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发呆」过了? 

我指的不是那种偶尔的走神和分心,而是那种持续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这样静静站着或坐着,让大脑放空的状态。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太奢侈了,我们每天都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成两半来用,怎么可以这样浪费时间呢? 

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后来我发现,这种过度在意「我有没有浪费时间」的心态,其实有点太紧绷了。很多时候,让自己松弛下来,接受和容忍自己「什么也不做」的状态 —— 哪怕它只能很短暂,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休憩和疗愈。 

慢下来,也许才能走得更稳。 

01

我们这个现代社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极其重视速度和效率。 

我经常收到这样的读者提问。有人问:每天晚上总结刚过去的这一天时,总会觉得今天什么都没做,又荒废了一天,很着急,也很焦虑,怎么办? 

有人问:每次想放松娱乐时,总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心底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责备自己,连带着娱乐也没有心情了,怎么办? 

还有人问:自己有不少想法,也经常会有突如其来的冲动和兴趣,但总会想「做这些事有什么用?」「对我有什么帮助?」然后热情就迅速转冷,动力也失去了,这种心态对吗? 

这些情况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对于效率的过度在意和追求。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付出锱铢必较:我付出了多少时间,这些时间不能白白浪费,一定要有所收获。什么样的收获呢?要么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要么是看得见的进步和成长,要么是将来能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我把这种心态,叫做「努力焦虑」。

02

这种心态,会将「努力」视为最重要的行为,把努力摆在第一位,让一切都为它让路。如果它发现我们没有在「努力」,就会跳出来对我们进行指责。从而,导致我们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一直活在追求努力而产生的焦虑之下。 

为什么会有努力焦虑呢?哈特穆特·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理论」,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罗萨认为:整个社会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得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加速」。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为了逐利,会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一切以效率为准,让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为它让路。 

这就导致了:通过提高效率来维持竞争力,不仅仅已经成了生活的主题,甚至成为了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唯一目的。 

当你的工作的唯一价值,就是确保「效率」,保证每个环节不要在你的手上出现延误和断开,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我们不再被作为一个人去对待,而是被作为一个零部件,一个连接件,一个按按钮的机器。 

我们构建了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又反过来凌驾于我们之上,把每个人变成为它增添燃料的工具,让它得以更有效、更持续地运转。 

03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状态:行动成瘾。 

什么叫行动成瘾呢?简单来说就是「无法忍受什么都不做」。对一个行动成瘾的人来说,最难熬的状态,不是焦虑,压力,恐惧,而是无所事事,是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你会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高速运转,我无法让自己停下来,无法忍受自己什么都不做。因此,我必须让自己动起来,随便做点什么。 

在这个前提下,做什么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有没有在做事」的状态本身。 

这就很容易导致:我们一直汲汲营营,一直活在忙碌和奔波之中,一直不断给自己灌输这么一种信念:我并没有在浪费时间,我是有在做事的…… 

但实际上,我们很有可能什么都没做成,只是不断给自己一个宽慰和幻觉罢了。 

就像那个经典的「电击实验」:2014年的一项实验中,心理学家把一群人分别放进一个没有任何物品、只有一个电击仪器的空房间里,结果发现:与其什么事情都不干,人们更愿意选择电击自己,尽管后者会带来轻微的疼痛感。 

这个实验可能看上去很荒谬,但实际上:当我们不愿意停下来,什么也不做,而是不断地刷短视频、信息流、社交媒体,浏览器开着几十个标签页一个个闲逛,在群里刷着毫无营养的话语…… 

这跟「电击自己」,又有什么区别呢? 

04

所以,我想给你的一个建议就是:培养一种让自己「什么也不做」的能力。

也就是说:从忙碌的事务里面抽离开,放下想要去行动的冲动,放下内心对自己的批判和责备,试着让自己什么也不做,感受时间静静流逝的状态。 

可以是把注意力放在内部,感受大脑汹涌澎湃的念头,观察大脑浮浮沉沉的想法;也可以是把注意力放在外部,感受自己的感官,感受外部世界的颜色、声音、气味、温度…… 

不妨给它一个名字,就叫作「静息力」吧。 

我们总是非常关注行动力,认为只有具备高效行动力的人,才是满足社会要求和价值规范的人。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培养「静息力」,其实也同样重要。 

它不像行动力一样,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产出价值,但它能帮助你平静下来,让你能够跟自己的内心对话,能够重新梳理内心的感受、念头和想法,重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思考自己与他人和外界的联系。 

它就像是给你疾驰的生活按下减速键,让你能更好地关注自己每一步的方向和感受。 

这是一种给自己关怀和照顾的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让我们重新思考跟世界的关系,对抗这个世界的加速和异化的方式。 

05

那么,如何培养静息力呢? 

分享我自己的几个实践心得,也许会对你有帮助。 

试一试散步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也很少运动。日常最常用、坚持得最久的活动方式,可能就是散步了。 

在我工作非常忙的时候,我也会见缝插针,抽出一点时间下楼去散步。通常在午饭、下午和傍晚时分,在公司附近走走,晒晒太阳,看看周围的景色,观察是否有什么变化。或者,主动让思维放空,沉浸在安静而暖洋洋的想象里。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我最常用的娱乐放松方式就是出门散步。一般会到离家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随便选一个区域闲逛。走累了,就钻进一家小店坐坐,跟店员和老板闲聊,顺便记录一下途中有趣的所见所闻。 

这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放松方式。闲逛的过程中,许多萦绕在脑海里的问题和思考,会跟眼前的景象奇妙地碰撞、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火花和灵感。实际上,我许多产品和文章的点子,都是在散步中产生的。 

原理很简单:当你的思维彻底放松下来时,你会暂时关闭外界的信息输入,而任由思绪在后台随机地、踊跃地激活各种不同的节点。这时,就有几率产生「远距联系」,把原本无关的节点联系起来。反映在外,就是产生创意或灵感。 

与此同时,散步也是一种正念。它能够让我们从注意力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让我们疲惫不堪的注意力得到放松和喘息,从而重新恢复精力。 

尤其是当你把呼吸放缓下来,把全身的肌肉舒张开来,整个人一步步地「打开」时,你也许就会感受到: 

曾经的自己蜷曲在一片小的天地里,是多么逼仄;自己之前的呼吸是多么急促,肌肉是多么紧绷,身体是多么僵硬,思维又是多么凝涩。 

你也许会发现,随着脚步在阳光下延伸,许多纠缠在心上的烦恼,也会自然而然地解开。 

偶尔独处

很多时候,一个人安静待着,什么也不干,其实不仅仅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对大脑的重新整理和「布线」。 

21世纪初,爱丁堡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在学习知识后,经过休息的人,比没有经过休息的人,记忆效果和内化效果都要好很多。 

他们请两组患了失忆症的患者听一些故事,并在一个小时后回答问题。A组患者需要谈话,不断摄取新信息;B组患者则单独待在房间里,避免入睡,也不和外界接触。 

结果令人惊讶:A组对故事信息的回忆正确率是7%,而B组则达到了79% —— 几乎比正常人能做到的成绩还好。 

针对两组正常人的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休息组的记忆效果,比非休息组高出10-30%。 

甚至,在后续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当休息组单独待在房间里时,大多数人什么都没有做 —— 他们只是单纯地发呆、神游而已,仅仅如此,就带来了极其显著的认知效果提升。 

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节奏太快、太喧嚣了,不妨试试养成这么一个习惯: 

定期给自己抽出一段时间,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待着,什么也不干,哪怕是坐着发呆也行。 

享受这种难得的平静,让忙碌的思绪沉静下来,让躁动的大脑平和下来。

这或许能给我们繁忙的大脑一个喘息和整理的机会,让思绪和记忆变得更有序、更整齐。 

设置黄金时间

进一步,不妨把这种独处的时间,安排到每天或每周里面,让它成为一个惯例,成为自己的「黄金时间」。 

在这段黄金时间里面,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回想自己今天做的事情,想象自己的目标和远景,把自己的当下跟未来做一个「目标对齐」。

整理、翻阅自己的笔记,把零碎的想法和记录进行梳理,让它们变得有序。

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思绪自由地游走,任由它们编织出一个个想法和火花。

把那些让自己感到压力和焦虑的事情,一条条写下来,并用理性去一条条分析和判断。

或者,做一下简单的正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身体上,观察思绪浮浮沉沉、起起落落。

…… 

不需要很长,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可以,隔几天来一次也行。 

关键在于:有意识地放下手头的事情,暂时关闭信息的输入,摒弃外界的打扰,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内部,让自己跟自己独处。 

这也许会成为一种帮你「回血」的恢复方式。 

回忆美好事物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忙碌奔走,很容易忽略生活中许多微小而美好的事物。那么,试着让自己「静息」下来,有意识地回顾和感受曾经打动过你的美好点滴,既是一种有效的疗愈,也是一种对洞察力和感受力的训练。 

比如:打开相册,翻出一张照片,问问自己:这张照片是在什么场景下拍摄的?你还能不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受到当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和心情? 

或者,翻开日记和资料,找到自己第一次获奖的经历、被公开表扬的经历、第一次约会的经历…… 

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地留意和记录一些让自己感动的细节,然后拿出来回味。 

这些事情可以非常小、非常琐碎。比如: 

读书时,发现作者的观点跟自己一致,并且讲得非常到位;

看到一个令自己捧腹大笑的视频;

刷到一个令自己神往的景点,计划找个时间去逛逛;

听到一首令自己能暂时放下压力和烦恼的音乐;

解决了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小问题;

…… 

甚至,哪怕只是片刻的感受,也可以记下来。比如:运动后,疲惫一扫而空,脑子特别清醒;读到一段文字,心有所感,脑海中有许多想法飘荡;提出的一个想法被采纳了的小小雀跃和成就感…… 

然后,在疲惫的时候,忙碌的时候,不妨让自己静下来,暂时忘掉工作和生活中的焦虑和烦恼,回顾自己曾经这些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经历。 

这是一种为自己注入能量的极好方式。 

到自然中去

如果有机会,不妨试着到郊外、水边或森林走一走,或者近郊的公园,让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当然,要注意安全)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控制,这会不断地消耗资源和能量,让我们感到疲倦。而在自然界之中,这种自上而下的路径被消解,我们更多使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发散模式。从而,得以让大脑得到休息,恢复能量。 

试着暂时关闭城市里的喧嚣,关掉手机、电脑和无穷尽的琐事,打开自己的感官,让它们在自然之中慢慢被治愈。 

试着闭上眼睛,去感受风吹过树叶的响动,鸟扑动翅膀的声音,空气湿润的味道,阳光晒在石头上的热气,四野无人的寂静…… 

想象自己是一棵树,长出根和枝叶,向四面八方延伸,与每一棵树奏响共鸣的低语。 

想象自己是一只鸟,从林间掠过,从山里掠过,乘着风来来去去,落在一朵花上。 

…… 

这可以抚平我们的疲惫和压力,让一切变得宁静下来,重新出发。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静息力」, 

能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忙里偷闲, 

让自己享受难得的平静和安宁。 

也愿你的生活,除了有一往无前, 

还有从容淡定,细嗅蔷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