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覆完首輪審覈問詢不足兩個月後,主營信息通信技術服務的北京青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牛技術”)選擇主動結束IPO之旅。

3月21日,深交所官網顯示,青牛技術創業板IPO審覈狀態變更爲“終止”,原因系公司及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相關規定,深交所決定終止對其的發行上市審覈。

核心技術先進性不明顯引監管關注

青牛技術招股書(申報稿)顯示,公司專注於信息通信技術領域,主要產品是自主開發的智慧聯絡平臺,客戶覆蓋電信、保險、銀行等行業。青牛技術原計劃募資5億元,用於全媒體聯絡平臺技術升級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作爲一家信息技術公司,過硬的技術實力是登陸資本市場的基礎條件。儘管青牛技術在招股書中表示,自2004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使用先進的通訊技術和不斷創新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提升企業客戶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但在首輪問詢函中,監管部門直指公司核心技術不夠“牛”。

具體來看,監管部門指出,青牛技術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核心技術共有8項,部分核心技術先進性的具體表徵體現不夠明顯。

“例如,第一項核心技術大容量多媒體聯絡中心構建技術的先進性具體表徵爲‘涉及電信、互聯網、雲計算等多種技術,技術複雜、專業門檻高;可靈活部署,快速上線並提供穩定服務’,未體現出明顯的技術先進性。”監管部門直言。

對於監管部門關於核心技術的質疑,青牛技術在回函中表示,公司爲軟件企業,核心技術主要以代碼形式呈現,該類軟件實現方式較難通過專利進行保護。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公司成功申請了大量軟件著作權,各項核心技術均已形成對應的軟件著作。

除了關注青牛技術是否具備“硬實力”的問題外,監管部門還對公司用戶數據業務合規性的問題進行了問詢。

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央視“3·15”晚會曾報道“青牛公司”存在“通過瀏覽網頁泄露手機號及個人信息撥打騷擾電話的業務”。而後,青牛技術出面“打假”,明確表示前述“青牛公司”與自己無關,且公司從未從事過“3·15”晚會報道的相關業務。

監管部門在首輪問詢函中要求公司結合SaaS模式交付智慧聯絡平臺產品過程中,說明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及使用方式,尤其是相關個人信息在雲平臺的存儲方式及發行人對雲平臺的運營模式,是否符合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IPO前突擊分紅、高管頻繁變動引質疑

通常來看,企業上市融資的目的是擴大再生產,通過規模效應提升自身競爭力。然而,青牛技術在走上IPO之路前夕,向股東們進行了一次大手筆分紅。

據招股書披露,2020年—2022年,青牛技術貨幣資金餘額分別爲5.21億元、3.68億元、3.55億元,各期末貨幣資金規模存在一定波動。2022年度,青牛技術實施了現金分紅1億元。

進一步來看,青牛技術此番IPO擬募集資金爲5億元,其中募集資金第二大用途爲補充流動資金,擬投入資金爲1.4億元。公司表示,伴隨業務規模持續擴大,需要保持與業務規模相匹配的流動資金以滿足日常經營需求。同時,監管部門還注意到,青牛技術此次IPO申報材料並未提供資金流水覈查專項報告。

青牛技術分紅1億元,又要募集1.4億元補流的做法引來監管質疑。

深交所在首輪問詢函中要求公司結合經營及財務狀況、現金流及資金需求等情況,說明2022年進行大額現金分紅的必要性。另外,深交所要求公司說明2022年度大額現金分紅後且期末存在大額貨幣資金的情況下,“補充流動資金”爲募集資金第二大用途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青牛技術高管的頻繁變動也讓公司經營的穩定性打上問號。監管部門注意到,報告期初至今,青牛技術已有包括前董事江善頌在內的七位董監高成員先後離職。對此,監管部門要求公司說明報告期內存在較多董監高變動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糾紛。

此外,青牛技術主業過度依賴大客戶的情況也是監管部門此前關注的重點。據披露,2023年1月至6月,公司前五大客戶分別爲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人民保險、中國移動、中國大地保險,合計佔營收比例爲85.29%,其中來自運營商的收入佔比達到70.23%。

對此,深交所在首輪問詢中要求公司結合主要客戶當前在手訂單情況、客戶向競爭對手採購同類型產品情況等,說明與前五大客戶合作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是否存在被主要客戶替換的風險及應對措施。

責編:郭晨希   校對:張   宇 圖編:趙雁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