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已不再接收新增的DMA(Direct Market Access)策略產品備案,還要求私募基金承諾做到“三個不新增”:不新增合約、不新增投資人、不新增募集規模。

華南一家券商機構業務人士證實了該消息,並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目前正在逐步清理此類到期產品,非私募管理人自營的資金(即向個人投資者募集的資金)也在退出,相比高峯時期規模估計已砍了一半,但對存量業務的槓桿要求還是按照此前約定執行。

經歷了微盤股踩踏和監管收緊,DMA量化業務規模正在迅速萎縮,該策略曾經倍受私募管理人和投資者追捧,也一度爲券商自營帶來十分可觀的利差收入。隨着DMA業務縮量,部分券商衍生品業務和量化私募逐漸迴歸傳統中性策略。

DMA策略業務正在清退

日前,中國基金業協會不再接收DMA策略的新增產品備案,還要求量化私募基金承諾在DMA策略產品做到“三個不新增”:一是不新增新的合約,即涉及到DMA策略的收益互換到期後不再展期;二是不新增投資人,即過往未投資過DMA產品的投資人,不允許向其出售DMA產品;三是不新增募集規模,即保持DMA策略存量規模不變,不再新增。

華南一家券商機構業務人士證實了該消息。DMA收益互換業務券商很少向個人投資者推薦,最早還是與私募機構自營產品合作,但去年市場表現對多頭策略不利,而DMA有量化對沖手段,當時微盤股的超額收益勝率更大,加上槓杆最高可以達到1:4,收益率一度非常誘人,吸引了很多投資者扎堆DMA策略的量化私募產品。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目前正在逐步清理DMA策略到期產品,而且非私募管理人自營的資金也在清退,即使介入較晚的投資者也不得不退出了,但對存量業務的槓桿要求還是按照此前約定執行。

“現在不能再新增,只有存量產品了,規模相比高峯時期估計砍了一半。”上述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過去DMA策略多頭和空頭實際上並不完全對沖,最後暴露了風險敞口,以後私募量化產品可能大概率迴歸傳統中性策略。

券商非方向性自營收入豐厚

DMA本質上是一種收益互換,私募管理人通過和券商合作,交納保證金之後獲得融資加槓桿,並借用券商自營席位進行交易,槓桿通常在2—4倍。該策略曾經倍受私募管理人和投資者追捧,也一度爲券商自營帶來十分可觀的利差收入,融資利率大概在3.8%左右。

一家頭部券商資深自營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券商自營的資金成本可能就2.8%,跟量化私募合作DMA策略的融資利率是3.8%左右,最早利率可以達到或超過4%,後來競爭激烈下降了,目前普遍不到4%。”

如此算下來,該業務不僅可以爲券商帶來交易佣金和手續費,還能帶來幾乎無風險的利差收入,比如規模100億元就能賺1個百分點的利差,即1個億。因此這種非方向性的自營業務,2023年爲券商帶來了十分可觀的收入。即使在A股市場表現欠佳的情況下,券商自營業務依然取得了較好的業績,部分原因即得益於債券市場的投資收益,部分也得益於這種非方向性業務的開展。

不過,部分券商由於資金成本較高且自有資金有限,很難支持DMA策略業務的發展,尤其是中小券商,交易系統和服務能力無法跟上需求,目前DMA業務規模較大的主要是大中型券商。

衍生品業務仍是發展重點

隨着監管政策收緊,轉融券T+0轉爲T+1,許多量化策略面臨轉變,不管是私募還是券商自營,可能會更多地回購傳統中性策略,畢竟股指對沖仍然是有效的手段。同時,衍生品業務仍是未來幾年券商的重點發展方向,尤其是客需型業務。

申萬宏源證券執行委員會成員李雪峯,曾撰文倡導券商傳統自營向“交易型投行”轉型,其中就提到建設交易型投行的核心主要有兩點:一是堅持本金投資的“非方向、低波動、絕對回報”,二是確保優先做大做強客盤交易業務。

過去,券商自營業務的方向性投資(看多或看空)受市場影響波動非常大,頭部券商都在儘量平滑業績的週期性波動,像DMA策略這種合作模式就屬於客需型的非方向性業務;但在當前規模收縮的情況下,需要轉而大力開拓場外衍生品、做市交易等其他業務。

據李雪峯上述文章所述,在21世紀之初,高盛的交易部門淨營收中客盤交易僅佔三到四成。“沃爾克法則”(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中的重要內容)出臺之後,客盤交易業務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到2021年,高盛的客盤交易業務營收佔其交易部門的75%,佔該公司總營收的29%。目前,美國投行的客盤業務佔該公司總營收比重普遍高於20%,已成爲重要的營收支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