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當初爲報家仇勾引清軍入關幫助其剿殺李自成,使滿清得以長驅直入。他本是明臣卻又叛明,他降清卻又心懷異志。被清廷封爲平西王鎮守雲南後,貴爲一方諸侯的吳三桂利用其獨霸一方之特權,橫徵暴斂,招降納叛,不斷積蓄並擴張實力,在三藩中財力最雄,勢力最大。他的野心也隨着勢力的擴張而膨脹起來 。他以平西王府名義任命的官員,清廷吏、兵二部都不得過問、干預,由他舉薦的官員被稱作“西選”,其耳目早已遍佈天下。舉凡要害地方,他都要千方百計安插進自己的親信黨羽。其子吳應熊被皇太極招爲額附(駙馬),從而成爲吳三桂安插在清廷權力核心的耳目。

史載,吳三桂麾下有53佐領、士兵1萬2千人。清廷每年要撥付給西藩的俸祿、餉銀就多達900多萬兩白銀。吳三桂還自行徵稅、開礦、鑄造銅錢,與藏地互市茶馬,大肆聚斂財富 ,秣馬厲兵。康熙親政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着手撤除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三藩。康熙準備撤藩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邊陲雲南。吳三桂這人雖是一介武夫,但很有心機,他在緊鑼密鼓地加緊叛亂時爲不露出馬腳,遂不惜工本、大興土木,還到處蒐羅美女,裝出渾渾噩噩、耽於享樂、胸無大志的樣子來,以麻痹清廷派來監視自己的官員,暗中則招兵買馬、操練士卒,待機而動。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吳三桂認爲萬事俱備,時機已到,遂將雲南巡撫朱國治誅殺,自封爲“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並舉起“興明討虜”的旗幟,公開發起了叛亂。吳三桂舉兵反叛後,他遍佈在各地的黨羽們紛紛響應。吳軍出雲南後,沿途加入者越來越多,很快便擁衆近30萬,吳軍勢如破竹,進展極快, 沒多久便進入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各地的告急文書頻頻傳到京城,引發朝廷震動。原來一些反對撤藩的大臣乘機攻訐、詆譭,認爲吳三桂反叛是因爲撤藩引起的。大學士索額圖居然要求誅殺力主撤藩的權臣明珠等人以安撫吳氏。

康熙雖然年輕,但意志堅定且臨危不懼,他駁斥了索額圖等提出的護藩論調。他說:“三藩勢焰日熾,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決不仿效漢景帝誅晁錯以平吳楚七國之亂的做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