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宋以來,文人從政爲官,以得“文正”諡號爲最高榮耀。司馬光說,“文正”這個諡號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一般來說,獲得該諡號的人一般都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道德高尚,受文人景仰;第二,以文章學問著稱於世;第三,以功勳揚名於世;第四,帝師。

有清一代,榮獲“文正”諡號者只有八人,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桂、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分析這八人可見,湯斌是靠文章學問著稱,劉統勳、曹振鏞、曾國藩是有功於國,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則是帝師。看來,在清朝想得“文正”諡號,最方便快捷的辦法就得當帝師。再分析李鴻章,很多人覺得以他的功勞,足能獲“文正”諡號,但這裏主要有幾個問題:

第一,李鴻章的功勞是隻開花不結果。雖然他得以躋身晚清四大名臣,是同治中興的最大功臣,但他一系列的努力並沒有帶領清朝真正擺脫內憂外患,尤其是甲午戰爭一敗,基本葬送了清朝的國運,也葬送了李鴻章之前所有的努力。放在今人的視角看,李鴻章對中國的近代化居功至偉,但以時人看來,他所有的功勞都是隻開花不結果。第二,李鴻章的文章學問一般。李鴻章雖也是科甲出身,但並不以文章學問著稱,反倒是行伍閱歷多一些。其性格、爲人也偏痞,少有文人的書卷氣和酸腐氣,倒更接近一個武官,這應該阻礙了他得諡“文正”的腳步。

第三,李鴻章多次主張避戰求和,並代表清廷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顯而易見,這點是最爲人所詬病的。李鴻章深知西方強大,希望能夠與西方保持和平,共同發展,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所以在對外關係上也更傾向於以更溫和的態度去面對西方,而不是對抗。但他的努力總是付諸東流,而多次代表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經歷也讓他不可避免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所以他很難得到“文正”的諡號。第四,李鴻章在文人清流中聲譽極差。正因爲李鴻章對待西方的學習與和平態度,以及多次簽約的經歷,導致他在文人清流之中的聲譽和口碑極差,甚至動輒揹負漢奸、賣國之罵名。而諡號的選定,雖說統治者的態度很重要,但也要會同禮部商議,而且統治者本身也要考慮清議的影響,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李鴻章很難得到這一諡號。

第五,李鴻章私德有虧。李鴻章雖說是大清再造玄黃之人,從深遠意義上看推進了中國近代化步伐,但他本人從鎮壓太平天國開始,直至坐擁直隸、北洋,聚斂了大量財富,民間稱其爲“宰相合肥天下瘦”,從道德角度講也不配這一諡號。第六,李鴻章的老師曾國藩諡號“文正”。中國自古講究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在那時還是很尊貴的。既然老師諡號“文正”,學生也不好和老師扯平,只好退而求其次。

但不可否認的是,李鴻章對於清朝乃至於中國近代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比起那幾位因帝師之名而功封“文正”的清朝名臣,李鴻章顯然要更夠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