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10日鹽城訊 近段時期以來,東臺市東臺鎮華竈村的老人們有點忙:一茬茬菜薹採摘完畢,復套種的荷蘭豆又陸續上市。豆架下,同樣套種的扁豆正藤蔓吐蕊、爭相攀爬……老人們起早貪晚,澆水施肥、採摘裝運,將翠生生的荷蘭豆源源不斷送往集中收購點。

華竈村是一個以糧食和特種經濟作物種植爲主的村,“薹豆豆”模式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東臺西溪是“天仙配”傳說的發源地,當年七仙女被逼離開董永、迴歸天庭時,忽然想起光顧着織錦替董永贖身,忘了從天庭帶來的“仙豆種”,手忙腳亂中將“仙豆種”拋向人間,正好落在了華竈村境內。百姓不知究竟,相互詢問:“何來豆?”隨着時光的變遷,“何來豆”變成了“荷蘭豆”。於是,荷蘭豆在華竈的田間地頭、拾邊隙地有了容身之處,最終形成家家種、戶戶植的格局。

改革開放以後,頭腦靈活的華竈後生紛紛走出家門淘金創業,他們的父母則成了“留守老人”。

1997年左右,“閒居”的老人們不安於“坐享其成”,他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動起了腦筋:既然家家都有種植荷蘭豆的經驗,不如想辦法把這豆做大,既活動了筋骨,也增加了收入,也算是老有所爲,自食其力。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一改零星種植模式,把責任田全都種起了荷蘭豆。

幾年下來,老人們發現,荷蘭豆雖能掙一點錢,但豆行間一米左右的土地空着似乎有點可惜。正好村裏引進了薹菜品種,頭腦活絡的老人便將菜種撒向了“被荒廢”的行距土地,更有甚者,在荷蘭豆旁栽上了扁豆苗。如此一來,形成了每年10月同步播種,來年春節菜薹上市,4月下旬菜薹掃尾,荷蘭豆“閃亮登場”,兩個月左右荷蘭豆拉藤清田,南匯扁豆再次“亮相”的“薹豆豆”輪番上市模式。據瞭解,華竈全村7000多畝耕地,除75%種植糧食以外,“薹豆豆”種植面積達450畝,年產薹菜350噸、荷蘭豆400噸、扁豆730噸。而從事“薹豆豆”種植的有600多戶,80%以上爲“留守老人”,平均年齡達69歲,年齡最大的村民袁林香已超過90歲。

華竈村興起的“薹豆豆”也衍生出了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濟人隊伍。2008年,村民嚴光智首先掛牌成立了“東臺市東臺鎮華竈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緊接着,繆龍官、吳兵、嚴國成等5位村民也舉起了“集中收購”的大旗。隨着華竈“薹豆豆”名聲不斷叫響,省內外市場需求越來越大,臨近的頭竈、南沈竈、富安、唐洋等鎮農戶也紛紛效仿,加入了“薹豆豆”循環種植隊伍。華竈農民經紀人立即將收購的觸角伸向周邊鎮村,在當地發展下線、設立收購點。目前,農民經紀人從業人員已達百餘人。從每年春節後薹菜上市開始,華竈人在本村及各地設立的收購點總是人頭攢動、車水馬龍,一輛輛滿載“薹豆豆”的卡車,從各收購點源源不斷駛向浙江、上海、安徽、山東、蘇錫常等省內外市場以及脫水加工廠。他們每年外運的“薹豆豆”達近億噸,在拓寬東臺農產品銷售市場、爲農戶帶來銷售便利的同時,也獲得頗爲豐厚的經濟回報。

“薹豆豆”“拴”住了老年人的心,“牽”住了老年人的情。在鎮人大代表、華竈村書記嚴興民的帶領下,華竈的老年羣體和他們的“薹豆豆”也成爲華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要的產業支撐。村裏曾算過一筆賬,僅“薹豆豆”一項,就爲華竈和周邊鎮村農戶及農民經紀人帶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在華竈,老年人靠着“薹豆豆”真正實現了老有所爲、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嚴興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