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致命不同而志節凜然,皆可謂克明大義。——乾隆帝評價鐵鉉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了南京城,成爲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爲明成祖。此時在北方的濟南依然有一個人在堅守,此人便是鐵鉉,可惜的是一人一城終究難以抵擋朱棣的百萬大軍。

鐵鉉被朱棣的大軍俘虜並帶到了南京,朱棣對鐵鉉非常看重甚至想要委以重任,然而鐵鉉卻認爲朱棣是亂臣賊子罵不絕口、立而不跪,鐵骨錚錚的漢子體現的淋漓盡致。

憤怒之下朱棣讓人割掉鐵鉉的耳朵、鼻子塞入他的嘴巴里,還詢問其好不好喫,鐵鉉的回答也很有骨氣:

“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喫”

一句話將朱棣的怒火點燃到了制高點,而後以“磔刑”處死鐵鉉。根據歷史的記載,朱棣還讓人把鐵鉉的屍骨放到油鍋裏炸酥,爲的就是讓他死後朝拜自己。

太監把鐵鉉的屍骨放到油鍋裏,一時間熱油四處飛濺周邊的人被燙的大叫,可鐵鉉的屍骨依然沒有轉身朝北(古代由南向北視爲朝拜),可見鐵鉉此人有多麼鐵骨錚錚。

那麼,鐵鉉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爲何會讓朱棣又愛又恨。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他的故事。

鐵鉉是一個怎樣的人

公元1366年鐵鉉出生,當時大明朝還沒有建立,所以在一些史料中記載“鐵鉉”是元朝的後代。

其實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可能,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爲了招攬並降低遊牧民族,對真心投靠的人採取的是懷柔政策。

不管鐵鉉的民族、血統如何,少年時期鐵鉉便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才華與能力,他性情剛決、聰明敏捷,熟通經史、成績卓著,可以說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的典範。

鐵鉉入朝爲官的經歷也比較坎坷,明朝初期朱元璋曾開科取士,但科舉取得了文人皆是不識五穀雜糧、不懂民間疾苦的人,這樣一羣人備受洪武皇帝的痛恨。

於是,他乾脆取消了科舉考試,以最古老的“察舉制“選拔人才,鐵鉉就是由其它人推舉得以入朝爲官的,以“國子生”的身份進入禮部爲官。

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

後來,鐵鉉進入都督府爲官,在處理諸多案件的問題上快速且成績斐然,這樣的才幹自然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洪武皇帝甚至還親自賜予“鼎石”二字的誇讚。

其實若是朱元璋不死,亦或者說太子朱標沒有過早的去世,鐵鉉配朱元璋亦或者朱標很有可能會打造一個盛世輝煌,奈何歷史沒有如果。

公元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鐵鉉則由都督府被提拔爲山東參政,這是他人生輝煌的開始,也是他人生悲劇的揭幕。

建文初,爲山東參政。

爲何會這麼說呢?一切都與朱允炆削藩有關係。朱元璋剛剛去世,朱允炆就採納了黃子澄、齊泰的建議對多位藩王進行削藩,加強皇權、削弱諸侯權力本沒有什麼不對之處,可朱允炆太過操之過急。

短短半年之內,就有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五位藩王被貶爲平民,湘王朱柏更是不堪受朱允炆的屈辱舉火全家自盡。

遠在北方的朱棣本就對大侄子登基不滿,如今又聽說自己的多位弟弟下場悽慘,更是堅定了他造反的決心,建文元年靖難之役徹底爆發開來。

燕王朱棣僅僅佔據北平一個地方,朱允炆卻佔據了大明朝99%的土地,按道理來說應該會把朱棣按在地上摩擦,可笑的是他不懂軍事卻要效仿宋襄公遙控戰局。

耿炳文與朱棣的第一戰真定之戰雖然潰敗,但是他卻能在亂局中穩住大局並據城而守、堅壁清野,朱棣僅僅圍困了兩天後勤就堅持不住了,不得不率軍退回北平。

可以說若是朱允炆一直任用耿炳文,很輕鬆就能拖垮朱棣,結果他卻讓“戰神”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此時山東參政鐵鉉則負責後勤糧草的押運。

李景隆之北伐也,鉉督餉無乏。

無論是李景隆第一次掛帥,還是第二次出征,鐵鉉的後勤保障都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李景隆畢竟不是將帥的面子,先是鄭村壩一戰損失了40萬明軍,後是白河溝一戰損失了60萬部隊,朱允炆從戰爭主動直接陷入被動局面。

古人云“時勢造英雄”,鄭村壩、白河溝兩戰後燕軍攜大勝之威完全可以直搗黃龍,此時鐵鉉挺身而出延續了朱允炆的國祚,可以說若沒有鐵鉉靖難之役在第二年就結束了。

鐵鉉的高光時刻

白河溝之戰後,潰敗的南軍一路向南逃竄,鐵鉉則在山東濟南聚集潰散的軍隊抵擋朱棣南下的大軍,也是在此時他遇到了一生的摯友盛庸。

收集潰亡,守濟南。

盛庸是一個擅長製造火器、使用火器之人,濟南城靠着城池高大、火炮威力打的朱棣不敢輕舉妄動。早期的黃河水途經濟南一帶,所以朱棣便想要利用地勢,用黃河水倒灌濟南城取得勝利。

得知消息的鐵鉉立刻找到了盛庸商量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假意向朱棣投降,然後趁着朱棣進城時期殺死他,這一幕在影視劇《山河月明》中也有體現。

朱棣騎馬進城,剛剛走到大門口鐵柵欄突然從空中落下來,坐騎被鐵柵欄一分爲二,他自己則僥倖逃脫一場劫難,《明史》對此也有相關的記載:

鉉伏壯士城上,候王入,下鐵板擊之。

逃出生天的朱棣心有餘悸,殺人之仇不共戴天,憤怒的朱棣立刻派人進攻,還讓人決口黃河大堤水淹濟南城,這一場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考驗。

上天最終眷顧了鐵鉉和盛庸,永樂皇帝的“百計進攻”沒能奏效,大水過後直接派人強攻濟南城。此時,鐵鉉又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掛在了城牆上,意圖也非常明顯。

你朱棣不是爲了清君側嘛,現如今你老爹的畫像就掛在了城牆上,只要你用大炮強攻必然會傷及這些畫像,那就說明你不是一個忠臣、孝子。

燕軍軍心動盪反觀鐵鉉一方衆志成城,朱棣在濟南城外被擊潰,甚至大將陳亨還死於這一場戰役中,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寸功未建。

攻濟南,與平安戰鏵山,大敗。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朱棣和鐵鉉圍繞濟南一共進行了3場戰役,第二場戰役爲東昌之戰,大致就是處於今天的山東聊城一帶,爲何朱棣那麼鍾情於濟南呢?

朱棣的大本營在北平,而朱允炆的大本營在南京,濟南城剛好就處於兩者之間,得到濟南城就等於扼制了進攻、防守的戰略要地,掌控整個戰爭的主動權。

獨以得濟南,斷南北道,即畫疆守。

朱棣第一次在濟南撤軍後,盛庸、鐵鉉二人立刻從城池中殺出,收復了德州、滄州等地與濟南呈犄角之勢。第二年朱棣再度南下,首戰便是進攻滄州、德州。

滄州很輕鬆就被張玉拿下了,但盛庸鎮守的德州卻非常困難,鐵鉉在後方出謀劃策、盛庸利用火器之威防守,兩人又一次給朱棣下了一個圈套。

朱棣在濟南戰場急於求得勝利以至於落入鐵鉉、盛庸的包圍圈,危急關頭張玉、朱能分兵兩路相救,朱能雖然救出了朱棣但張玉卻死在了包圍圈中,濟南之戰第二次以朱棣戰敗告終。

自東昌之戰之後,朱允炆的心思就有一些驕傲了,再加上德州戰場上盛庸再度獲勝,建文帝那一顆“宋襄公之心”又活泛了過來,居然要求盛庸不能使用火器,以避免誤傷自己的叔叔朱棣。

君命不可違,盛庸第三次和朱棣交手在夾河,此戰也被稱之爲夾河之戰,堪稱一場真真正正的白刃戰,最後朱棣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是慘勝,大將譚淵死於戰場之上。

淵與其部下指揮董中峯皆爲得軍所殺、淵之去也,吾失一大將。

回看上述圍繞濟南所組織起來的戰鬥就不難發現,第一場濟南之戰、第二場東昌之戰、第三場夾河之戰朱棣根本就沒有再近一步,鐵鉉和盛庸二人完全牽制住了朱棣。

靖難之役四年,其中將近3年的時間都是在圍繞濟南進行對峙、戰鬥、再對峙、再戰鬥......李景隆所帶來的百萬大軍的損失,隨着之間的推移一點點被消除。

若是戰爭一直這樣發展下去,朱棣前期所建立的優勢會當然無存,朱允炆靠着強大的財政稅收一點點就能壓垮朱棣,朱棣也深知這一點不得不選擇退而求其次的戰法。

繞道、繞道,鐵鉉之殤

靖難之役的末期(時間大致是建文三年),朱棣看着久久攻不下的濟南城,決定冒險繞過此地直搗黃龍,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快速攻陷南京城。

擺在朱棣面前的有兩條路,第一條就是淮安的水路(可以直達南京省時省力),第二條就是靈璧的水路、旱路(這一條比較困難)。

朱棣本想選擇從淮安南下,結果梅殷的40萬大軍拒絕讓道,朱棣雖然憤怒但也無可奈何。

所幸朱能、丘福二人能征善戰,率領燕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很快就佔據了揚州、鎮江與南京僅一地之隔,朱允炆得知此時大驚失色急忙派遣十萬大軍進行阻擊,並且通知鐵鉉等人南下進行夾擊。

可惜的是,此時的大明軍隊基本都是臨時組建的,面對朱能、丘福等人無一回合之力,雙方剛一見面南軍(朱允炆的軍隊)就被擊潰,連信息都沒能傳到鐵鉉、盛庸的耳朵裏。

爲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至濟南者。

黃子澄、齊泰想要在南京一帶臨時組織另一支軍事力量,時間不夠人數也不夠,建文四年朱棣的大軍包圍了南京城,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入主南京城登基稱帝。

明朝大局已定,朱棣反過頭來開始清算,濟南、南京之間的淮安駐軍梅殷被叫到了南京城,不久之後死於“溺水”,史書記載此人是死於朱棣的“默許”之下。

淮安城的守軍解決之後,下一個就是濟南城的鐵鉉,以及守軍大將盛庸。從某個角度來說,盛庸算是歸附了朱棣並且得到了重用,只是後來備受猜忌淒涼而死。

相比於盛庸的投靠鐵鉉則比較鐵骨錚錚,即使朱棣已經攻佔了南京城,他依然率領爲數不多的軍隊守城而拒,給剛剛登基的朱棣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第一次攻打濟南時,朱棣內心因看不上鐵鉉想要納降他,稱帝后再攻打濟南時,朱棣內心滿滿的都是欣賞,畢竟如此有才華的鐵鉉若是能夠爲己所用必然又是一個能臣。

在鐵鉉的心裏朱棣始終都是一個反賊,只是他雖然想給建文帝報仇,但手下的軍事力量是一個極大的短板,濟南軍與燕軍最後一場戰役中潰敗,鐵鉉也因爲寡不敵衆被朱棣活捉。

對於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朱棣依舊想納降,可鐵鉉卻依然拒絕,盛怒之下永樂帝命令將其凌遲處決,如此也就有了開頭所講述的那樣一幕。

除此之外,鐵鉉的父母被髮配到海南,大兒子被髮配充軍、二兒子被充做官奴最後蠶絲,妻子和女兒也被髮配到官營妓院做妓女下場也很淒涼。

歷史雖然以成敗論英雄,但是歷史英雄卻不以成敗而討論,鐵鉉在靖難之役中雖然死在了朱棣的手裏,但是他忠於君王的那一份心卻青史流傳。

明神宗初年,神宗皇帝親自下旨“祀建文朝盡節諸臣與鄉”,大致意思就是爲鐵鉉等七位建文忠臣修建宗廟,以宣傳他們忠君愛國的思想。

割燕問甘,忠何懼烹。芳名千古,雖死亦生。

總的來說,鐵鉉與燕王朱棣之間有矛盾、有戰爭,但雙方都秉承着自己的原則不存在孰是孰非,鐵鉉的錚錚鐵骨對得起建文皇帝、對得起忠襄二字(諡號)。

對於鐵鉉此人,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