.1億元,前者同比增長173.5%,後者實現扭虧爲盈;截至2023年末,其現金儲備達到1036.7億元。

早些時候,理想汽車宣佈其將在2024年挑戰80萬輛銷售目標,這一數據接近寶馬集團2023年在華交付量。基於此,今年理想汽車組成了由4款增程、4款純電共8款車型構成的產品矩陣,其中就涵蓋3月即將上市的理想MEGA以及計劃於年內登陸市場的理想L6。但在這8款產品中,並沒有售價低於20萬元的車型。

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在同日舉行的業績電話會上表示,往後五年,理想汽車不會推出20萬元以下的車型。

“到2030年,中國20萬元以上的家庭用戶市場中,理想汽車只需要喫到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實現超萬億營收。如果還能夠在海外有不錯的市場表現,預計到2030年,理想汽車僅在20萬元以上的家庭用戶市場就可以實現接近iPhone手機在全球的營業收入。”李想稱。

去年研發費用同比增56.1%

盈利能力已然成爲理想汽車財報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筆。

2023年全年,理想汽車整體毛利率、車輛毛利率分別爲22.2%及21.5%,同比分別提升2.8及2.4個百分點;淨利潤達到118.1億元,打破了造車新勢力長期深陷虧損的困局。

以淨利潤/交付量的方式計算,其去年去年單車淨利約爲3.14萬元,較去年上半年2.33萬元的單車淨利水平進一步提升。

過去一段時間內,理想汽車主打“家庭用車”“奶爸第一臺車”等標籤,在技術層面甚少亮劍。但當車企在價格、技術、服務方面卷出新高度,理想汽車也在技術研發上明顯提速。

2023年,理想汽車研發費用累計達到105.9億元,同比增加56.1%。

另據其透露,2023年其智能駕駛研發團隊達到千人規模,2024年將擴充到2000人,旨在加大包含車輛、測試、算法以及前沿技術的研發。

對於2024年的盈利預期,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CFO李鐵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儘管年內市場競爭持續加劇,但管理層在設定全年目標時,已將市場競爭和新產品推出節奏等因素考慮在內。

“因此,我們目前和以往一樣,仍要保證20%以上的毛利率水平,大約在20%-25%之間,但每個季度根據市場情況可能略有不同。”李鐵稱。

後三季度平均交付量或需超過23萬輛

經歷了年底的集中衝量,今年1月,理想汽車交付量雖然較2023年12月5萬餘輛的峯值有所下跌,但整體仍保持在3萬輛的水平線上。

儘管年初新一輪“價格戰”已經打響,理想汽車依舊給出了10萬-10.3萬輛的季度交付預期,同比增長90.2%-95.9%。對應的營收預期約爲312.5億-321.9億元,同比增長66.3%-71.3%。這主要是基於理想汽車在一季度僅有L7/8/9三款主銷車型,以及將於3月初正式發佈的理想MEGA仍處於產能爬坡階段等情況。

按照80萬輛年度銷售目標計算,今年二三四季度,理想汽車的季均交付量需超過23萬輛,挑戰不可謂不大。

不過管理層的步調似乎並沒有被市場環境變化打亂。

除3月上市的理想MEGA、2024款理想L7/8/9及將於二季度發佈的理想L6外,理想汽車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發佈3款純電SUV車型,標配5C充電、四輪驅動,李想本人在業績會上自信表示,新車型“產品力極強”。

隨後,理想汽車銷售與服務副總裁鄒良軍在業績電話會上介紹了理想汽車的全年交付規劃。隨着更多新產品的推出和交付,管理層預計公司在2024年3月的交付量會超過5萬輛,在6月的交付量將會達到7萬輛,在年底月交付超10萬輛。鄒良軍直言,當理想汽車在6月達成7萬輛的交付里程碑後,“市場會理解公司所有的假設。”

交付量大幅增長的一面是市場對品牌的認可,另一面則是對企業產能要求的提升。

理想汽車總裁、總工程師馬東輝表示,基於理想L7/8/9的交付經驗,理想汽車已經提前完成了工廠的產能規劃、廠房和產線的建設以及藍領工人的招聘和培訓。“在供應方面,我們已經提前做好了供應的產能策略和風險分析,針對已經識別到的風險制定了預案。在計劃方面,我們通過集成計劃打通了端到端的供需,並提前進行了互鎖。2024年是我們新產品上市的大年,我們有信心確保生產交付的穩定性和及時性。”

在今年春節期間探訪北京、南京兩地的理想汽車門店時,藍鯨財經記者就從銷售人員口中獲悉,理想汽車針對2023款L系列車型推出3.3萬-3.6萬元左右的優惠,目的是爲了清庫存,爲產品換代做準備。該項優惠活動早在1月中旬就已開啓,可見理想汽車早已爲車型切換做足準備。

“20萬以上的新能源車市場,今年第四季度會呈現頭部三個品牌喫掉70%市場份額的結果,不是CR5了,而是CR3的頭部集中,比燃油車更集中,和智能手機沒區別。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業績電話會結束後,李想在其微信朋友圈發佈了上述文字。

但當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無論是理想汽車還是其他造車新勢力都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或許待新產品逐步進入消費者視野時,市場纔會給出更清晰的迴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