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從小太聽話的孩子,長大越辛苦,原因令人深思!

聽話”這個詞對於大家來說都不陌生,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身邊的人對我們說了太多次。每次爸媽上班的時候,摸着我的頭對我說:"在家聽爺爺奶奶的話"。上幼兒園的時候,爸媽又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聽話”這個詞植根於我們記憶深處,從孩提時代開始就被教育要做一個乖乖崽,稍有不如父母意的地方,就搬出"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看看他們做的有多好。

我從小就特別聽話,因爲聽話能得到表揚。那時候我們一家跟爺爺一起住。我爺爺屬於情緒特不穩定的那種人,能討好爺爺讓他開心一點,家裏就不這麼壓抑了。我父母在家的時間不多,他們唯一表揚我是因爲,那都是我聽話的時候。偶爾我也會覺得憤怒,覺得父母也許並不愛我。漸漸的,我就變得特別敏感,身邊人一不高興,我能立馬感覺到。

雖然當代社會時代有本質區別,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存在就是合理的”。父母教我們聽話,當然有好的方面。父母和老師都是成年人,他們都經歷了兒童時代,讀過更多的書,走過更多的路。

聽他們的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用一種保守的方法,做事情可以減少風險。但是,太聽話也有弊端,孩子長大後,沒有父母在身邊,沒有主見。小時候都是聽爸媽的話,照着爸媽說的做就行,反正爸媽不會害我們。孩子自己不會動腦想解決的辦法,時間久了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