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腸是因“年”而生的節令食物。

在記憶裏它總是和過年時的鞭炮、冬日裏的陽光、來往問候的親友聯繫在一起的。

親友圍坐一桌,一筷子接着一筷子的夾起油亮誘人的香腸,一邊閒扯家常,濃濃的人情味最後都凝結在了一盤又一盤的香腸上面。

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記憶中的年味兒都跟香腸有關,我也不例外。

小時候,灌香腸也算的上是家中一件大事,雖然沒有親自參與,但是製作香腸的每一道工序都在我眼皮底下。

切好的豬肉粒加入鹽、白酒、辣椒、花椒……等調味料拌勻,堆的小山一樣,再一點一點的送入腸衣,這可是個精細活,腸衣裏均勻的塞滿肉餡,腸衣不破是最佳標準,分段打結,用棕葉穿掛;

傳統香腸的製作工藝中,一定少不了煙燻和風乾兩道工序。

新砍柏樹丫燻出輕煙,上方掛滿香腸,用針在香腸表面扎小孔,防止煙燻過程中腸衣爆開。

柏樹帶有樹脂的清香,煙燻過程中,香腸不僅是在收緊油脂、也賦予香腸特有的香味兒。

燻好之後再風乾,肥肉與瘦肉在時間的作用下相互融合,一種復和型的味道就這樣產生了。

風乾之後,香腸變得緊緻,第一批晾好的香腸讓人充滿期待。

溫水清洗乾淨表層,清水煮或者隔飯蒸熟,揭開鍋的那一刻,滿屋子都是濃郁的肉香味;

趁熱用刀輕輕切開,油就一下流淌出來。細細嚼來,精肉嚼而不老、肥肉油而不膩,越喫越帶勁兒。

這種味道從此就長在記憶裏,長大後,求學、工作,香腸的味道依然清晰,只有在喫到家裏做的香腸時,纔會有踏實的感覺,這就是我對於年味兒最深刻的理解,也是我家庭幸福感的來源。

香腸,彷彿人間煙火的詩意畫。正如《舌尖上的中國》說:“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慢慢的,母親不再堅持自己動手做香腸,只能在超市裏仔細斟酌,今年買哪一種香腸。

但總歸是沒有家裏做的那樣好喫,差了那麼點意思……

或許是機械化讓香腸少了那麼點人情味兒,或許是現在的用飼料養出來的豬肉水分太多,或許是調味料的配比太馬虎了,讓原本餐桌上的固定美味變得將就……

上週末,在家煮了一袋新買的香腸,母親意外的喜歡,直誇好喫:“這是在哪家超市買的?比之前買的好喫太多了!”

是的,這也是我近兩年來喫到最好的香腸,是小時候喫香腸的感覺,肥瘦均勻,不柴不不膩,每一口都是實實在在的,餘香很足,用來招待朋友,喫慣了廣味的廣東妹子,也能獨自掃光一整盤香腸。

藏香豬香腸,就是有這種籠絡人心的魅力!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接觸到一位做藏香豬食品的大哥,他說,藏香豬最好的喫法,就是用來做臘味兒。

高原上散養的藏香豬,喫的好,運動量足,比一般飼料養的豬肉好喫太多,肥瘦均勻,沒有油膩感,也少了肉腥味兒,還有額外的營養價值。

雖然每年到年末時,藏香豬臘味兒的供貨量很大,但仍然不敢馬虎,藏香豬一定得養一年左右再出欄,這時候的藏香豬肉用來做臘味兒纔是最好的。

一頭藏香豬,身上沒有一塊兒肉是能夠浪費的,豬腿做臘肉做火腿,五花做醬肉……而我最愛的還是藏香豬香腸。

精選腿肉,前腿肉的肥瘦比例爲4:6,後腿肉的肥瘦比例是2:8。前腿肉和後腿肉各取一半,做出來臘味兒香腸的肥瘦比例剛好是景點的3:7,不會太柴也不會太膩。

配料簡單卻大有文章,食鹽提味兒、冰糖增鮮、白酒壓味兒,辣椒和漢源花椒的加入,讓香腸的味道變的豐富且完整。

重要環節必須得讓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來,穩穩當當的拿捏肉與各種調味料之間的比例,出來的味道才最巴適!

到了薰香腸的環節,一定要按照標準來,兩次煙燻是基礎,兩次風乾是關鍵,燻好的香腸必須經過零下5度雪風的考驗,時間能成就最好的味道,這個過程,需要21天,成品才稱得上完美。

風乾後的香腸就變得緊緻,腸衣於肉餡兒貼合緊密,肥瘦互補,不柴不膩。

用他的話來說:“我們自己做的香腸喫了十幾年,都沒覺得膩,自己家的老人小孩兒都喜歡的不得了!”

做食品的,安全問題首當其衝,把對家人的這份心,同樣帶給朋友和顧客,就是最令人放心的。

如果你和我一樣愛喫香腸,就一定不能錯過藏香豬香腸,無論是簡單的蒸煮,還是做香腸回鍋,或者是廣東一道招牌美味“臘味兒煲仔飯”,都是一絕,既下酒也下飯。

今年的藏香豬香腸已經做了好幾批了,不管是哪個地方的人,只要喫過藏香豬香腸,都會豎起大拇指,讚口不絕!

眼看到年底,如果你還在愁今年的香腸該去哪家超市買,藏香豬香腸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不管再過去多少年,餐桌上的這一份兒年味兒,心裏的這一份歸屬感是永遠少不了的。

當香腸臘肉掛起,熟悉的年味入嘴的時候,那種俗世的熱鬧和煙火氣又回來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