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謝忠翔

2023年,全國大部分區域的銀行業資產質量總體維持向好,部分省區通過“大刀闊斧”壓降不良貸款,成效顯現。

券商中國記者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網站信息梳理,截至記者發稿前,已公佈2023年相關數據的23個地區中,共有16個區域不良貸款率較2023年初明顯下降,海南、大連等地降幅最爲明顯,江蘇省較年初持平,僅有部分經濟發達區域和中西部省區不良率有小幅反彈。

海南、大連等地大幅壓降不良資產

數據顯示,此前基數較高的海南、大連、甘肅等地,2023年繼續加大力度處置不良資產,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餘額均實現“雙降”。

在全國範圍內,2023年不良資產處置效果最爲明顯的地區是大連市。作爲計劃單列市,大連市去年不良貸款餘額從年初的765億元下降至年末的298億元,減少規模居於全國首位;不良貸款率從去年初的5.38%,下降至去年末的2.13%,全年降幅3.25個百分點,居於全國已披露數據的地區之首。

海南省近年來也在“大刀闊斧”壓降銀行業不良資產,2023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減少224.5億元。數據顯示,經過全年持續處置,海南省商業銀行不良率已從去年年初的5.39%大幅下降至2.21%。在更早前的2022年末,海南該項指標曾一度達到8.75%,經過兩年多的持續處置,風險已實現大幅出清。

在壓降不良資產方面,去年同樣表現突出的還有甘肅省。截至目前,甘肅省披露了截至2023年9月末的監管數據,其中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下降0.86個百分點至3.64%;不良貸款餘額爲998億元,較年初減少了144億元。

除此之外,天津、山西、河北和黑龍江等華北、東北區域的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也降幅較爲明顯,全年不良率壓降幅度在0.19個百分點至0.37個百分點之間。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上述海南、甘肅和大連等地的政府及監管部門曾在工作報告中提及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的有關內容。

例如,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海南監管局指出,“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去年深化金融重點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海南農村商業銀行獲批籌建”;甘肅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2023年清收處置不良資產571.6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26.1%,今年力爭清收處置不良資產450億元。同時,該省還將農信社改革做爲工作重點,強調“穩妥推進農合機構改革,加快解決中小金融機構的歷史遺留問題”。

粵滬黔等地不良率略有反彈

整體來看,去年我國多數地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進一步下行,主要風險監管指標處於合理區間,整體資產質量向好。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爲1.62%,其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爲1.59%;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爲84.2%,保持在較低水平。全年處置不良資產3萬億元,保持處置力度。

若以2023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1.62%的標準進行劃分,已披露數據的地區中,去年末不良率仍超出該標準的地區僅有5個,分別是海南、黑龍江、大連、吉林和河北。其餘18個地區中,浙江、江蘇、北京、廈門、上海、安徽共6個地區的不良率甚至低至1%以下。

不過,也有部分地區的不良貸款率也有所反彈,主要分佈在廣東、上海、貴州和湖南等地,但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以去年不良率上升較快廣東省(不含深圳數據)爲例,截至去年末,該省銀行業不良率爲1.35%,較去年初上升0.2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規模較年初增加661.6億元,餘額約爲2357億元,不良率和不良規模均在已披露的地區中增幅最大。

同樣屬於經濟發達地區的上海市,2023年末該項指標也出現部分反彈。2023年末,上海市銀行業不良率爲0.95%,較年初上升了0.16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餘額爲1062.5億元,較年初增加242.9億元。分機構類型來看,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增幅較大,分別增加152.6億元和95.2億元。

一位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這些經濟發達區域的不良率階段性反彈較爲正常,因爲其指標基數較低。對於小幅反彈的原因,他認爲或與這些區域近兩年房地產風險的逐步出清有關,由於這些經濟發達地區較低水平的不良率,容易產生一定的波動。總體來看,因爲這些地區銀行客戶的抗風險力較強,未來該區域銀行資產質量或能繼續保持平穩,不良率可能不會明顯上升。

此外,貴州省和湖南省去年末銀行業不良率較年初分別上升0.16和0.07個百分點,分別爲1.58%和1.25%,但不良率均低於2023年末全國1.62%的水平。

有業內分析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部分中小銀行經營受區域經濟影響相對大,各類型銀行出現一定分化,但從趨勢看,國內經濟循環逐步暢通,經濟回暖,企業經營持續改善,利好銀行盈利和資產質量改善。

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仍待進一步化解

近三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分別處置不良資產3.13萬億、3.1萬億和3萬億元,均保持了較強的處置力度。總體上各類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保持穩健向好,不過也有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有所反彈。

展望未來資產質量,中信建投證券此前研報認爲,銀行業在城投和地產兩大重點領域風險預期反轉情況下,預計資產質量繼續穩健。該機構同時預測,行業不良率、撥備覆蓋率等資產質量指標繼續穩中向好。

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監管披露的數據,分類型銀行來看,國有大行、股份行、外資行和民營銀行維持了相對不良貸款率的相對低位,而農村金融機構和城商行的不良率則相對較高。 

其中,國有大行和股份行連續兩個季度不良率下降,四季度末不良率均爲1.26%,分別較年初下降0.05個百分和0.06個百分點。但由於國有大行貸款規模基數較大,不良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020億元。城商行不良率則較年初下降了0.1個百分點至1.75%。

不良貸款規模增長最大的機構類型是農村商業銀行。去年全國該類型的機構不良貸款合計增長了1077億元,不良貸款率也較年初增長了0.12個百分點,達到3.34%,在各類型機構中居於高位,顯示出農村金融機構仍有進一步處置風險的空間。

今年1月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4年工作會議在部署今年重點任務時,將“全力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放在首位。

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就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有關問題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表示當前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我國金融業的主要“體檢指標”都處於健康區間。

李雲澤也表示,“雖然一些地方存在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但無論總體數量還是個體規模,在整個金融業中佔比都很低,而且我們正在積極會同相關地方黨委政府精準施策,有力有序地推動風險化解。”

李雲澤近期還表示,下一步,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堅決打好攻堅戰和持久戰,重點是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一是堅持穩妥有序,二是分類精準施策,三是深化標本兼治。

業內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目前對於這些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可以通過市場化兼併重組、加強對高風險機構處置,同時提升中小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水平等方式,綜合各類機構不同的特點,制定專門的化險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