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袁忠徹在《符臺集》中記載一則趣聞——在永樂十年五月十八日這天,明成祖命太監取出大內館藏的宋朝歷代皇帝畫像來觀賞。成祖看完後,笑着對袁忠徹說:“宋太祖以下,雖宋胡羊鼻,其氣象清癯,若太醫然。”到了十九日,成祖又與袁忠徹一起觀看元朝列帝畫像,覺得各個都長得很魁梧,成祖評論說:“都是喫綿羊者。”等看到元順帝的畫像時,成祖大驚,回過頭來對袁忠徹說:“唯此何爲類太醫也?”意指元順帝爲什麼跟宋朝列帝一樣,都長着一副太醫的臉?

袁忠徹一時語塞失對,唯有俯首而已。過了多年以後,他告老還鄉,閒暇之餘,“歷考宋元史傳”,才發現了一個祕密——原來元順帝並非元朝後裔,而是宋朝後裔!

元朝皇帝畫像

元順帝撲朔迷離的身世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是元朝的末代皇帝,關於他身世的爭議,早在元朝時就出現了。

公元1332年,元文宗病重,他不肯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叮囑皇后要立其侄子懿璘質班爲帝。懿璘質班是元明宗的次子,他有個哥哥叫做妥懽帖睦爾,也就是元順帝。元文宗駕崩後,懿璘質班登基僅僅兩個月也就駕崩了。羣臣又請求立元文宗的兒子燕帖古思爲帝,然而文宗的皇后還是堅持繼續立侄子爲帝,這樣十三歲的妥懽帖睦爾就被接入大都,繼承了弟弟的皇位。

混亂的元朝世系

爲什麼元文宗要顛倒順序,把皇位傳給懿璘質班而不是妥懽帖睦爾呢?《元史·文宗紀》中記載了順帝繼位後頒佈的一道詔書,說出了真相——1340年,在坐穩皇位之後,元順帝正式下令撤除叔叔元文宗的廟位,他在詔書裏列舉了元文宗的幾大罪行:

一、弒兄奪位,詔書說“文宗稔惡不悛,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魯不花、也裏牙、明裏董阿等謀爲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指控元文宗害死了其兄元明宗,犯有弒君奪位的重罪;

二、誣陷明宗皇后不貞潔,造謠說順帝不是元明宗的親生兒子。詔書寫道“又私圖傳子,乃構邪言,嫁禍於八不沙皇后,謂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祖宗大業,幾於不繼。”

三、廢長立幼,破壞綱常。順帝認爲元文宗作惡多端,遭受報應,所以連續立了兩個太子卻都不幸短命夭亡,他備受良心折磨,所以纔想通過立懿璘質班來贖罪。但老天偏偏又讓懿璘質班也夭折了,皇位最後還是傳給順帝,可見冥冥中自有天意。

接着,順帝將元文宗的兒子燕帖古思流放到高麗去,並且命人於途中將其滅口;文宗皇后也被褫奪尊號,賜死於東安州。

在順帝看來,自己就是元明宗的親生兒子,所謂的身世之謎只是元文宗編造的謠言,目的是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然而,這只是順帝一方的看法和解釋。

元順帝認爲自己的身世並無問題,只是被叔叔元文宗污衊而已

《虞集傳》和裏透露的祕密

虞集是元文宗時期的朝中重臣,參與過《經世大典》的編纂,熟知許多朝廷內部。袁忠徹在“歷考宋元史傳”,特別注意到了《元史·虞集傳》。

據《虞集傳》記載,當初元文宗將順帝逐出京城,流放江南驛時,曾跟百官身邊的大臣說明理由,即“妥懽帖睦爾太子乳母言明宗在日,素謂太子非其子”。也就是說,順帝的乳母曾對文宗回憶往事,說連元明宗也不認爲妥懽帖睦爾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於是,文宗便命史臣將此事寫入《脫卜赤顏》中,並且令虞集書寫詔書,播告中外。順帝登基之後,有人將虞集的這篇詔書給順帝看,想以此來加罪於虞集,不料順帝卻說:“此我家事,豈由彼書生耶?”認爲禍首是元文宗,虞集只是聽令辦事而已,不承擔責任。

虞集的這篇詔書不存於《元史》,但明朝初年有個叫餘應的人讀過,並且寫了一篇《讀虞集草庚申詔漫述》來發表感想,裏面有說:

“是時明宗在沙漠,締交合尊情頗濃。

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宗隔帳聞笙鏞。

乞歸行營養爲子,皇考崩時生甫童。

文宗降詔移南海,五年仍歸居九重。”

“合尊”是一個僧人的名字,他與元明宗曾在西部沙漠中相識並交好。某天,合尊的妻子在夜晚生了個兒子,當時明宗正好在一旁,所以便向合尊討了這個兒子來養。當明宗駕崩的時候,孩子已經步入童年了,但文宗認爲他不是自己的親生侄子,故而下詔將其流放到南海。五年之後,文宗與懿璘質班相繼離世,這個孩子又回到大都成爲了大名鼎鼎的元順帝。

元文宗究竟是故意污衊順帝不是明宗親生兒子,還是他真的認爲順帝確實並非明宗親生?從《元史》的記載來看,應是後者。對於元明宗的兩個兒子,文宗顯然厭惡順帝,而喜愛懿璘質班;元文宗繼位不久便封懿璘質班爲鄜王,而彼時作爲兄長的順帝卻沒有得到冊封。之後,順帝被流放到高麗,軟禁於一座孤島之中,一年之後文宗才佈告天下說順帝不是明宗的親生兒子。此時,懿璘質班並未因是明宗的兒子而被株連,相反《元史·寧宗紀》說:“帝以文宗眷愛之篤,留京師。”

同樣是元明宗的兒子,順帝只比懿璘質班年長五六歲,爲何文宗寵愛懿璘質班而厭惡順帝呢?爲什麼寧願不顧長幼順序,傳位給懿璘質班而不是順帝呢?這恐怕不能簡單地以幼弱更容易控制而含糊過去,因爲順帝繼位時也只是個十三歲的少年而已。

元順帝(1320年-1370年)

元順帝的親生父親到底是誰?

如果順帝不是明宗的兒子,如果虞集草擬的詔書屬實,那麼那個神祕的“合尊”究竟是誰呢?《庚申外史》、《讀虞集草庚申詔漫述》和《符臺集》等元末明初的史料都指向一個人,那就是南宋的末代皇帝宋恭宗。

《宋史》記載,與西夏、金國不同,亡國後宋朝的皇室得到了蒙古人的寬恕,並未趕盡殺絕。宋恭宗被伯顏帶去大都朝見元世祖,世祖封其爲瀛國公,《宋史》裏沒有記載瀛國公的結局。

《元史·世祖紀》中則記載了元朝安置瀛國公的始末:入京六年之後(1282年),元世祖下詔賞賜瀛國公衣糧,將其遷出京城,送往上都安置。又過了六年(1288年),《元史》寫道“瀛國公趙㬎學佛法於土番”,可見此時瀛國公已不在上都,而是被打發到西部去了,那年他才十七歲。又過了三年後(1291年),宣政院上書說:亡宋的全太后與瀛國公“母子以爲僧尼,有地三百六十頃”,按慣例應免除他們的租稅,世祖可其奏,此時瀛國公大約已經出家爲僧了。到了元文宗至順元年時(1332年),朝廷下令贖買瀛國公的田地,用來修建寺廟,史書寫道“命市故瀛國公趙㬎田”,可知此時的瀛國公已經作古了。

宋恭宗在亡國後被封爲瀛國公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時(1352年),紅巾起義爆發,監察御史徹徹帖木兒等人建議說:

“河南諸處羣盜,輒引亡宋故號以爲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徙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

可見,瀛國公雖然出家了,但依然娶妻生子,他的兒子也是名和尚,叫做趙完普。

那麼瀛國公怎麼會跟元順帝的身世扯上關係呢?首先,二人的軌跡存在一點交集——《元史·順帝紀》說順帝的母親邁來迪是西北諸國郡王阿兒廝蘭之裔孫,元明宗曾經過這個地方,看到邁來迪很美麗,便娶了她,之後生下順帝,而這也是瀛國公學佛並出家的所在地。按順帝出生的時間算,彼時瀛國公大約五十歲。

《庚申外史》記載,邁來迪曾嫁給了瀛國公,先生下一子,之後明宗經過此地,與瀛國公相善,“因求爲子,並其母以歸。”這與《讀虞集草庚申詔漫述》正相吻合,所謂的“合尊”就是瀛國公。

但是,這種說法未能在《元史》裏找到依據。《元史》說:“明宗北狩,過其地,納罕祿魯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於北方。”可見是先娶了邁來迪,順帝纔出生,並非順帝出生後,明宗才娶邁來迪。《元史》裏也沒有邁來迪嫁給過瀛國公,或瀛國公與元明宗相識的記載。

從《元史》的記載來看,元順帝的身世確實存疑,但把他的生父說成是瀛國公,這可能是紅巾軍在爲起義製造輿論。當時韓山童自稱宋朝後裔,而徐壽輝也曾使用“宋”這個國號,就連朱元璋也打着韓宋的旗號來凝聚人心,使用“龍鳳”這個年號長達十多年之久。可見當時恢復宋朝的漢官威儀乃是民心所向,此時有心人就會將之前順帝的身世爭議與瀛國公聯繫在一起,把當朝皇帝說成是宋朝的後裔,在輿論上狠狠地打擊了元朝一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