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茶代酒”你知道怎麼來的嗎?

全國各地,幾乎都有春節敬酒的習俗。

近年來,出於對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人也願意放下酒杯,端起茶杯。

以茶代酒,是不想喝酒又盛情難卻時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不勝酒力者所行的禮節。其實,以茶代酒的行爲自古有之,來源於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

今天杯小茶給大家分享幾個關於茶的歷史典故,過年喝茶時還可以給親友們講講哦。

【以茶代酒】

《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記載:皓每饗(xiǎng)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爲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爲裁減,或密賜荈(chuǎn)以當酒。

上文中“皓”即吳國的第四代國君孫皓,也是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他嗜好飲酒,每次設宴,規定來客至少飲酒七升。文中的“曜”是孫皓父親的老師韋曜,孫皓對博學多聞的朝臣韋曜甚爲器重。韋曜酒量不好,每當韋曜難以下臺時,孫皓便悄悄讓人把酒換成“荈”(茶的古稱),讓韋曜不至於難堪。這就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記載。

【陸納杖侄】

茶聖陸羽的《茶經》轉引晉《中興書》中有記載,陸納是三國時名將陸遜的後代,在東晉時曾擔任過太守、吏部尚書等許多重要職務。

他不但爲政清廉,而且在生活上也十分儉樸,從來不奢侈鋪張,很受人敬佩。連唐代茶聖陸羽也追認陸納爲自己的先祖。

有一次,衛將軍謝安要去拜訪陸納,陸納的侄子陸俶(chù)對叔父招待之品僅僅爲茶果而不滿。陸俶便自作主張,暗暗備下豐盛的菜餚。當謝安到來以後,陸納只給他端上了一碗清茶和一些水果。而他的侄子,突然像變戲法一樣擺上了一大桌子豐盛的山珍海味,請謝安入座就餐,謝安坐下勉強動了幾筷就告辭回去了。

客人走後,陸納憤責陸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意思是,你既然已經不能夠光大你叔父我的德行,爲什麼還要來玷污我一貫樸素廉潔的聲譽呢?陸納真是又氣、又怒、又羞、又恨,說完親手打了這個不肖的侄子四十大板。

【王濛與“水厄”】

《世說新語》中也曾出現關於茶的典故,原文記載:“王濛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

文中的王濛是晉代人,官至司徒長史,特別喜歡茶。他不僅自己一日喝茶數次,而且,每當有客人來,還一定要與客同飲。當時,士大夫中還多不習慣於飲茶。因此,去王濛家時,大家總有些害怕,每次臨行前,就戲稱“今日有水厄”。

水厄原意指溺死之災。三國魏晉以後,漸行飲茶,剛開始還不習慣喝茶的人戲稱爲“水厄”,後亦指嗜茶。

【王肅與“酪奴”】

北魏楊炫之撰寫的《洛陽伽藍記》卷三記載: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肅一飲一斗,號爲漏,經數年以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是有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

大意是王肅曾在南朝齊任祕書丞,南朝時喜歡飲茶。到了北魏後,雖然沒有改變原來的嗜好,但同時也很會喫羊肉奶酪之類的北方食品。當人問他茶與酪漿相比怎麼樣時,他認爲茶是不能給酪漿做奴隸的,意思是茶的品位並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後來人們卻把茶茗稱作“酪奴”,將王肅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溫馨提示:《兩河木藝》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