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致命不同而志节凛然,皆可谓克明大义。——乾隆帝评价铁铉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了南京城,成为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为明成祖。此时在北方的济南依然有一个人在坚守,此人便是铁铉,可惜的是一人一城终究难以抵挡朱棣的百万大军。

铁铉被朱棣的大军俘虏并带到了南京,朱棣对铁铉非常看重甚至想要委以重任,然而铁铉却认为朱棣是乱臣贼子骂不绝口、立而不跪,铁骨铮铮的汉子体现的淋漓尽致。

愤怒之下朱棣让人割掉铁铉的耳朵、鼻子塞入他的嘴巴里,还询问其好不好吃,铁铉的回答也很有骨气:

“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

一句话将朱棣的怒火点燃到了制高点,而后以“磔刑”处死铁铉。根据历史的记载,朱棣还让人把铁铉的尸骨放到油锅里炸酥,为的就是让他死后朝拜自己。

太监把铁铉的尸骨放到油锅里,一时间热油四处飞溅周边的人被烫的大叫,可铁铉的尸骨依然没有转身朝北(古代由南向北视为朝拜),可见铁铉此人有多么铁骨铮铮。

那么,铁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何会让朱棣又爱又恨。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铁铉是一个怎样的人

公元1366年铁铉出生,当时大明朝还没有建立,所以在一些史料中记载“铁铉”是元朝的后代。

其实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可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招揽并降低游牧民族,对真心投靠的人采取的是怀柔政策。

不管铁铉的民族、血统如何,少年时期铁铉便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才华与能力,他性情刚决、聪明敏捷,熟通经史、成绩卓著,可以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

铁铉入朝为官的经历也比较坎坷,明朝初期朱元璋曾开科取士,但科举取得了文人皆是不识五谷杂粮、不懂民间疾苦的人,这样一群人备受洪武皇帝的痛恨。

于是,他干脆取消了科举考试,以最古老的“察举制“选拔人才,铁铉就是由其它人推举得以入朝为官的,以“国子生”的身份进入礼部为官。

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

后来,铁铉进入都督府为官,在处理诸多案件的问题上快速且成绩斐然,这样的才干自然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洪武皇帝甚至还亲自赐予“鼎石”二字的夸赞。

其实若是朱元璋不死,亦或者说太子朱标没有过早的去世,铁铉配朱元璋亦或者朱标很有可能会打造一个盛世辉煌,奈何历史没有如果。

公元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铁铉则由都督府被提拔为山东参政,这是他人生辉煌的开始,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揭幕。

建文初,为山东参政。

为何会这么说呢?一切都与朱允炆削藩有关系。朱元璋刚刚去世,朱允炆就采纳了黄子澄、齐泰的建议对多位藩王进行削藩,加强皇权、削弱诸侯权力本没有什么不对之处,可朱允炆太过操之过急。

短短半年之内,就有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五位藩王被贬为平民,湘王朱柏更是不堪受朱允炆的屈辱举火全家自尽。

远在北方的朱棣本就对大侄子登基不满,如今又听说自己的多位弟弟下场凄惨,更是坚定了他造反的决心,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彻底爆发开来。

燕王朱棣仅仅占据北平一个地方,朱允炆却占据了大明朝99%的土地,按道理来说应该会把朱棣按在地上摩擦,可笑的是他不懂军事却要效仿宋襄公遥控战局。

耿炳文与朱棣的第一战真定之战虽然溃败,但是他却能在乱局中稳住大局并据城而守、坚壁清野,朱棣仅仅围困了两天后勤就坚持不住了,不得不率军退回北平。

可以说若是朱允炆一直任用耿炳文,很轻松就能拖垮朱棣,结果他却让“战神”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此时山东参政铁铉则负责后勤粮草的押运。

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

无论是李景隆第一次挂帅,还是第二次出征,铁铉的后勤保障都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李景隆毕竟不是将帅的面子,先是郑村坝一战损失了40万明军,后是白河沟一战损失了60万部队,朱允炆从战争主动直接陷入被动局面。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郑村坝、白河沟两战后燕军携大胜之威完全可以直捣黄龙,此时铁铉挺身而出延续了朱允炆的国祚,可以说若没有铁铉靖难之役在第二年就结束了。

铁铉的高光时刻

白河沟之战后,溃败的南军一路向南逃窜,铁铉则在山东济南聚集溃散的军队抵挡朱棣南下的大军,也是在此时他遇到了一生的挚友盛庸。

收集溃亡,守济南。

盛庸是一个擅长制造火器、使用火器之人,济南城靠着城池高大、火炮威力打的朱棣不敢轻举妄动。早期的黄河水途经济南一带,所以朱棣便想要利用地势,用黄河水倒灌济南城取得胜利。

得知消息的铁铉立刻找到了盛庸商量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假意向朱棣投降,然后趁着朱棣进城时期杀死他,这一幕在影视剧《山河月明》中也有体现。

朱棣骑马进城,刚刚走到大门口铁栅栏突然从空中落下来,坐骑被铁栅栏一分为二,他自己则侥幸逃脱一场劫难,《明史》对此也有相关的记载:

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

逃出生天的朱棣心有余悸,杀人之仇不共戴天,愤怒的朱棣立刻派人进攻,还让人决口黄河大堤水淹济南城,这一场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上天最终眷顾了铁铉和盛庸,永乐皇帝的“百计进攻”没能奏效,大水过后直接派人强攻济南城。此时,铁铉又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挂在了城墙上,意图也非常明显。

你朱棣不是为了清君侧嘛,现如今你老爹的画像就挂在了城墙上,只要你用大炮强攻必然会伤及这些画像,那就说明你不是一个忠臣、孝子。

燕军军心动荡反观铁铉一方众志成城,朱棣在济南城外被击溃,甚至大将陈亨还死于这一场战役中,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寸功未建。

攻济南,与平安战铧山,大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朱棣和铁铉围绕济南一共进行了3场战役,第二场战役为东昌之战,大致就是处于今天的山东聊城一带,为何朱棣那么钟情于济南呢?

朱棣的大本营在北平,而朱允炆的大本营在南京,济南城刚好就处于两者之间,得到济南城就等于扼制了进攻、防守的战略要地,掌控整个战争的主动权。

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

朱棣第一次在济南撤军后,盛庸、铁铉二人立刻从城池中杀出,收复了德州、沧州等地与济南呈犄角之势。第二年朱棣再度南下,首战便是进攻沧州、德州。

沧州很轻松就被张玉拿下了,但盛庸镇守的德州却非常困难,铁铉在后方出谋划策、盛庸利用火器之威防守,两人又一次给朱棣下了一个圈套。

朱棣在济南战场急于求得胜利以至于落入铁铉、盛庸的包围圈,危急关头张玉、朱能分兵两路相救,朱能虽然救出了朱棣但张玉却死在了包围圈中,济南之战第二次以朱棣战败告终。

自东昌之战之后,朱允炆的心思就有一些骄傲了,再加上德州战场上盛庸再度获胜,建文帝那一颗“宋襄公之心”又活泛了过来,居然要求盛庸不能使用火器,以避免误伤自己的叔叔朱棣。

君命不可违,盛庸第三次和朱棣交手在夹河,此战也被称之为夹河之战,堪称一场真真正正的白刃战,最后朱棣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是惨胜,大将谭渊死于战场之上。

渊与其部下指挥董中峰皆为得军所杀、渊之去也,吾失一大将。

回看上述围绕济南所组织起来的战斗就不难发现,第一场济南之战、第二场东昌之战、第三场夹河之战朱棣根本就没有再近一步,铁铉和盛庸二人完全牵制住了朱棣。

靖难之役四年,其中将近3年的时间都是在围绕济南进行对峙、战斗、再对峙、再战斗......李景隆所带来的百万大军的损失,随着之间的推移一点点被消除。

若是战争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朱棣前期所建立的优势会当然无存,朱允炆靠着强大的财政税收一点点就能压垮朱棣,朱棣也深知这一点不得不选择退而求其次的战法。

绕道、绕道,铁铉之殇

靖难之役的末期(时间大致是建文三年),朱棣看着久久攻不下的济南城,决定冒险绕过此地直捣黄龙,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快速攻陷南京城。

摆在朱棣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就是淮安的水路(可以直达南京省时省力),第二条就是灵璧的水路、旱路(这一条比较困难)。

朱棣本想选择从淮安南下,结果梅殷的40万大军拒绝让道,朱棣虽然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所幸朱能、丘福二人能征善战,率领燕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很快就占据了扬州、镇江与南京仅一地之隔,朱允炆得知此时大惊失色急忙派遣十万大军进行阻击,并且通知铁铉等人南下进行夹击。

可惜的是,此时的大明军队基本都是临时组建的,面对朱能、丘福等人无一回合之力,双方刚一见面南军(朱允炆的军队)就被击溃,连信息都没能传到铁铉、盛庸的耳朵里。

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

黄子澄、齐泰想要在南京一带临时组织另一支军事力量,时间不够人数也不够,建文四年朱棣的大军包围了南京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入主南京城登基称帝。

明朝大局已定,朱棣反过头来开始清算,济南、南京之间的淮安驻军梅殷被叫到了南京城,不久之后死于“溺水”,史书记载此人是死于朱棣的“默许”之下。

淮安城的守军解决之后,下一个就是济南城的铁铉,以及守军大将盛庸。从某个角度来说,盛庸算是归附了朱棣并且得到了重用,只是后来备受猜忌凄凉而死。

相比于盛庸的投靠铁铉则比较铁骨铮铮,即使朱棣已经攻占了南京城,他依然率领为数不多的军队守城而拒,给刚刚登基的朱棣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第一次攻打济南时,朱棣内心因看不上铁铉想要纳降他,称帝后再攻打济南时,朱棣内心满满的都是欣赏,毕竟如此有才华的铁铉若是能够为己所用必然又是一个能臣。

在铁铉的心里朱棣始终都是一个反贼,只是他虽然想给建文帝报仇,但手下的军事力量是一个极大的短板,济南军与燕军最后一场战役中溃败,铁铉也因为寡不敌众被朱棣活捉。

对于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朱棣依旧想纳降,可铁铉却依然拒绝,盛怒之下永乐帝命令将其凌迟处决,如此也就有了开头所讲述的那样一幕。

除此之外,铁铉的父母被发配到海南,大儿子被发配充军、二儿子被充做官奴最后蚕丝,妻子和女儿也被发配到官营妓院做妓女下场也很凄凉。

历史虽然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历史英雄却不以成败而讨论,铁铉在靖难之役中虽然死在了朱棣的手里,但是他忠于君王的那一份心却青史流传。

明神宗初年,神宗皇帝亲自下旨“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大致意思就是为铁铉等七位建文忠臣修建宗庙,以宣传他们忠君爱国的思想。

割燕问甘,忠何惧烹。芳名千古,虽死亦生。

总的来说,铁铉与燕王朱棣之间有矛盾、有战争,但双方都秉承着自己的原则不存在孰是孰非,铁铉的铮铮铁骨对得起建文皇帝、对得起忠襄二字(谥号)。

对于铁铉此人,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