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 秦英林
  全國人大代表、金晶集團董事長 王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樊春海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科技局局長 王桂林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 韓峯

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高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有效促進舊科研設備捐贈工作開展以及二手設備使用效率,減少浪費,提高邊遠地區的科技水平;創新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提升我國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水平;健全科創企業上市培育體系,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成長上市企業,更好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

以技術創新驅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 王喬琪

“今年的建議還是圍繞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是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七個年頭,作爲國內最大生豬養殖企業掌門人,他在養豬產業發展、種業安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上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此外,他還關注民生所需所求,提交了多份建議。

秦英林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養豬行業已進入質量提升階段,行業須從投資拉動變爲創新驅動,應從加大技術創新、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推進豬病淨化、支持合成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機制等五方面入手,推動我國從養豬大國向養豬強國邁進。

提質創新應對產業低谷

2023年對生豬養殖行業來說是備受考驗的一年,行業整體進入“豬週期”低谷,多家生豬養殖企業陷入虧損。面對行業壓力,國內最大生豬企業的領頭人秦英林仍保持信心。

秦英林坦言,本輪週期低谷超過了預期,只有堅定不移做創新,穩紮穩打,把養豬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來,養豬產業才能持續發展。

在秦英林看來,當前養豬行業已經進入質量提升階段,行業要從向數量要效益轉向向質量要效益,從原來的投資拉動變爲靠創新驅動,創新工藝、技術、裝備、產品,產業才能開啓更大的發展空間。

牧原股份已走過了30多年。秦英林表示,以公司發展經驗看,養豬雖然很傳統,但技術很前沿,要想高質量發展,必須走新路,不能走老路。此外,目前市場容量相對穩定,建議養豬從業者要認清發展規律,向內求,不抱怨,自立自強;向下求,死磕技術全力創新,破局制勝。

秦英林認爲,從經濟規律看,行業發展低谷在2023年已經到底,2024年將會出現自然的反彈效應,市場供需關係會有所緩解。“把技術提升上去,把成本降下來,將更容易度過低谷期。”

建言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疫病問題、從業者職業化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仍是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秦英林介紹,當前疫病對生產影響較大,淨化疫病價值空間巨大;農業領域的專項智能化研究薄弱,落地應用少,且高端智能化成本高,技術難以在農業上推廣應用;此外,基礎農業大部分地處偏遠地區,對於人才吸引力弱,支撐技術研發創新的人才不足。

牧原股份重視研發投入。秦英林說:“在無人區前行,代價是昂貴的。然而越昂貴,我們就越願意與大家分享成果、技術,推動整個生豬行業共同進步。”

針對目前行業發展存在的痛點、難點,秦英林建議:一是堅定不移加大科技創新。堅持長期主義,向下紮根,從技術元點出發,尋求突破,依靠創新驅動,提升養豬技術水平,助推養豬行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堅定不移推進疫病淨化,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共建無疫區,提高養豬生產效率,打造高健康豬羣,生產高品質豬肉;三是支持、推進合成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推進豆粕減量替代,增強糧食安全保障;四是堅持綠色發展,養殖場糞肥資源利用和高標準農田充分結合,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新模式;五是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機制,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以產業問題、企業需求爲導向,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爲實際生產力,形成合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

完善科研儀器捐贈制度

◎記者 鄧貞

“廣大中小學及部分邊遠地區的大專或高等院校,在科研儀器設備方面往往難以滿足科學實驗或科普教育的基本需求。與此同時,各科研院所的許多淘汰下來的科研儀器設備,只能按照既定程序進行報廢處理,造成一種‘合法的浪費’。一邊有需求,一邊有供應,完全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實現對接。”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樊春海介紹,大型理工院校的科研所,每年都會報廢或淘汰大量科研儀器,原因是這些科研儀器的穩定性、精密度、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還未達到使用壽命就已經不適合繼續用於前沿科學研究。這些科研儀器均屬於國有資產,按照規定科研儀器只能報廢交給學校。這導致相關機構不敢隨便捐獻和處理廢舊科研儀器,而各科研實驗室則更加無權自行處理或者捐贈這些科研儀器。

“如果科研院所將部分廢舊科研儀器捐贈給所需要的學校,即使科研儀器廢舊,他們也可以從中學習科研儀器的結構和原理。這可以爲一般或者邊遠地區院校節省不少經費,提升邊遠地區教育水平,同時還可以解決不少因缺失相關科研儀器所產生的教學問題。”樊春海說。

針對如何完善科研儀器捐贈制度,樊春海提出三點具體建議:第一,採用試點制的方式用捐贈代替報廢。允許在一定價值之下的科研儀器設備以捐贈形式代替報廢,以對方接受捐贈的官方文件代替學校的報廢流程。第二,擴大受捐贈對象範圍。允許非對口援建地區的中學或大專院校接受捐贈,有效促進舊科研設備捐贈工作開展以及二手設備使用效率,減少浪費,提高邊遠地區的科技水平。第三,放寬用於捐贈的科研儀器使用期限。不管是否到期的科研儀器設備,只要使用一定期限,例如規定達到使用壽命的50%以上,就可以用於捐贈。捐贈以後設備的後期報廢由接收單位處理。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韓峯:

深化產教融合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操子怡 記者 仲茜

“我國科技人才教育尚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凸顯。”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韓峯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他提交了一份關於深化產教融合與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進一步重視。

韓峯表示,新興產業對創新實踐人才的需求日漸緊迫,需要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校企協同育人。在相關政策指引下,一系列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項目陸續開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據科技部披露的數據,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2022年我國3000多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完成了1500餘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額,較2021年增長超20%。

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有一些挑戰和瓶頸有待突破。“特別是存在‘政府積極、產業消極’‘高校熱心、企業冷淡’的現象。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嚴重脫節。”韓峯說。

韓峯表示,一些地方的教育資源規劃佈局、人才培養類型和產業發展不適應,導致了需求的錯配。“當前高校培養模式重科研輕轉化,企業沒有能夠真正參與辦學,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相對脫節、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法匹配。”韓峯表示。

韓峯認爲,如何有效兼顧相關方的利益關切並加以充分保障,提升企業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問題。他建議,結合各省區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構建高等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協調機制。在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規劃時,綜合考慮產業結構,統籌優化教育佈局,同步研究產教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實施路徑和相關項目,制定產教融合專項。

“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踐中形成的真知變成論文。”從學校的角度,韓峯建議,推動學科專業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圍繞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制定產教融合重點專業建設規劃。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高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整合升級傳統專業,鼓勵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發展。

韓峯建議,建立由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共同參與的政策研究與服務組織,鼓勵和引導高校教師圍繞產業需求進行研究選題;完善高校科研評價和績效考覈體系,將成果轉化作爲評價考覈的重要內容,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職稱評審導向。

全國人大代表、金晶集團董事長王剛:

加強技術創新

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

◎記者 張雪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要麼選擇在覈心市場區域,要麼選擇在具備生產低成本區域,這是綠色能源產業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金晶集團董事長王剛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王剛準備提交《關於支持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的建議》,建議進一步補充集中連片新能源發展用地、用海空間不足,健全新型儲能、光熱發電等價格機制,加強能源轉型政策合力。

同時,王剛還擬提交《關於對新建建築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項目中應用BIPV(建築集成光伏)技術產品進行補貼的建議》,建議利用科學技術發展成果,將具備可再生能源屬性的產品應用於建築中,實現建築綠色低碳發展。

支持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

在我國能源轉型進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王剛認爲,能源需求超預期增長,預計今後一個時期仍將維持剛性增長。我國能耗降低任重道遠。集中連片新能源發展用地、用海空間不足,新型儲能、光熱發電等價格機制尚未健全,能源轉型政策合力亟待加強。

王剛建議,在特定區域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提升我國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水平。對區域產業規劃要堅持產業鏈思維,在優勢區域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的延鏈、強鏈,打造可以與國際同類產業競爭的優勢。在綠色能源產業鏈培育過程中,對鏈條中關鍵環節產品所屬行業存在產能過剩、“雙高”問題,要避免“一刀切”,實行“一企一策”。把“以鈣鈦礦、碲化鎘柔性電池爲核心的綠色能源產業鏈”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產業鏈目錄。

同時,對建設綠色能源產業鏈打好財稅、金融等政策“組合拳”。金融部門制定多種方式的資金幫扶政策,給予幫扶資金利率優惠,支持綠色能源產業鏈條企業在項目建設和運營方面的資金需求。此外,要加強綠色能源產業技術創新。鞏固拓展新能源產業優勢,優化能源科技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大型風電、高效率光伏的技術創新。

推廣應用BIPV技術產品

王剛關注到,近年來,玻璃行業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爲發揮玻璃行業技術產品優勢、服務於我國“雙碳”戰略目標提供了契機。一方面,超白壓延玻璃規模產量、技術質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保障了光伏產業鏈安全,爲實現光伏產業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開發了一批具有節能、安全、發電等功能的玻璃新產品,爲建築領域節能降碳提供了新途徑。

BIPV將光伏產品與建築有機結合的技術,不僅具有發電功能,還能滿足建築的結構性、採光性、美觀性和節能性等要求,可廣泛用作建築的幕牆、窗間牆、採光頂、遮陽板等。

王剛建議對新建建築、已有建築節能改造中應用BIPV技術產品的項目,將財政補貼直接給予建築業主或直接投資者。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分解細化建築領域碳達峯目標要求,對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和新建建築項目,明確應用BIPV等技術產品的利用率、覆蓋率等具體要求。加強對BIPV技術產品、綠色建材等宣傳推廣,提高社會認知度,促進普及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

健全科創企業上市培育體系

更好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周亮

從“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從“打通樣品、產品、商品演化路徑”到“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今年全國兩會準備了多份提案。夯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成爲他今年的關注焦點。

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真問題

“科技成果轉化的真問題是什麼?是可供有效轉化的成果不足。”王桂林說,構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對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王桂林稱,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本質上是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匹配的過程,要想跨越兩者之間的鴻溝,關鍵是建立以企業爲主體、以需求爲牽引,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加快完善“創業者成長鏈、企業育成鏈、成果轉化鏈”三螺旋支撐體系,打通科技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演化路徑,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王桂林建議:

一是完善創業者成長鏈,培育一批勇於創新、敢於冒險的創業人才,孕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的踐行者。要加快完善創業者到企業主、再到企業家的成長鏈條,推動“科教融合”,構建以創新創業爲導向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支持重點高校與龍頭企業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從源頭做好創業者培養。提升國家級孵化器、大學科技園、未來產業科技園的建設水平,爲創業者提供“一站式”創業服務。

二是完善企業育成鏈,培育一批研發投入高、產品定位全球、品高價優的高科技企業,提升科技成果吸納能力。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爲種子期、初創期及成長前期的科技企業“雪中送炭”。健全科創企業上市培育體系,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成長上市企業,更好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三是完善成果轉化鏈,構建多元協同的高效轉化體系,實現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的高效匹配。

科技成果轉化鏈條長、環節多,是一項高度不確定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種主體參與,多種要素融合。要實施“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確立企業“出題人”和“閱卷人”的角色,探索骨幹龍頭企業“包乾制”,賦予龍頭企業資金分配權、路線決定權、團隊組織權等。建設一批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培育一批技術轉移人才,搭建一批成果轉化數字平臺,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要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

王桂林表示,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需要培育一批能夠突破低端鎖定、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優秀企業,甚至可實現技術反向輸出的世界一流企業,在科技革命和時代變革大潮中搶抓機遇、做大做強,方能實現從經濟大國、製造大國向科技強國、經濟強國、製造強國的轉變。

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方面,王桂林表示,要讓持續創新成爲企業“DNA”,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發揮政府“政策引導者”作用,從制度設計上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優化企業研發經費統計方法,統一企業會計覈算、高企認定、加計扣除稅收規定三類口徑,激勵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讓‘世界地圖’深入企業心中,推動‘國貨出圈’向‘國貨出海’轉變,要積極幫助企業擴大朋友圈。”王桂林稱,樹立“品高價優”的產品理念和形象,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既要做高端產業,也要做產業高端,把企業市場競爭的重心由低價勝出引導到提升質量溢價與品牌效應上來,支持企業瞄準先進標杆開展質量攻關,持續鍛造世界一流的“中國品牌”。

王桂林建議,爲企業家創造“一池最適宜的水溫”,以一流生態成就一流企業。企業家就像魚,水質水溫適宜就會游過來。要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政府要給企業家穩定的政策預期,建議設立“企業家日”,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公正法治環境,充分尊重企業家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舉措,讓企業家真正成爲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和引領者,打造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和金融家交融共生的生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