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歷史上,以"朱棣"尊稱的永樂大帝,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都必然得到了極大的榮耀和光輝。

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當這位卓越的君主離世後,朱家子孫對其的喪事處理卻顯得頗爲遮掩,這究竟又是因爲什麼原因呢?

衆所周知,朱棣享年六十四歲,在古代帝王中實屬長壽之人。

他一生中曾多次率軍出征,甚至連自己的龍椅也是通過戰爭奪取而來。

更不用說,在他登基之後,對外的軍事行動更是頻繁不斷,朱棣往往親自披掛上陣,而朝廷內部的政務則交由太子朱高熾負責。

儘管朱棣身強力壯,但終究無法抵擋歲月的侵蝕,最終未能及時返回京城,便在班師回朝的途中駕崩。

而楊榮卻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祕密護送朱棣遺體回到京師,並且"祕不發喪",那麼,這其中又有何緣由呢?朱棣暴亡榆木川

世人皆知朱棣乃英勇無敵、卓越非凡之君主。

他因“靖難”起兵篡位,力求超越其父朱元璋,建立豐功偉業。然而,他亦是多疑善變、好大喜功的戰爭狂人。

在長達22年的統治期間,朱棣五度親征蒙古,深入漠北數千裏,橫掃北方強敵,贏得了“千古一帝”的讚譽。

而這位踏着蒙古人屍骨登頂的皇帝,最終也在征討蒙古的路上倒下。

1424年,嚴寒的冬天過去,春天來臨之際,蒙古阿魯臺部落出兵侵犯明朝邊境,劫掠商旅,短短數日內,大明百姓陷入苦難之中。

時年64歲的朱棣,不顧太子朱高熾的勸阻,毅然決定發起人生最後一次遠征,以期根除北方邊患。

而這次遠征面臨諸多困境,朱棣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長期征戰留下的傷痛令他痛苦不堪。

更爲嚴重的問題是,朱棣統治時期的支出遠大於收入,國庫空虛,民生困頓,糧草和補給成爲無法跨越的障礙。

而朱棣依然義無反顧地踏上征程,在草原三個月的時間內,他並未遭遇蒙古主力,幾次小型戰役也未能獲得所需的補充。

更令人沮喪的是,居住在達蘭納木爾河流域的阿魯臺部落得知朱棣親自領兵,竟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蒙古人在洪武、永樂兩朝飽受明軍打擊,深諳“敵進我退,敵退我追”之道。

因此,朱棣的遠征從一開始便處於劣勢,若要在草原上戰勝蒙古人,唯有這些剽悍的騎兵具備極度的自信,敢於正面交鋒。

否則,農耕文明的深入,不過是徒勞無功而已。

五個月後,朱棣仍未尋覓到阿魯臺部落的蹤跡,儘管他仍想繼續前行,但現實問題接踵而來。

明軍長途跋涉導致補給線過長,後方防守兵力捉襟見肘,糧草短缺,使明軍士氣逐漸低落。

最爲致命的是,朱棣病倒了。

持續150天的奔波耗盡了朱棣的體力,年老體弱的他生命垂危,勉力下令撤軍,而明軍剛抵達榆木川,朱棣病情惡化,驟然離世。

朱棣身邊侍從驚慌失措,如此情境,在京城之外實屬罕見。

唯有馬雲急匆匆的找來朱棣信任的大臣楊榮、金幼孜,三人短暫商議後,決定祕不發喪,禁止向外傳遞朱棣駕崩的消息。

首要議題自然是皇權歸屬,朱棣返京尚需時日,而太子朱高熾與漢王朱高煦的狀況,恐難等到其父歸來便會生變。

此外,大軍剛剛結束戰鬥,若此時公佈朱棣離世,不僅軍心不穩,還可能引來各方勢力的干預。

而如何安全地將朱棣護送至京城呢?楊榮的妙計

在據史書記載,在楊榮升朝堂爲官前,楊榮曾在南方地區任職。

那時,他便觀察到諸多用於裝載茶葉的錫制器具具備良好的防腐性能。

因此,楊榮藉着朱棣的名義,在軍隊中全面徵集錫製品,並將之熔鍊成一口巨大的錫桶。隨後,他在桶內放置了大量的鹹魚,以確保朱棣的遺體得以長久保存,同時也能有效地遮蔽屍體所散發的異味。

當朱棣的遺體被安放於錫桶之後,楊榮還要求周圍的宦官及官員維持日常的生活與工作秩序,以防止他人產生疑慮,

當時還有情況是,朱高煦在朱棣的周圍埋伏了諸多耳目,整日整夜地耐心等待着朱棣去世的消息。

而他苦苦等待,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確鑿的反饋。

鑑於此種情況,朱高煦既無法暗中串連反對勢力,也不得不暫時擱置集結軍隊的計劃,繼續等待着朱棣離世的消息傳至耳邊。

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楊榮的勇氣竟如此之大,甘願承擔誅滅九族的巨大風險,對皇帝的死訊進行隱瞞,甚至還將他裝入木桶之中,堂而皇之地運送回京城。兄弟鬩牆、暗流湧動

當軍隊成功進入大明領土之後,外敵入侵的危機得以解除,朝廷亦順利實施了瞞天過海之計。

此時,楊榮開始積極籌劃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首先,他全力以赴地打理軍隊各項事務,確保無虞之後,悄然返回京城,祕密晉見了當時的太子朱高熾。

他堅定地支持朱高熾,不僅是出於維護“太子即位”這一禮儀制度的考量,更重要的是,朱高熾爲人正直,宅心仁厚,是皇帝的理想繼承人。

楊榮詳細地向朱高熾彙報了朱棣離世的經過,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朱高熾悲痛萬分,陷入深深的哀傷之中無法自拔。

楊榮見狀,立即提出了三項應對策略。

第一,迅速派遣軍隊進駐京城,同時調動京外的薛祿等人率部進京,加強京師及皇宮的安保工作;

第二,安排太孫朱瞻基祕密北上,迎接朱棣的靈柩返京;

第三,派遣駙馬前往南京,接手都督府的管理事宜,從而全面掌握國家的軍事大權。

這三項策略的實施,使朱高熾能夠完全掌控國家的政治與軍事權力,同時巧妙地削弱了朱高煦、朱高燧的影響力。

儘管朱高煦、朱高燧始終緊盯朱棣、朱高熾,但他們卻在不知不覺間落入了圈套,當他們得知真相時,憤怒至極,甚至採取了一些反抗行爲,然而這些努力終究未能改變現狀,他們只得暫時接受這個事實。

而他們並未就此放棄對皇位的野心,仍然在暗中策劃着奪取政權的陰謀。

在此過程中,多虧了楊榮、金幼孜等忠良之士深明大義,顧全大局,在新舊政權交替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捨生忘死地拯救國家,才使得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成爲可能,也爲明朝歷史上難得的和平過渡創造了條件。

總而言之,對於榆木川事件的妥善處置,無疑是大明王朝的一件幸事,也是朱氏家族的一次幸運。

國家和皇帝都應該真誠地感激楊榮等一批有功之臣,正是他們的忠誠之心和愛國情懷,才守護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捍衛了朱氏家族的統治地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