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半島都市報 記者:您在電影拍攝中,有着多重身份,您是如何做到平衡和快速轉換的?

丁晟:在電影拍攝中我有三個身份,10部影片有9部是我自己執筆編劇的,導演是第二個身份,第三個是剪輯。除了第一部,其他幾部影片都是我自己操心剪的,沒有助手。角色轉換需要明白這個時候應該做什麼,三個工作相輔相成的,實際上剪輯的時候,我還在調整劇本;寫劇本的時候,也能想象到未來這場戲怎麼剪。

記者:以前您更多拍比較硬漢的作品,這次看到您在導演風格上比較細膩的一面,是在什麼契機下做這樣的轉變呢?

丁晟:我知道自己有細膩的一面。我想通過給自己佈置的這個作業,把它的能量放大。我對自己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能幹什麼,還有什麼潛力,不逼自己,看不到有多大可能性。像這部影片,其實大家能看到我故意束縛住手腳,把以前比較有經驗的做法放棄。我覺着幹這一行還是要有新鮮感,老重複自己也沒意思,想在以前沒嘗試的領域做一點探索。

這是我第10部電影,也是第一次順場景拍,開拍第一天就拍第一場戲,殺青拍的就是最後一個鏡頭。過程非常刺激、有挑戰,每一天都是在創作的狀態,我自己寫的劇本,應該說提供了最後成片80%左右的結構和狀態,還有20%需要演員加入後進行二度創作。

記者:從題材上來講,懸疑喜劇有哪些地方吸引到你?

丁晟:懸疑和喜劇好像不太搭,但是這兩種類型我都分別拍過。這個類型真正難的就是講故事,要設好多伏筆,俗話來說就是挖坑,最後要把它填得比較好,我崇尚講完整的故事,不太喜歡故事沒講完戛然而止、開放式結局等。編劇的過程是特別難的,幾乎想放棄。

這部電影的笑點不是演員耍活、搞笑,不是喜劇小品集,也不是相聲段子,所有的笑點都是情節裏的,可能拿任何一段剪短視頻,不覺得好笑,但是情節推到那個份兒上,就自然好笑,是情節推動的,我崇尚的笑點是這樣的。

記者:您是怎麼考慮到讓楊冪和于謙這樣的搭檔的?

丁晟:寫劇本的時候是有人物參考的。這部戲是個羣戲,5個人在全片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個畫面裏,互相都要有化學反應,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這幾個人互相沒合作過,讓大家看到一個新鮮的組合。好演員就能夠在演戲的過程中,找到這個戲的節奏和味道,這幾個演員都很理想。

于謙不是簡單的相聲演員,他曾經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過兩年,導演系,算是師弟,比我入校還晚一點。他可不是玩票,對電影的理解或鏡頭感以及對人物的塑造不低於任何一個職業演員,他還演過話劇,他的表演分寸感非常好。他長期在曲藝行,這種江湖感是演不出來的,而且他貢獻了很多笑點,這些笑點不是嘴皮子上逗哏捧哏的這種效應。

記者:您每次都會帶電影回家鄉,是不是在您心裏也有一部《沒有一頓海鮮解決不了的事兒》?

丁晟:拍每一部電影都會回來跟父老鄉親們彙報,這是我成長的土地和空氣。我19歲離開青島去北京電影學院上學,我記得離開青島的時候很少喫火鍋,青島海鮮一般都是白水煮出來,蘸薑汁兒蘸蘸醋那麼喫,後來纔開始喫各種各樣的火鍋,青島現在海鮮有火鍋的喫法嗎?可以嘗試一下。

我是肯定願意爲青島做貢獻的,4部電影是在青島拍攝的,特別想好好展現青島的風貌,我甚至經常說,如果讓我拍青島的城市形象片,可以免費拍,我對青島是有特殊感情的,當然有片子,我儘量回青島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