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中醫藥報

□ 常聰聰 蘆琳 姜錫斌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當前,中醫藥事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如何在傳承創新中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因地制宜地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山東中醫藥大學黨委堅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礎、注重傳承、勇於創新”的育人特色,整合山東省16地市醫教學研產資源,創建“五源三導”育人體系,“五源”即魯源校地合作工程、醫源貫通培養工程、杏源社會實踐工程、田源學風建設工程和家源社區服務工程;“三導”是爲每位學生配備思政、學業、臨牀三位導師。

2023年初,依據學校部署,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成立工作組,着手推行“五源三導”育人體系,努力實現全環境立德樹人,推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五源三導”育人體系的核心在於“一中心三層次五方面”的培養模式,以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中醫人才爲中心,圍繞本、碩、博三個層次,涵蓋校地合作、臨牀實踐、社會實踐、學風建設和一站式服務五個方面。

學院依據本、碩、博三個層次學生的不同培養需求,於不同年級實行不同培養模式,目標是培養一批“能看病、會看病、看好病”的醫生,我們要做的是以學生爲中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本科重在專業思維、能力和素養的形成,大一專業入門、大二理論認知、大三辯證明理、大四系統貫通、大五臨牀實踐;碩士重在科研能力、發散思維和應用技能的培養;博士則注重交叉學科、國際交流和創新能力的塑造。同時三個層次之間通過“博帶碩”“碩帶本”“博帶本”的形式,形成幫扶微社區,上下聯動,薪火相傳。

“魯源校地合作工程”寓意紮根齊魯,校地合作。結合“以魯之源,育魯之生,培魯之醫”的理念,建立一地市一聯絡員制度,充分發揮大學的資源優勢,同時走訪16地市衛生醫療行政部門,加強與校友的聯繫交流,不斷挖掘省內醫療衛生資源,精準對接醫教研學產方面的深度合作,送去畢業生相關信息,搭建起學校與地方的資源融合,有效促進了畢業生就業。

在推行“魯源工程”的過程中,學院不斷拓展工作思路,結合地方醫療資源,開展“醫源貫通培養工程”,寓意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圍繞醫學生“早臨牀、多臨牀、反覆臨牀”的培養理念,選聘近100家聯合培養單位,爲本科生在生源地配備“臨牀導師”,在各地市成立博碩流動站,指導在讀碩博到流動站開展相關臨牀、教學、科研等實踐活動,經過試點,成效明顯。

同時,爲提升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開展“杏源社會實踐工程”,寓意虎守杏林,服務社會,實施“231”工作方案,成立“中醫藥文化”宣講團、“中醫特色診療”義診團2個團隊,確立“進社區,進軍區,進學區”3進對象,16地市每地市簽約1個實踐基地,寒暑假期同步開展夏令營、冬令營。2023年,累計服務山東省16地市52縣區87個社區(農村),服務人羣12536人次。

爲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推行“田源學風建設工程”,寓意腳踏實地,茁壯成長,構建“學科—教研室—教師”三位一體的學術生態圈,樹立“思學、會學、善學”的學習習慣;早引導、職業規劃,早發現、及時預警,早干預、精準對接;在2023、2024年山東省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中,學院中醫學專業同學獲A、B賽道特等獎,獲高校團體金獎及11枚個人單項金獎。

爲更好地服務學生,啓動“家源社區服務工程”,寓意家國情懷,精準服務,開展“一站式”社區服務建設。構建學校教育、管理、服務與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確定黨建服務、學業幫扶、心理疏導、就業指導、社會實踐、生活服務爲主體的6大服務板塊,形成3+3實施路徑,開通教學區、生活區、實踐區三大功能區,實行院領導、輔導員、學生幹部三級包乾管理制度。通過“一站式”自我服務,實現“多維化”自我發展。

“五源工程”的實施,整合了院地資源,涵蓋了學生在校期間的所有環節,是全環境立德樹人的生動實踐。爲更好地教育引導學生,學院承辦“書記有約”校領導聯繫支部、班級活動,舉辦學生先進典型表彰大會,岐黃學術活動及知識競賽,學生日常志願服務等,同時學院以學業成績總控黨員發展,以學分績點進行推優評選和實習分配,真正做到有效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加臨牀見習與社會實踐,學生的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形成好學、樂學、勤學、善學的學習氛圍。

爲更有效地實施“五源工程”,中醫學院將新師承製度——三導師制融入其中。與傳統“師帶徒”不同的是,依據專業特點,爲每位學生配備思政、學業、臨牀三位導師,不斷強化在思想引領、學研融合、臨牀實踐三個方面展開指導,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加入師承,實現院校教學和師承製的有機結合,使教育教學體系更加完善,更符合時代要求和特點。

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學院湧現出不少優秀學子,有大三發表2篇SCI、9篇科技核心期刊的科研思維型學生,有熟讀經典臨證數千的學術型學生,有自學鍼灸獨立應診的臨牀型學生,還有專業學習、學科競賽、社會實踐齊頭並進全面發展的學生。

作爲學生教育的主體,學院將繼續凝聚力量,打造品牌,傳承發展,勇於創新,以高質量人才培養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爲國內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和中醫學院一流學科建設提質增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