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錢治亞表示:“瑞幸咖啡今後會在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門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設和市場培育方面進行持續的大規模投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堅持高速擴張戰略,堅守品質,推進咖啡消費平權。即使錢治亞一再強調,瑞幸的補貼將持續3-5年,但上市後,人們依然紛紛猜測,股東將會“請”用戶喝多久的咖啡。

圖片來源:瑞幸App

5月17日,瑞幸咖啡登陸納斯達克,開盤25美元,較17美元的發行價上漲超50%,市值當日即達47.4億美元。

但好景僅維持了幾天,5月21日,瑞幸咖啡股價已大跌至17.33美金,距離破發一步之遙。

這是泡沫要破裂的跡象還是中國國產咖啡希望的開始呢?一切,等待驗證!

瑞幸拿什麼一路高歌挺進IPO

從創立到IPO僅用了19個月的時間,瑞幸的上市之路堪稱“極速”。19個月的瑞幸被很多人奉爲“創業楷模”。

瑞幸咖啡創始人、CEO錢治亞在敲鐘現場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其表示:“IPO是公司發展的重要理程碑。”

儘管質疑聲不斷,但瑞幸一路“高調”、“高速”地走來,繼而挺進IPO,亦有因可循。

1、“燒錢”搶佔用戶

很多人認識瑞幸咖啡來源於“鋪天蓋地”的“小藍杯”,當張震與湯唯拿着“小藍杯”說“這一杯,誰不愛”出現在線下、線上各種場景中時,人們就已經感受到了它的來勢洶洶。

果不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瑞幸的高額用戶補貼。瑞幸開展了一系列的首單免費、復購打折、分享有禮等活動,用於吸引新用戶與提升復購率。

如今,瑞幸APP擁有1680萬用戶,消費咖啡的數量約9000萬杯,未來,瑞幸依然將不斷“燒錢”搶佔用戶。

2、無限場景的創新概念

瑞幸咖啡的創立與崛起恰逢新零售風愈刮愈盛的時期。瑞幸提出了“無限場景”的新概念,即將曾經特定於咖啡廳、辦公室等地方的咖啡消費延伸至無限的場景中去,可以是家中,車站,甚至是路上,瑞幸以此強調出了咖啡的“日常感”。

而支撐其實現無限場景的正是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新零售模式。“來”喝咖啡時,全國有超過2000家門店;“想”喝咖啡時,線上APP下單送餐上門,瑞幸欲基於新零售的“無限場景”將咖啡帶進國人的日常。

3、資本接軌

在上市之前,瑞幸已拿到了三筆融資。2018年7月,瑞幸宣佈完成A輪2億美元融資;半年後,瑞幸又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今年4月,瑞幸在B輪融資基礎上,額外獲得共計1.5億美元新投資。

幾乎每半年“輸血”一次,這也是瑞幸能夠持續燒錢“請用戶喝咖啡”的強力支撐。

4、規模效應

曾有媒體評論瑞幸“把星巴克走了17年的路,一年走完了”,指的便是瑞幸瘋狂的擴張戰略。短短18個月的時間,瑞幸在全國的門店已超過2370家,而來到中國17年的星巴克目前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爲3684家。

2019年初,錢治亞還曾宣佈,2019年瑞幸咖啡將新建門店超過2500家,總門店數量超過4500家,一舉成爲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規模化後,瑞幸獲得了充分的議價話語權,其邊際成本、原材料成本均大幅降低。規模效應讓瑞幸的成本得到持續優化。

5、持續的產品優化

輕食作爲咖啡最“自然”的“拍檔”,瑞幸早在去年就將其加入了菜單,並且以五折進行“虧本”銷售。在今年,瑞幸又推出了多款茶飲新品……

其實,在喧鬧營銷的背後,瑞幸也在追求產品的更新迭代,以滿足用戶愈發挑剔和多樣化的需求。

上市後的瑞幸還面臨三大難題

瑞幸招股書顯示,2018年公司淨收入8.4億元,淨虧損16.2億元;2019年截至3月31日一季度淨收入4.8億元,淨虧損5.5億元……

錢治亞在媒體連線中表示,虧損符合預期,目前瑞幸不考慮盈利。

按照瑞幸的戰略,將依然堅守擴張的腳步,且持續通過補貼鎖定用戶,這樣的瑞幸,上市後依然面臨諸多難題。

1、規模化與燒錢補貼產生的資金難題

即使錢治亞一再強調,瑞幸的補貼將持續3-5年,但上市後,人們依然紛紛猜測,股東將會“請”用戶喝多久的咖啡?持續虧損的瑞幸又能堅守多久?也正因如此,有大批網友質疑,瑞幸就是下一個ofo。

況且,讓瑞幸面臨資金難題的還不只持續的高額補貼,還有高速擴張產生的運營成本,這些都意味着,上市後的瑞幸依然需要面對不小的資金難題。

2、高速擴張留下的管理難題

按照瑞幸的規劃,今年國內的總店面數量將超過星巴克。一個還未滿兩歲,一個已經擁有近20年的中國運營積累,在管理運營經驗上,瑞幸與星巴克註定存在着一定的距離。

未來,面對龐大的連鎖體系,瑞幸需要擁有超強的運營把控能力,供應鏈、人才架構等也都需隨之優化,運營管理也將成爲一大難題。

3、品類優化與產品創新

錢治亞表示:“瑞幸咖啡今後會在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門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設和市場培育方面進行持續的大規模投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堅持高速擴張戰略,堅守品質,推進咖啡消費平權。”

在這段講話中,除了持續的擴張戰略外,人們還注意到了瑞幸對於產品的重視。

未來,拋卻補貼,如何利用產品本身,以及品類優化來提升復購率,纔是瑞幸長遠發展的基礎步調。

對標星巴克,瑞幸任重而道遠

一直以來,瑞幸一直以“星巴克對手”自稱,是“蹭熱度”也好,“碰瓷營銷”也罷,在一輪又一輪的強勢轟炸下,瑞幸與星巴克已經產生了“捆綁”。

那麼,對標星巴克,瑞幸到底還有多遠的路要走呢?

1、咖啡文化的全面覺醒

錢治亞曾經在宣傳中“闢謠”,咖啡是一種健康飲品。顯然,相較於西方國家,國人的咖啡消費意識並未完全養成,咖啡飲用習慣也未被普及開來。

我們看到,瑞幸一再強調“日常感”,強調“咖啡不是一種奢侈品”,以及它的健康性,目的便是爲了提升人們的咖啡消費意識。

所以,瑞幸的發展還將伴隨着國內咖啡文化的全面覺醒,顯然,這並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2、從售賣產品到售賣品牌

日前,星巴克的貓爪杯被炒到千元以上,很多網友對此表示不能理解,其實,除卻炒作因素外,網友們還忽略了星巴克品牌本身所產生的溢價空間。

對於很多熱衷粉來說,他們買的不是貓爪杯,而是“星巴克”的貓爪杯。從售賣產品價值到售賣品牌價值,當下瑞幸品牌還不足以收割忠實粉,所謂的售賣品牌價值也便無從談起。

3、從中國品牌到國際品牌

當下,瑞幸的目標是要做“中國版的星巴克”。未來,當瑞幸就是“中國的瑞幸”,無需藉助任何其他的標籤,當瑞幸不只在國內市場做得風風火火,在國際市場上也獲得一定的話語權時,瑞幸才真正實現了從中國品牌到國際品牌的蛻變。

一邊擴張,一邊虧損;一邊虧損,一邊補貼……一旦停止補貼,能否保持相當的用戶活躍度與復購率,還是未知數。所以,也無怪會產生大量質疑的聲音。

不過,在質疑的背後,瑞幸所做出的努力也不容忽視。從營銷到產品,從模式優化到渠道完善,瑞幸也在不斷成長,也在不斷蓄力以持續保持競爭力。

與此同時,值得一提的還有,瑞幸的成功上市,也讓很多創業人士看到了中國咖啡市場的希望,是以,“瑞幸現象”也不失爲對國內咖啡市場的一種鼓勵。

來源:飲品報| 作者:大箏

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轉載/投稿/爆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