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待遇的最大特點就是世襲罔替,也就是說不降爵的傳遞,同時藩王還不需要承擔相應義務,又享有很大的經濟特權,這種環境之下,不迅速腐化纔怪。明朝的藩王說不好聽的,有如圈養的動物一般,只需要享受不需要付出,自然會迅速腐化成爲國家的拖累。

大概說說明朝藩王的特點,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沒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當地的政治民生大權,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還不可以參合進入士農工商這些行業,最重要的是世襲罔替啊!

​​​世襲罔替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然後親王的嫡長子可以世襲親王爵位,其他兒子降一等成爲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來世襲郡王爵位。其他兒子降爵成爲鎮國將軍,孫子爲輔國將軍,曾孫爲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明朝共計實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廢還有絕嗣除封的親王,共計還有親王三十四位。郡王則有多大九百位之多。

再對比一下清朝,清朝除去蒙古世襲罔替的王爵外,清庭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就是十二位,其中八位是依靠開國初期赫赫戰功而封的,還有四位是開國以後恩封的鐵帽子王。而且清朝不論是世襲的鐵帽子王還是一般親王依次傳遞降爵,都是兒子中一個人繼承,其他兒子最多成爲郡王下一等的貝勒。

像清朝歷史上也就是因爲雍正帝對於十三弟胤祥特別恩寵,所以特地在親王之外又加封一個郡王爵位給了胤祥,允許他在兒子中隨意指封一人,一般情況下親王的兒子是不會像明朝那樣嫡長子世襲,其他兒子成爲郡王的。對比一下,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明朝就有好幾十位鐵帽子王。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藩王的俸祿更定爲親王一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待遇是很好了。當然明神宗萬曆年間隨着宗室藩王的泛濫,還有國庫的空虛,於是朝廷開始少給甚至拖欠宗室的俸祿。這些表面上的俸祿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更要命的是因爲明朝獨特的藩王制度,這些藩王發展到後期是開始成爲加速兼併土地的代表了。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土地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統治的基礎,老百姓一般是有口飯喫都不會造反的,但隨着王朝的發展,地方的士紳豪強通過強取豪奪來兼併土地,造成了王朝根基的散亂,使百姓喫不飽飯,最後搞的天下大亂乃至亡國。可以說封建王朝的新興到衰落就是一個土地兼併的過程,而明朝藩王就起到了加速這種土地兼併的負面作用。

因爲明朝藩王享有一定的經濟特權,加上明成祖朱棣身爲藩王通過造反方式篡位以後,對於藩王的提防,又不能霸道削藩,所以通過提高經濟特權來換取藩王軍事特權的軟性削藩方式來削藩,同時還限制了藩王的人身自由。

隨着藩王經濟特權的加強,加上皇帝對於自家兄弟兒子什麼的賞賜甚厚,一次性就賞賜幾千甚至上萬頃的土地,再加上地方士紳豪強的兼併土地,搞到最後老百姓的土地是越來越少,甚至像河南一省就有幾位藩王,霸佔了全省大部分土地。

這樣一來,藩王有着賞賜土地的收入,不用承擔賦稅任務,國家還要掏空國庫給俸祿,而老百姓的地越來越少,卻要承擔所有的賦稅,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所以可以說明朝藩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兼併的過程,也就是說加深了明朝滅亡。爲什麼會說這樣呢,並非是明朝藩王都是廢物。

​而是經過太祖和成祖時期的開創和完善,明朝的藩王制度就好似圈養動物的環境一般,在這種環境之下,藩王想不迅速腐化都難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