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爲創金合信基金權益投研總部總監黃弢

上週市場延續上漲趨勢,其中上證50指數上漲1.28%,滬深300指數上漲1.20%,中證500指數上漲1.08%,創業板指上漲3.86%,海外市場上週企穩反彈,其中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0.67%,標普500指數上漲2.67%,納斯達克指數上漲4.23%,恒生指數大漲8.80%。

上週申萬31個一級行業中,有21個行業上漲,10個行業下跌,其中漲幅前五名的是計算機、非銀金融、美容護理、電子和通信,分別上漲5.78%、5.37%、5.21%、5.21%和4.86%,漲幅後五名的是煤炭、石油石化、鋼鐵、有色金屬和紡織服裝,分別下跌7.00%、3.57%、2.64%、2.04%和1.22%。

上週市場最大的變化來自於海外,美股在之前連續兩週大跌的情況下,迎來了反彈,而香港恒生指數則迎來了久違的大漲,恒生科技指數更是出現了近5年來僅次於2022年10月的單週最大漲幅,達到了13.43%。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經常能聽到周圍賣方或者買方小夥伴對美股表現的豔羨,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裏,美股儼然已經是一個可以自我循環不斷加強的永動機。美元和美債固然有全球獨特性的優勢,但如果光是印鈔就能維持美國的消費、維持美國的經濟、並維持美國股市的話,那美國政府就不需要費那麼多力氣來促進製造業的迴流了。繁榮背後通常會有需要承擔的代價,靠印鈔來的繁榮更不用說,我們承認美股的科技實力和盈利能力,但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也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美股如此,港股如此,A股當然也如此,這是均值迴歸的力量。

無論在什麼市場,投資者認知變化的過程基本類似,就是熊市底部認爲市場沒有理由會漲而堅定看空,隨着市場反彈,不敢相信市場會漲;隨着市場的進一步上漲,開始認爲市場上漲理由不充分,並慢慢過渡到認爲市場上漲有一定理由;接着認爲市場上漲有合理的原因,最後認爲沒有理由會不漲。這個過程是伴隨着市場的上漲而一步步調整的,前述對美股的觀點就是這麼一個演化過程。而當市場反過來的時候其實也一樣,只需要把其中的“漲”字換成“跌”字就行了,對此最應景的就是這三四年的港股和A股。

在證券史上,這種週而復始的故事真是屢見不鮮,只是每次都毫不例外地會漲到讓人不敢相信,或者跌到讓人不敢相信,當然能夠真正貫穿全過程的投資者是微乎其微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那麼強大的神經,同時也沒有那麼強的穿透迷霧的能力,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只是趨勢的跟隨者,履行的是參與並放大趨勢以及波動的職能,如果人性沒有變化,那麼均值迴歸的基本規律就還會生效。

如果我們認同基本規律,不管美股跌不跌,當前A股和港股至少會是戰略機會。上週港股的上漲並沒有特別強勁的理由,或許我們可以說美股、歐股、日股、印股都在高位,銅金也是,債券也是,那麼多大類資產只有A股和港股那麼弱,大家都在一個地球,差距不應該這麼大吧?這或許是從全球配置的角度來看,最樸素的一個投資邏輯。

沿着這個邏輯,我們當然也可以找到很多支持的理由,比如今年中國出口的超預期、製造業投資有驚喜、基建投資有託底、消費回暖趨勢繼續、政策繼續大力支持等等,即便是房地產市場,都有瑞銀證券房地產研究主管出來唱多,認爲利空出盡,有望迎來修復,如此豈不是正向的鏈條即將產生,下週還有2天業績披露期,短期來看股價衝擊等利空因素也將釋放完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