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你怎麼看?”

“這其中必有蹊蹺!”

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那個足智多謀的狄大人以及他的口頭禪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山西太原人。唐朝時期傑出政治家。出身太原狄氏,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洛州司馬等職,兩次拜相,以不畏權貴著稱。他去世後,被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累贈司空、太師、梁國公。

話說狄仁傑在幷州做官時,父母遠在河陽(今河南孟縣)。他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見一片白雲在飄飛,對左右的人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那片白雲下面。”他佇立悵望良久,直到白雲散去方纔離開。後世遂用“白雲親舍”“白雲孤飛”等作爲客居他鄉、思念父母之辭。太原還有一座與狄仁傑有關的白雲寺。

白雲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東南8公里的紅土溝。始建於唐,原爲狄仁傑爲母還願所建之觀音堂。歷代多次增修,明崇禎十三年(1640)建淨業庵,後更名清涼寺,清康熙二年(1663)天澤和尚建大雄寶殿,落成後取名“白雲寺”,乃取自飄浮在狄仁傑頭上的白雲停在紅土溝上空的傳說。

白雲寺依山築砌,坐北向南,分上下兩院。山門高懸“白雲寺”三個貼金大字,左右門的門楣上書“真境”和“光寐”。寺前置石獅一對,給人一種幽深肅穆之感。上院以中軸線爲主,橫軸線爲輔,構成三重院的“十”字形建築規制。依次有樓道、山門、鐘鼓樓、獻殿、大雄寶殿及二層三面圍樓24間。在橫軸線上,左有方丈院,右有客堂院。西側另闢觀音堂,自成格局。院中林木蔽天,清涼爽人。院內闢曲尺圍廊、蹬道、月門等,可南北穿行,東西貫通。釋迦牟尼和韋馱的明代脫紗坐像,極爲珍貴。另有石碑、鐵鐘、供器等珍貴的文物。

山門兩翼是鐘鼓樓,和東西廂構成一個前院。前殿佈局是十八羅漢朝觀音。西廂旁有尊泥塑“常八十”。所謂“常八十”,就是有人問他多大年紀,他總是說八十歲,再過十年問他,還是八十歲,因此“常八十”叫開了,反把他的真名忘了。相傳“常八十”活了120歲,曾是李自成的理髮師。當初李自成勸他進京,他堅不相從,後來在此落髮爲僧。由於他濟施貧困,免費行醫,威望很高,因此圓寂後,人們爲他塑了像,以示懷念。

進入山門,拾級而上,先看到天王殿。殿內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彌勒佛端坐殿中央,彌勒佛背後是韋馱。韋馱身穿鎧甲,手執金剛杵。韋馱的塑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另一種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拄地。韋馱手執金剛杵的姿勢很有講究,凡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韋馱握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即不是接待寺。此寺的韋馱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顯然是接待寺,所謂接待寺,是招待十方遊方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簡稱“十方院”。由於此寺位於城南,又稱“南十方院”。與城北有“北十方院”之稱的千壽寺相對應。

後院正中是大雄寶殿,東廂爲大士殿,西廂爲地藏殿。院內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其中的白皮松,高約30米,是珍稀樹種。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雙目微睜,面相慈祥,跏趺坐在蓮花上,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山西通志》又載:“雍正九年(1731)僧瞭然重修建毗盧閣。”此閣在大雄寶殿的後面,分爲兩層,由於上層供毗盧佛而得名。

白雲寺冬無嚴寒夏無炎熱,登臨遊覽者絡繹不絕。明末傅山先生常在此遊樂住宿,有《續建淨業禪院碑記》《天澤潤公碑》《茶毗羊記》碣及許多詞賦傳世,文脈浩蕩。

拜訪白雲寺時,陽光很暖,飄着幾許白雲的天空很純淨,遊人很少,古寺就像一位歷經歷史風霜的老人靜靜地站在那裏,向世人無聲訴說。大唐名臣,一代宰輔,故鄉永遠是溫暖的存在,親情永遠是守望故鄉的白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