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大明王朝著名的木匠和非著名的皇帝朱由校過世了。在他稀裏糊塗的一生當中,竟然沒有留下一個子嗣延續明帝國的江山。於是,明朝的內閣又一次面臨選擇新君的問題。

對此,朝臣們並不陌生,因爲一百年前的明武宗死後就沒有子嗣,這才以“小宗繼大宗”的形式,推出了藩王朱厚熜,也推出了轟動明朝的“大禮議之爭”。

不過,這兩次推立新君最大的區別在於,上一次是由楊廷和當權,他是文臣;這一次是由魏忠賢當權,他是太監。

最終,明熹宗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登基,史稱崇禎皇帝。據《明史·閹黨傳·魏忠賢》記載: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

史料中雖然寥寥數語,但其中的過程卻是暗流湧動,甚至是驚心動魄的。

熹宗駕崩後,魏忠賢希望從皇室宗親中挑選一位年幼者繼位稱帝,以便於自己長期把控朝政。信王朱由檢雖然是明熹宗的弟弟,是最親近的血親,但他已經成年,所以魏忠賢並不願意由他來繼承帝位。

當時的首輔黃立極是閹黨成員,他卻第一次違逆了魏忠賢的意思,率先公開倡議,提出擁立信王朱由檢爲帝並得到了朝臣們的積極響應。眼見情勢已經一發不可收拾,魏忠賢儘管恨得牙根直癢癢,可也只得表態支持,無奈順應了這種趨勢。

朱由檢登基後,首輔黃立極積極攀附,甚至就連新任朱皇帝的年號“崇禎”也是他擬定的。而這段時期,成爲黃立極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他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明朝政局的穩定和帝位的傳承。

崇禎即位後,東林黨再一次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他們立即向閹黨集團開戰,着手處置了許多的閹黨成員。甚至於,就連曾經不可一世的魏忠賢也被髮配到鳳陽,他在自縊之後還被碎屍。據《明史》記載:

嘉興貢生錢嘉徵劾忠賢十大罪:一併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朘民,十通關節。疏上,帝召忠賢,使內侍讀之。忠賢大懼,急以重寶啖信邸太監徐應元求解。應元,故忠賢也。帝知之,斥應元。十一月,遂安置忠賢於鳳陽,尋命逮治。忠賢行至阜城,聞之,與李朝欽偕縊死。詔磔其屍。懸首河間。

當時的內閣中,除了首輔黃立極以外,還有施來、張瑞圖和李國普三位閣臣。四人當中,除了李國普稍微好一點以外,其餘的三人都是魏忠賢的追隨者,難怪會有“魏氏內閣”的稱呼。

關於這點,崇禎皇帝也很清楚,但他爲了穩定朝局,並沒有打算徹底更換閣臣,起碼短期內不會。因此,就在崇禎本着“矯枉必過正”的原則,對閹黨成員和疑似閹黨成員從嚴從重處罰之時,對內閣卻沒有大動干戈,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容忍。

但是,眥必報的東林黨人卻不這麼認爲,他們心心念的就是復仇,就是“新朝新氣象”。所以,這幫只會罵人不會幹活的東林黨人天天上疏,搞得崇禎帝頭都大了,只得選擇性的追究內閣中一個人的責任,這個人就是首輔黃立。

就這樣,黃立極悲劇了,被以“私交近侍”的罪名罷官。幸好,他在擁立崇禎登基時多有功績,這纔沒被問罪下獄,得以歸鄉閒居。

黃立極離開內閣後,施鳯來遞次接掌了內閣,成爲大明帝國的第五十一位內閣首輔。

施鳯來(1563年——1642年),字羽王,號存梅,浙江嘉興府平湖(今浙江省嘉興市平湖)人。他是“魏氏內閣”的成員,也是最具爭議的明朝首輔之一,屬於是一個過渡型的政治人物。

有人認爲,他是繼顧秉謙和黃立極之後,又一位依附於魏忠賢閹黨的閣臣;也有人認爲,他曾經依附閹黨不假,但更多是出於一種自保和無奈,不像顧秉謙和黃立極那樣的厚顏無恥和沒有底線。

1563年,施鳯來出生於浙江一戶地主家庭,得益於良好的教育和自身的天分,施來的成績非常突出,是當地所有人眼中的“別人家孩子”。不過,他的科舉之路卻不是特別順暢,在進階考試中屢屢碰壁。

直到1607年,已經四十四歲的施鳯來纔在會試中取得頭名的會元。接下來,他又一鼓作氣,在殿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榜眼,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開始像所有人一樣熬資歷。

期間,正是東林黨日益崛起之時,但施鳯來卻並不認同他們的誇誇其談,因而沒有選擇加入東林黨。而伴隨着東林黨和浙黨的黨爭,施鳯來逐漸傾向於更支持浙黨多一些。

1612年,施鳯來終於被叫號了,他被授予了詹事府少詹事一職,具體就是擔任老朱家的家庭教師。這個職位雖然算不得有實權,但卻非常有潛力,之前的好多位首輔就是以此爲跳板才得勢的。

朱常洛

在位四十八年的萬曆皇帝駕崩後,東林黨人迅速抓住這次表現機會,擁立了太子朱常洛登基,史稱明光宗。結果,這位戰戰兢兢長大的朱皇帝,在位僅一個月就過世了,還引發了之後的“移宮案”、“紅丸案”等事件。利用這些事件,東林黨徹底擊敗了齊楚浙黨,在朝廷中一家獨大。

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後,魏忠賢的閹黨終於得勢了,與東林黨漸成“一山不容二虎”之勢。而厭惡東林黨的施鳯來,竟然選擇接近閹黨,對此原因筆者翻閱史料也沒有找到答案。

1624年,已經投靠魏忠賢的施鳯來終於得到了回報,升任了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爲大明六部的高官。從此開始,他對於魏忠賢的吹捧更加誇張。

爲了大肆抬高魏忠賢,閹黨暗中策動多地在民間爲其修建生祠,希望能夠青史留名。不過,這些行爲還僅僅停留於民間,直到浙江巡撫潘汝禎公開上疏後,此事才被放在了桌面上。

對此,身爲禮部右侍郎的施鳯來竟然表示支持,立即就遭到了許多文人的唾罵。據《明史》記載:

浙江巡撫潘汝楨奏請爲忠賢建祠。倉場總督薛貞言草場火,以忠賢救,得無害。於是頌功德者相繼,諸祠皆自此始矣。

魏忠賢

於是,全國各地立即掀起了爲魏忠賢修建生祠的浪潮。據史料記載,當時已有南直隸、浙江、山東、河南、山西、湖廣、陝西、四川等多地修建了魏忠賢生祠。而且,還有多地正在修建之中,大有攀比獻媚之勢。不僅如此,甚至在京師周圍也出現了數量不少的魏忠賢祠堂。據《明史·閹黨·施鳯來》記載:

忠賢生祠碑文,多其手書。

爲了嘉獎施來的功績,魏忠賢進一步升任他爲禮部左侍郎,並且直接掌管翰林院的事務。緊接着,施鳯來又在魏忠賢的保舉下接任了禮部尚書一職,之後晉升爲東閣大學士,正式獲准入閣參預機務。

1627年,明朝最優秀的木匠朱由校過世了。這位在稀裏糊塗中登基稱帝,又在稀裏糊塗中“英年早逝”的朱皇帝,在位期間除了鑿斧鋸和桌椅板凳的工作外,其餘的全都交給了魏忠賢去辦。

在他駕崩後,竟然沒有任何的子嗣在世,於是魏忠賢又有了可以繼續爲禍的契機。閹黨們決定,選擇年幼的皇室宗親子弟來繼承大統,甚至暗暗擬好了詔書。

不過,長期以來一直依附於魏忠賢的首輔黃立極,卻第一次違背魏忠賢的意願。他不僅反對擁立幼帝,而且還旗幟鮮明地提出擁立朱由校的弟弟,已經年滿十六歲的信王朱由檢爲新帝。作爲次輔,施來也完全支持首輔黃立極的主張,擁立成年的信王朱由檢爲帝,並且一同擬定了“崇禎”作爲年號。

也正因爲這件事,後世總有人爲施鳯來辯白,甚至詭稱他當年依附閹黨完全就是爲了來日反戈一擊。對此,筆者個人不敢苟同,還堅持認爲施來就是閹黨的成員,只不過他在擁立新帝這件事上的確做對了。

黃立極離職後,施鳯來接任了內閣首輔一職,不過,誰都清楚他的首輔任期是暫時的。因爲,無論崇禎皇帝還是東林黨人,都不會允許一位閹黨成員繼續統領內閣,他們只是在循序漸進,逐漸更迭內閣成員罷了。

果然,在崇禎二年,隨着政局的相對穩定,朱皇帝下旨改組內閣,要求廷議推選入閣的人選。經過朝臣們舉薦,最後有十幾位候選人被擺在了朱皇帝面前等候聖裁。

崇禎當時就崩潰了,因爲面前的所有候選人他都不滿意,有的是閹黨殘餘,有的是東林黨人,有的年紀太老,有的沒有能力……。總之,他通通看不上。

無奈之下,自以爲是的崇禎皇帝創造性地想出了一個妙招,那就是求神問天舉行“枚卜大典”。那麼,何謂枚卜大典呢?說白了,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抓鬮和抽籤選閣臣。您別懷疑,這不是玩笑,而是真實的歷史!

通過抓,有六名幸運兒成功中籤,他們分別是錢龍錫、李標、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和劉鴻訓。再加上之前的三位施鳯來、張瑞圖和李國普,當時的大明內閣突然間就有了九名成員,真是空前的擁擠。

關於這點需要補充幾句,自從成祖朱棣設立內閣以來,每屆內閣也就是三到五人而已。在嘉靖和萬曆時期,內閣成員經常就是一人在崗,可謂既當首輔又當閣臣,根本忙不過來。

如今,崇禎剛剛當政就大幅度將內閣擴編爲九人。不過,這些人也都沒幹了多久就先後被崇禎開除了,這是後話,在今後的“大明首輔系列”中還會詳細提及。

隨着內閣人員的增多,各種是非和矛盾也增多了。不過,他們都有共同的心願,那就是拱走首輔施鳯來,畢竟誰都清楚崇禎不喜歡這位首輔。

1628年,面對朝臣的彈劾,面對崇禎的懷疑,施來終於心力憔悴了,只得上疏請辭乞退,很快被崇禎帝准許。

1642年,返回故鄉浙江十幾年後,施鳯來在家中過世,享年八十歲。

回顧施來的仕途生涯,雖然經歷了萬曆、泰昌、天啓和崇禎四朝,期間正是明朝黨爭最嚴重的時期,浙黨、東林黨和閹黨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尤其是,天啓年間的東林黨和閹黨,已經到了誓不兩立的地步。固然說,魏忠賢的閹黨不是什麼好鳥,可東林黨也不是什麼善茬,雙方頗有“狗咬狗一嘴毛”的意思。

在此背景下,朝中官員很少有能獨善其身的。而且,東林黨人大都奉行二元對立理論,堅持“非友即敵”的觀點。不得以,朝中原本持中立態度的官員也被逼到了反對陣營,被迫向閹黨靠攏,施來在最初就屬於這種情況。

不過,無論過程如何,施來在最後還是成爲了閹黨成員,關於這點是不容遮掩的。難怪,清朝在編撰《明史》時,會將其列入閹黨:

鳳來素無節概,以和柔媚於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