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的含金量非常高。整個清朝兩百年間一共產生了46萬名秀才,要知道清朝的人口最多的時候有4億,兩百多年纔出了這麼46萬個秀才,算一下比例就知道有多難考了。至於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很難比,因爲秀才雖然不是官,但是擁有一些特權,現在找不到任何一個身份能與之並提的。如果只算考試難度的話,大概就相當於普通人考上博士吧。古代的文盲率非常非常高,能讀到秀才可謂是鳳毛麟角。建國初期曾經有過一次文盲普查,當時的文盲率高達80%,當時的標準是能認幾百個字就不算文盲了。再往前看,古代的文盲率大概要高達95%。

相對於人口基數,在古代能認幾個字的人就已經很少了,往往只有家境比較好的纔會讓孩子讀書,窮人家的讀書人非常非常少。雖然學費不是很貴,但是考試花費很高,不是普通人能負擔得起的。古代沒有信息聯網,沒有身份證,科舉的時候想要驗明身份,證明你有考試資格靠的是擔保制度。你想參加科舉,就要先讓當地的廩生爲你擔保。如果身份出了問題,擔保的人也要擔責任。廩生是什麼呢?一般都是前幾屆科舉中考中秀才第一名的人。而你想讓廩生爲你擔保,是不能空手上門的,多多少少都要給點孝敬,畢竟人家也是擔着風險的。一般來說家裏窮的至少要給10個大錢,有錢人家一般給500個大錢,這是第一步。

考秀才是要在縣城考試的,你得去縣城參加考試,到了地方得喫住,路上還有得有路費,古代的交通可沒現在這麼方便,路也沒現在通暢。考場裏不能帶水進去,得在裏面買,40文錢一壺熱水,考完了以後要交給封卷錢,考上了要交謝師禮,最少500錢。亂七八糟的加起來,參加一次考試得至少三四兩銀子。古代很多窮讀書人考到幾十歲才考上秀才,其中有些都是因爲沒錢,一直在存錢,攢很久的錢纔夠參加一次考試。

考上了秀才就可以擁有一些特權,比如免除自己以及兩個家人的徭役。見了當官的可以不用行禮。犯罪了官府也不能直接抓,需要一些特殊手續,審訊的時候也可以不用挨板子。犯了小罪可以直接花錢抵罪。平時可以直接要求見縣官。等等。這些特權放到今天,找不到能與之相比較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