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有些散亂,我試圖從幾個維度來解決信息、傳播、編碼的問題。看似不相關,卻又有着某種內在的關聯性。

/一枚飽受爭議的海報/

不管你是否承認,“乾貨式”文章沒有從前火了。這裏面有幾個可能的原因:一是“乾貨”太多太分散,根本看不過來,信息過載了;二是太多“乾貨”並沒有太多知識增量,更多的是知識搬運和轉換;三是很多人對待“乾貨”的態度有問題,誤將收藏當學習;四是“乾貨”太乾了,閱讀體驗不好……

這樣的原因還有很多,但我今天想談的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乾貨,究竟是不是適合信息傳播的有效方式?

瞭解通信原理的人都聽過兩個概念,傳輸速率和誤碼率。簡單講,就是指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準確度。這兩個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個通信系統的效率。但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兩個指標可能是存在相關性的,當傳輸速率高的時候,誤碼率就會偏高,而當傳輸速率低的時候,誤碼率也會下降。

我們可以將“乾貨”類比爲“編碼壓縮後的信息”,它們承載着較大的信息量,卻佔用相對較少的比特空間,希望在一個相對低信噪比的信道中以較高的速率傳遞出去。可以預見幾個可能存在的風險:

  1. “編碼方式”存在一定欠缺,有“誤碼”風險;
  2. “信噪比”太高,信息傳輸時可能失真;
  3. “接收端”(讀者)的解碼方式存在問題,造成信息偏差;

站在通信的角度思考,這就是一個端到端的過程。無論信息本身、信息載體、信道環境、信道編碼方式,還是收端解碼方式,都將對信息傳遞有重要影響。

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曾經給過一個高度評價和概括——「媒介即信息」。意思是真正有意義的信息並不是媒介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人們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後纔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纔是那個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世界的關鍵,媒介才能決定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

在大約兩年前,我第一次真正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確實有種驚爲天人的感覺,短短5個字卻高度凝練了媒介的意義和價值。今天,我站在信息論和通信原理的角度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竟也別有意味。

如果說兩種觀點都沒錯,那信息本身、編解碼方式、傳播媒介三者究竟什麼更重要呢?我想還應該加上一個信息適配度的思考,也就是說完成了信息傳遞之後的效用問題,這裏就必須引入另一個關鍵詞——場景。

缺少了場景的信息,即便在傳輸過程當中沒有失真,也可能在收端完成接收以後失去意義。站在這個角度上說,場景也決定着信息。

舉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前輩總是希望給後人留下一些過來人的經驗,讓後人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可他們發現勸說、寫信、訓誡各種方式都不管用,年輕人們就是聽不進去,照樣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直到真的像前輩們說的喫了虧纔會想起那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我們刨去年輕人桀驁不馴或者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這部分因素來看,爲什麼會將前輩的教誨“置若罔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無法理解那些“乾貨”,由於缺少了閱歷,對前輩描述的場景缺乏認識,因此對於場景背後的道理也就無法認同了。因此,這種經驗的傳承往往需要年輕人在經歷過一些真實的事件後才能發生。

有沒有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比較常用的手段就是給信息加上大量的“冗餘”,但這些“冗餘”絕不是多餘的,而是通過疊加場景、豐富內容、優化形式來提升信息的“易用性”。

這種信息加工不容小視,人類大腦偏愛簡單,所以降低信息的理解成本、優化信息的表達界面其實是一門大學問,更是一個大市場。放眼望去,影視劇製作、動漫文創以及近年來越來越火的音視頻,本質上都是在用更好的形式承載信息和內容。

談到這裏,順便聊聊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網絡上一部分人紛紛吐槽羅胖的內容缺乏實用性、雞湯偏多、知識增量不足……對於這種跨年演講的形式個人還是覺得至少有幾點可取之處:

  1. 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娛樂節目,但與無聊低俗無關且言之有物,總比那些選秀節目好看,也比那些相親節目有益,它爲這個喧囂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種使人愉悅的方式,挺好的。
  2. 無論是舞臺聲光電還是PPT、配樂,對於知識精加工這門手藝,羅胖和他的團隊確實用心了,即便是贊助商的廣告和商業合作,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這本身就是價值。
  3. 羅胖講的內容或許都不算純原創,但能用4個小時的時間把這些內容“連點成線”用跨年演講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還要兼顧商業價值,這並不容易,這其實很難。

「大道理都懂,關鍵看行動」這句話恐怕要改成「大道理都懂,關鍵看你怎麼表達別人纔會行動」。

拉拉雜雜談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說明信息需要媒介,信息也需要場景和編碼,當然信息更需要變成影響我們行動的信號。我是顧嘉,和你一起升級認知、改善行動、達成目標。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所啓發,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精彩觀點,也歡迎將文章轉發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