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是一種味道,也是美好的心理感覺,喜歡喫甜食的人,脾氣都不壞,壞情緒可以被巧克力、蛋糕、冰淇淋代謝殆盡,從一萬多年前的壁畫中所見,人類在峭壁上採集蜂蜜,養蜂造蜜,貪甜的基因體質就開始遺傳了。

屈原在楚辭中記載 " 靦鱉炮羔,有柁漿也 ",即用甘蔗汁來燉甲魚和烤羊肉。中國的甜品,花樣之多,食之講究,爲了把甜度的平衡感做的最佳,反覆錘鍊打磨,絲毫不敢怠慢。

圖爲 稻香村門口

與西方的奢華浪漫不同,中國人對糕點的追求柔和且富有意境," 不時不食 ",就地取材,在雞蛋是奢侈品的年代,用麪粉、糯米、穀物和糖的組合起來的香甜軟糯酥,表達了對雅緻生活的理解。

糯嘰嘰的點心,偏愛驢打滾,純看長相就很有個性,咬下一口,粗糙,嚼上一口,又逐漸細膩,濃郁的米香和豆香充盈着整個口腔,感覺到每一層的口味交替,糯米的彈性和豆沙的甜味,綜合起來,喫上好幾塊也不覺得甜膩。還有在平板車叫賣的甑糕,糕上蓋着厚實的棉被,冬天裏打開熱氣氤氳,糯米餈實,蜜棗清甜,喫起來就更軟糯彈牙了。

圖爲 驢打滾

什麼場合,與什麼人一起,搭配什麼最好,就像每次喫川味火鍋必配的紅糖餈粑,以糯米爲主、紅糖、黃豆粉爲輔,餈粑喫起來很有彈性,淋上一層紅糖漿豐富了它的口感,如果能裹上一層豆麪就更好了,糯香是全國人民無法抗拒的氣息。

圖爲紅糖粑粑

江浙地區的條頭糕也是糯米愛好者的首選,細膩又微甜的赤豆沙,軟糯香甜,搭配一杯清茶。名爲糕卻是粘嘴黏牙的質地,最簡單的湯圓,這道用糯米滾成的實心丸子,成了一道思念的點心,記憶裏的味道還有簡簡單單包着紅豆沙的糯米餈,冬至,暖一壺茶,享受和糯米餈在一起的時光,清香的椰絲撒在軟糯的外皮上,蒸熟後放涼味道更好,縱使口味不斷增加,記憶裏的味道還是經久不衰。

圖爲 條頭糕

糯米和水果以及水生植物的 cp 組合也非常搶眼,泰式芒果糯米飯,濃郁椰漿浸泡的糯米和超甜芒果的搭配,是讓人心情大好的制勝寶典,即使最熱最沒胃口的時候,也可以一人喫下一份。還有江浙地區的桂花糯米藕,把藕的粉糯和糯米的綿軟聯繫起來的菜,更是一個講究,生糯米灌在蓮藕中,配以桂花醬,色澤紅亮,油潤香甜。口感 " 惹諸心向往而迷戀 "。

圖爲桂花糯米藕

不光是甜,糯米丸子、糯米排骨、糯米雞照舊可以讓糯米發光發熱,這裏順便提名武漢的三鮮豆皮,和廣式糯米雞不同,薄薄的一層雞蛋皮蓋住中間的糯米,糯米下面隱藏着肉丁、筍丁、豆腐丁、榨菜丁,外脆內軟,融入肉香的糯米飯,喝上一杯甜甜的熱豆漿,那叫一個舒爽,糯米包油條、炸餈粑和燒賣,魚米之鄉的湖北把糯米的鮮香發揮到了極致。

圖爲糯米包油條

中國人對糯米,是將一加一大於二的公式計算的無懈可擊,沒有提到的糯米點心,請多多包涵。

中式點心依賴人工,多數將很原始的食材蒸熟、過篩、炒制,從神農時代開始,中國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極爲親近,飲食上注重天然食材,烹製過程中也儘可能的保留食材的本味和營養,工廠機械化加工的點心一般都不如手工更受消費者喜愛。

不得不說,凡是帶 " 餅 " 字得的點心,總讓人有被月餅支配的恐懼,因爲逢年過節送的月餅實在是讓人胖三斤。其實中式的很多餅做法都非常耗時間,原料、步驟、力度具體到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把控到位。

圖爲 青團

紅豆沙的製作,爲了讓口感能更綿密,需要把紅豆煮熟了碾碎過濾去掉紅豆皮,操作簡單卻重複繁瑣,不像西方那麼程序化和可複製,全憑經驗和配方,江南一帶一到清明,就會喫青團,這種由艾草和糯米制成的點心,青草中和內陷的甜膩,樸實清淡的香草氣息,鹹蛋黃餡的最好喫。

一些出售手工點心的小店門前,即使不在逢年過節間,也總能看到大排場龍的景象,鮮肉月餅、現烤鮮花餅、蟹殼黃燒餅、黃山燒餅、沒有大氣裝潢的廣告文案,小字報的宣傳頗爲原始,而這些餅,卻是讓人願意冒着肥幾斤的風險大快朵頤的。

真的要爲鮮花餅證明,作爲雲南花食中的文藝小清新,某寶上的包裝產品真的不好喫,實體店的鮮花餅現烤先賣,真花包入餡餅中,橫切面的顏值高,做法也優雅,只需要一點蜂蜜就能調動出花瓣的香甜,以玫瑰最爲出彩,去不了雲南,去某餚也比加工食品更有心花怒放的口感了。

圖爲鮮花餅

黃山燒餅作爲燒餅中的佼佼者,用梅菜扣肉爲餡料,各家口味不一,有的偏甜,有的偏油,有的偏幹,總體都不錯,用料一定要好,麪餅口感韌勁大要選用 " 老面發酵 "。

圖爲黃山燒餅

同樣以肉爲餡的點心鮮肉月餅絕對不能落下,特別是剛出爐的!!!熱的!!!粵式點心雖然一直都獨領風騷,在月餅上,真的不如蘇氏啊。因爲不能儲存,所以只有現喫才能體會到鮮肉月餅的精華了。

圖爲鮮肉餅

香香脆脆的煎藕餅,又稱"藕夾"平底鍋將藕糊捏成圓球放入鍋中,壓扁煎至兩面金黃就能喫了;還有隔着老遠就能聞到的鍋盔餅,外殼黃金酥脆,微麻微辣,物美價廉;梅菜乾扣肉餅較勁十足,甜麪醬和辣椒油都加上,焦酥的餅皮越嚼越有味道。

圖爲藕夾

中國人對餅的定義,其實是按形狀,圓圓扁扁的就是餅,麪糊製成的餅,以主角的身份亮相,又以配角身份配合着其他原料一起登場謝幕,融合性如此之高的餅,一定要給胃騰出一個位置。

常常會覺得帶 " 酥 " 字的點心比較幹、油,喫起來有負罪感,但真的經過烘焙坊,聞到那股黃油味兒,就忍不住湊近店裏挑選一番,出店是已經是大袋小袋騰不出手了,松仁酥、奶酪酥、鳳梨酥、棗花酥,好一個 " 酥 " 字數不完的點心。

圖爲 鳳梨酥

麻花這種名爲花實爲酥的酥脆小喫,色澤金黃有光澤,咀嚼起來軟硬適中,也是天津一款有特色的食物,十八街麻花還被號稱天津三絕之一,油大、糖多,但喫起來就乾脆了。

圖爲麻花

"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荷花酥勝在造型,用酥油麪製成,酥鬆香甜,最早作爲古代的船點,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龍鬚酥勝在刀工,做法講究、外觀潔白 綿密,細如龍鬚而得名。

圖爲龍鬚酥

中式糕點的酥皮多由豬油製作,起層多,酥性好,顏色潔白,無任何添加劑、純手工製作的天鵝酥、蝴蝶酥光靠名字就能俘獲人心,但是這點噱頭如果沒有真材實料,還是會被挑剔的消費者拒之門外。

圖爲天鵝酥

蛋黃酥算一個吧,麻薯、紅豆、海鴨蛋不能少,鹹鴨蛋現敲出來的最好,還要把蛋黃用油浸泡幾小時,噴上朗姆酒烤制,綿密脫皮,入口化的肉鬆和沙沙綿綿的蛋黃,滿屋子飄香,每一口都很滿足。

圖爲蛋黃酥

花家怡園的京八件,稻香茸雞、喜上梢頭、金錠糕、桂花黃膏、祥雲如意、和諧佛手、富貴蘭花、金絲壽桃,分別寓意着吉、喜、祿、貴、祥、福、富、壽。桂順齋生產的薩其馬、蜜麻花、一品桃糕,在天津人眼裏特別親切。

圖爲薩其馬

此時此刻非常想念叉燒酥表層蜂蜜與白芝麻營造的豐腴口感,你呢?

圖爲叉燒酥

小時候喫零食沒什麼選擇,除了乾脆面,就只認得一款黃色紙盒內一小塊裝的的綠豆糕了,不得不說綠豆糕真的很有童年的回憶。

圖爲 綠豆糕

優質的綠豆糕使用天然的綠豆粉,所以顏色微微偏黃,聞起來清雅,有點新鮮的豆漿味,質地一定是非常鬆軟,用手指一夾就碎了,可以明顯感覺到細膩的粉末,口感更不用多說,酥軟香甜,被口水融化後還有有一種冰涼涼的錯覺。炎熱的夏天,喫起來仍不會覺得口乾舌燥。至於工藝不過關的綠豆糕,抿一口都能感覺到滿口的糖渣。

豌豆黃,是衆多糕點中去北京一定會點的一道點心,顧名思義以豌豆爲原材料,並不會膩,嘴裏輕輕化開,這種點心最好去店裏現做現喫,包裝盒密封的都不對味,包括很多點心都是這樣,常讓人誤解了名聲。

圖爲 豌豆黃

定勝糕,將糯米粉和粳米粉加入清水、白糖和糖桂花拌勻,靜置一小時,漲發後放入模具內加入豆沙、果乾、紅青絲放入蒸鍋中蒸熟,出鍋後撒點桂花作爲裝飾,作爲早餐和赤豆湯圓一起再合適不過了,

西式點心配方有精確地配比,稍加改變就能出其不意,也更方便規模化的生產,而中式點心全憑感覺,少許、適量的字眼讓初學者摸不着頭腦,同樣的材料做出來千差萬別,說真的,一塊發糕都難以做的蓬鬆。

細數還有薄荷糕、海棠糕、梅花糕、桂花糕、栗子糕、鉢仔糕,先喫爲敬。

圖爲 椰汁桂花糕

圖爲 鉢仔糕

糕的代表色是黃,製作也講究,譬如黃金糕,切片面必須是細如魚翅絲狀,糕底不可烤焦,整塊糕呈金黃色,口感必須柔韌,並有蜂蜜和椰香,這並不是每個會做此糕的糕點師傅可以做到,黑龍江的黃米切糕,原料以黃米麪爲主,鍋屜上撒上一層黑芸豆,一層黃米麪,撒和蒸必須同時進行。

圖爲 黃金糕

廣東、福建及閩南地區的傳統甜點小喫馬蹄糕獨出一幟,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這種半透明的食物,滑爽兼備,做點心味道香甜,馬蹄餡的餃子也特別好喫。

圖爲 馬蹄糕

說到餃子,不免想到了過年纔會喫食的魚糕、肉糕,代表着年年有餘和步步高昇。

糖水

如果幹,沒關係,冰糖銀耳栗子羹,芋頭椰奶西米露、木瓜雪耳糖水,中式甜品實在太多可以挑選,只要加了芋頭、紅豆、栗子、番薯、薏仁等等穀物食材的甜品,一見傾心、夏季不喫渾身難受。

圖爲 銀耳蓮子羹

雙皮奶,用水牛奶、雞蛋清、白糖製成,原料簡單,但正宗的雙皮奶製作卻不那麼容易,甜甜的香味和濃郁的口感是下午茶的好伴侶,最有名的當屬順德雙皮奶,姜撞奶,用簡單的姜、奶、糖開啓神奇的化學反應,然而做出一碗成功的姜撞奶手法必須嫺熟,不然就只能靠運氣了,攪動的溫度很關鍵,姜一定要把奶撞起來,牛奶從一定高度傾瀉而下,快準狠,把 " 撞 " 字發揮出作用來。

圖爲 姜撞奶

用葛粉、馬蹄、胡蘿蔔和甘蔗滲出的葛水同樣受人追捧,不僅是夏日清涼的甜品,豐富營養內容的又是果腹的最佳選擇,不長胖不長胖不長胖。

用杏仁與瓊脂加工而成,入口滑膩,名爲豆腐卻和豆腐沒有血緣關係的杏仁豆腐,杏仁漿用絹袋去渣滓,煮熟加白糖和牛奶,定型切塊淋上桂花糖水,清甜不膩。《紅樓夢》五十四回,賈母於元宵節喫些夜宵,看不上油膩膩的鴨子肉粥、甜棗兒熬的米粥,單喫了這杏仁茶,說的就是這杏仁漿伴着糯米粉加冰糖熬煮的杏仁酪了。

圖爲杏仁豆腐

楊枝甘露是很多甜品店都會放在菜單的甜品,是一種港式甜品,主要食材是西柚、芒果、西米,據說 1987 年由利苑酒家在新加坡開設第一間海外分店時,根據當地習俗喫 " 撈魚生 " 後剩下很多西柚肉,最後採納的解決方案是將西柚肉加入平常的芒果西米露中,後起名"楊枝甘露",意爲觀音用楊柳枝撒下甘露般令人神清氣爽。

圖爲楊枝甘露

滿記冰涼涼的芝麻糊系列是衆多女生的首選 ,芝麻和糯米炒香,加水打稠,加冰糖熬煮,順滑的口感是愛喫糖水的喫貨必點的一款。

糖水就像煲湯一樣,滋補養生,可以作爲糖水材料有很多,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功效,或清涼或燥熱。根據不同的主料來配搭不同輔料而達到相輔相助的效果,在煩躁而不容易入眠的夏季,喝點糖水可使體內產生大量血清素,幫助助眠。

圖爲芝麻糊

袁牧的《隨園食單》就非常細膩的描摹了乾隆年江浙地區的飲食,其中點心部分就多達 50 多種,《儒林外史》裏,馬二先生一路喫着瑣碎的喫食,遊着西湖;汪曾祺寫鹹鴨蛋、黃油烙餅,一小碟醬油生薑滴幾滴香油的泡炒米,國根結底爲了喫點心也是相當講究,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那時的理想是饅頭蘸着白糖。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喫貨,一旦他們喜歡,就會琢磨一切可以食用的東西,並且成爲忠實的粉絲,因爲喫甜食的人永遠長不大,哪怕是喊着一塊奶糖,也要一點一點的嘗,看看到底有多甜。

裝不飽的胃,寫不完的點心,夜深了,歡迎大家補充。

互動

說說你最愛的點心和最不喜歡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