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大腦的四種快樂激素

美國加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Loretta Graziano Breuning博士,在Meet Your Happy Chemicals等著作中,提到了讓我們產生幸福感的四種大腦激素:多巴胺-Dopamine、內啡肽-Endorphins、催產素-Oxytocin和血清素-Serotonin,並揭示了對應的工作機理。

多巴胺-Dopamine

“獎賞”激素。它驅動我們投身到那些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中,並獲得持續的興奮感。

內啡肽-Endorphins

天然止痛藥。生理疼痛或心理壓力會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以緩解我們的痛苦。

催產素-Oxytocin

愛情荷爾蒙。當我們與他人身體接觸,或心靈互動,能夠產生信任感,大腦就在釋放催產素。

血清素-Serotonin

情緒穩定劑。如果我們自豪於所擁有的美好與成功,意味着大腦中的血清素正在發揮作用。

02、組織如何釋放“快樂激素”

對於什麼是“卓越的組織”,早已有一系列論述。如果我們把組織“人格化”,就會發現,凡是卓越的組織都具備創造“幸福感”的能力,而這種“幸福感”恰恰源自於組織所釋放的“快樂激素”。

組織的多巴胺-員工體驗

這是一種令員工持續愉悅的“獎賞”激素。

我們先來看兩個解釋:

John Plaskoff:The employee experience is the employee’s holistic perce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employing organization derived from all the encounters at touchpoints along the employee’s journey.

CX Touchpoints Group:The employee is the ‘Consumer of the workplace’.

如果從上述角度延伸思考,我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

  • 既然員工是消費者,那麼組織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其核心價值又是什麼?
  • 員工的需求是怎樣被滿足的?在此過程中,他們如何感知自己與組織的關係?

在解答這些問題時,我們需要理解,新一代員工有兩類不同以往的職業需求特徵:

一類是“我從工作本身得到了什麼”?

例如:

  • 不只是滿足生存需要或物質需求
  • 能夠實現更高的職業抱負
  • 創造自我價值(自主權、成就感、發展空間等)

另一類是“我在工作過程中的感受如何”?

例如:

  • 能夠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 感受到身心健康帶來的歡愉
  • 喜歡那些與自己共事的人

顯然,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組織能夠提供具有“精神屬性”的工作,它包括三個方面:

  • 科技手段將幫助員工擺脫低價值工作,聚焦關鍵任務
  • 員工的創造性想法有機會得以實踐
  • 組織能夠主動進行再創新,不斷豐沃創新的土壤

另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組織需要打造能夠豐富員工感知的工作場域,它也有三個方面:

  • 靈活地爲員工提供更能強化“效率”的工作環境
  • 聚焦組織或團隊目標,制定更具協作性和支持性的員工連接策略
  • 關注心理感受,建立有助於員工獲得“社交體驗”的包容性文化

事實表明,創造良好的員工體驗,將有助於組織更好地爲客戶服務。

組織的內啡肽-主動變革

它讓組織扛住轉型的陣痛並獲得重生。

Dave Ulrich曾聯合Norm Smallwood、Alan Todd提出關於組織成功的12項核心能力,其中包括Agility:組織需要讓改變快速發生(變化、適應性、靈活性、週期時間)。

與此同時,麥肯錫也認爲:快速的技術革新,正把越來越多的行業推向變革臨界點。組織爲了適應競爭,就必須更加靈活敏捷。

敏捷,已然成爲組織繞不開的議題。而要實現轉型成功,則取決於兩大關鍵因素:

第一,組織需要持續提升敏捷成熟度。

它包括五個層級,從低到高依次是:

  • Level 1:學習敏捷技術:通過培訓讓每個人對敏捷的認知保持一致
  • Level 2:展開敏捷實踐:在實踐中完善敏捷流程
  • Level 3:定義敏捷原則:形成自組織、跨職能、基於信任展開協作的敏捷原則
  • Level 4:衡量敏捷價值:以客戶爲中心,建立客戶參與度,並獲取反饋
  • Level 5:培養敏捷心智:將敏捷理念貫穿全部工作,探尋更高效的工作方式

第二,敏捷轉型的最大挑戰來自於和“人”有關的因素。

包括文化重塑、工作方式轉變等。同時,個體也會經歷一個“變革”的情緒週期,包括:

  • 階段1:Uninformed Optimism:基於有限的信息,對變革的成功抱有較高的期望值
  • 階段2:Informed Pessimism:隨着變革深入,接踵而來的問題令人陷入悲觀的情緒中
  • 階段3:Valley of Despair:對未來的結果不再抱有期待,甚至感到絕望
  • 階段4:Informed Optimism:勇敢渡過難關,重燃成功的希望
  • 階段5:Success & Fulfillment:變革成功,實現重生

在如今這個時代,客戶留給組織的需求響應時間越來越短。當組織無法快速應對市場變化時,必將被其所在的商業生態系統所淘汰。

因此,組織需要通過主動變革,確保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組織的催產素-組織承諾

它使得員工與客戶依戀並忠誠於組織。

美國社會學家Howard S. Becker於1960年首先提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組織承諾的概念。它是員工基於對組織目標和價值觀的認同,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是一種影響工作績效的重要態度變量。

此後,John P. Meyer和Natalie J. Allen於1991年提出三成分模型,將其細分爲Affective Commitment-情感承諾、Continuance Commitment-持續承諾和Normative Commitment-規範承諾。簡而言之:

  • 情感承諾:員工對組織因理念認同,而產生情感歸屬
  • 持續承諾:員工爲避免損失而選擇留在組織中
  • 規範承諾:員工對選擇離開感到愧疚,因而覺得有義務留在組織中

同樣,我們把這種“承諾”移植到客戶身上,也會產生三種類型的客戶承諾:

  • 情感承諾:客戶認同品牌,並能產生情感共鳴
  • 持續承諾:客戶可能基於現實利益而選擇品牌
  • 規範承諾:因爲某些因素製造的義務感,讓客戶不得不選擇品牌

不論是組織承諾,還是客戶承諾,最佳狀態,都是創造組織與員工,品牌與客戶的情感承諾。例如:組織可以通過提升透明度、設計工作、營造包容文化、承諾員工福祉等舉措來獲得員工的情感承諾。品牌可以推出忠誠客戶獎勵計劃等舉措,來創造更多的客戶喜悅,以贏得客戶的情感承諾。

總之,組織需要與員工、客戶建立緊密的情感忠誠度。

組織的血清素-社會責任

它幫助組織贏得社會尊重。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是指:組織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追求更高的社會目標,並致力於採取對外部世界產生積極影響的做法和政策。不論規模大小,組織都可以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企業社會責任計劃。

企業社會責任,首先體現在對自我和股東負責;其次它需要爲行業樹立道德標準;而當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它需要爲社會提供更多回饋。

很多組織將CSR視爲品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裏,我們把組織的“品牌”理解爲認知品牌、僱主品牌、組織聲望等三個方面:

  • 認知品牌:消費者對具體產品或服務的認知程度
  • 僱主品牌:組織投射給僱員、潛在僱員、其他利益相關人等羣體的社會形象
  • 組織聲望:組織因其一系列具有責任感的行爲,而在社會羣體中構建起來的影響力

通常,組織可以參考如下一些做法,來有效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 爲特殊人羣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 減少自身經營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 在發生自然災害時予以力所能及的援助
  • 向公益事業捐款
  • 積極響應並支持具有正能量的倡議

組織對“社會責任”的重視與投入,在幫助自身建立聲望的同時,也能夠讓員工產生自豪感,最終將爲組織收穫更大的商業利益。

03、結語

如果組織是具有生命特徵的“大腦”,那麼它一定能釋放快樂激素:盡力讓員工愉悅,敢於讓自我重生、主動讓他人依戀、追求讓社會尊重。這也是我們認爲一個“卓越的組織”所應當具備的關鍵特質。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有話碩”(ID:youhuashuo-podcast),作者:陶宜申,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