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喜茶來說,大店突出了通過優質、豐富的體驗增加了品牌的質感,而 “小店”新模式的喜茶GO則滿足了部分人羣便捷消費的需求。有人說小而美盛行的主要原因是投資成本的低廉與模式的易複製,而參某則認爲,小而美盛行的本質是消費分層的愈發明顯與小衆消費的崛起。

在各類魚類單品小店大有風靡之勢時,一個叫老凱俚酸湯魚的貴州特色餐廳去一直堅持開200-400平的大店;

奈雪的茶從創立時便堅守大店戰略,店面普遍在200平上下,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還擁有一家獨棟小樓店面;

coco、喜茶的新開店面中,也不乏動輒兩三百平的大店……

這些在人們印象中往往以小爲美的品類卻齊齊開起了大店,是小而美“不好使”了嗎?比起前兩年小而美的盛行,如今已經少有業內人士提起小而美,是小而美模式“過時”了嗎?

小而美,“美”在哪裏

有人說小而美盛行的主要原因是投資成本的低廉與模式的易複製,而參某則認爲,小而美盛行的本質是消費分層的愈發明顯與小衆消費的崛起。

如何真正將店面做到小而美,關鍵在於如何精準地迎合目標小衆消費,抓住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小而美,到底“美”在哪裏。

1、設計

近兩年,我們一直在講“消費升級,始於顏值”,小而美的餐廳更應如此。街邊的小店,如果沒有特別的空間設計與“顏值包裝”,很容易被消費者與其他夫妻店混爲一談。所謂美,首先“顏值”必不可少。

日式小清新主題的沙縣輕食、八零九零懷舊主題餐廳、極具風格調性的茶飲烘焙小店……這些,是爲消費者帶來美的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

2、爆品

資本寒冬下的去年,湯品市場卻意外迎來了資本暖流,以“湯先生”、“喫個湯”等爲代表的湯品品牌先後獲得了資本注入。

而無論是“湯先生”還是“喫個湯”,線下實體店均以50平左右的小店居多。在上海開有20餘家店面的湯先生,40-80平米的門店,日均最高銷售額可以達到2.5萬元。

圖源:喫個湯

湯品餐廳之所以獲得資本與消費的雙重青睞,與其產品即特色,特色即爆品的定位不無關係,瞄準迅速擴充的養生派年輕人,需求雖相對“小衆”,卻勝在精準,且迎合趨勢。

3、模式

2018年,與喜茶頻開大店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喜茶GO的上線。開在深圳訊美科技廣場的喜茶GO首店,外觀看起來像一個“白色的集裝箱”,極簡風,突出科技感。在“集裝箱”對面的開闊空間則簡單設置了桌椅等候區。

該店面不設收銀員,顧客通過小程序點單。相對於喜茶的大店,這樣的店面少了休閒體驗空間,卻備受附近白領們的歡迎。15分鐘甚至更短時間內就可以拿到飲品,無需排隊,這樣的模式在“分秒必爭”的工作日格外受歡迎。

對於喜茶來說,大店突出了通過優質、豐富的體驗增加了品牌的質感,而 “小店”新模式的喜茶GO則滿足了部分人羣便捷消費的需求。

喜茶GO小程序截屏

小而美最易犯的三大錯誤

自2012年馬雲在網商大會上正式提出“小而美”概念,小而美經歷了衆口相傳的“風口”時期。

而如今,再提到小而美,很多人少了當初的狂熱,卻平添了一些無奈。很多餐飲人深切體會到了“小而美”中的“小,卻難”!

1、跟風創業

如今再走一遭小喫街會發現,很多地方的小喫街就在這兩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的傳統小喫街如今幾乎被炸雞、茶飲、烘焙等小店佔領,在此之前,“黃燜雞米飯”則是這條街上的“絕對主角”。

小喫街的高速淘汰週期與高同質化現象,正反映出小店經營的痛點。

Robin攝

小,在一定程度上便意味較少的運營成本、較簡單的管理模式與易複製的運營流程,這些也造就了小店極易引起跟風創業。

近兩年,在小喫街上蜂擁而至的茶飲小店,真正能存活至兩年以上的又有幾家?

在餐飲市場網紅頻出的茶飲品牌,又有幾個讓消費者真正實現了網紅到品牌的轉變?

2、盲目擴張

剛加盟的新店還在裝修,卻傳來品牌已倒的噩耗,這樣的現象在餐飲業並不鮮見。有人說,都是“快招”惹的禍。盲目擴張後,品牌卻不具備用規模相匹配的遠程管控能力,接下來,就是“等死”。

特別是在第一代網紅“猝死”留下一地雞毛後,讓更多餐飲人更深刻地意識到,“快招”式的盲目擴張已經成爲每一個長足發展的餐飲品牌必須要避開的“坑”。

Robin攝

3、輕體量卻重模式

相對於綜合餐飲,單品小店有着較輕的體量。但是,越是這樣,品牌卻越發感受到“進退兩難”——簡單的輕模式極易被山寨複製,複雜的重模式有可能拖垮自己。

餐飲網紅鼻祖雕爺牛腩,曾經憑藉一張500萬的“食神”祕方,以及通過精選食材、擺盤藝術、講究器皿等極具儀式感的輕奢餐定位短時間內抓住了人們的眼球。

但運營下來,顧客首先發現,一系列的“包裝”下的高價位是“一碗牛腩面不能承受之重”。

4、創新疲軟

日前,曾經被喻爲“亞洲芝士蛋糕之王”的馬來西亞蛋糕品牌食之祕,被曝在上海的所有直營店全部關閉。對此,有消費者爲之感到惋惜,表示再也喫不到它家的”大理石芝士蛋糕“了。

旋即畫風突變,很多消費者表示,真的除了“大理石芝士蛋糕”外,它家好像也沒什麼讓人記住又值得留戀的了。

這便是一個品牌的可悲之處,從2007年時進駐上海開始,迄今已經12年的時間依然死守着僵化的產品體系,食之祕的“死亡”早已成必然。

小而美到底“過時”了嗎?

層出不窮的失敗案例,一系列的困難與痛點,“小而美”模式真的要不禁感慨一句:“我太難了!” 其實,不是小而美的模式運營變難了,過時了,而是在消費分層愈發明顯的餐飲業,小而美的發展方向更加精準與明確。

規模龐大的餐飲業爲大店與小店都留下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好與不好取決店面本身的經營能力。

1、過時的是模式不是品類

小而美中的“小”,更多地指的並不是運營空間“小”,而是模式的“小”。

小,即細分市場,做烘焙中的手撕包、蛋撻,做茶飲中的黑糖珍奶、果茶,做滷味中的滷鵝……在這些細分品類中,幾乎每一個品類都有將單品做成“傳奇”的餐廳。

所以,在小而美的發展過程中,所謂“過時”指的不是“小”品類的過時,而是針對當下市場的餐廳發展模式的落後。

2、小而美的精神是“死磕”

在餐飲行業經常提到日本人的匠心精神,以壽司爲例,從優質米的篩選到米飯的蒸煮,從烹飪手法到食材搭配,每一個步驟都極其講究,甚至追求極致。以此爲基礎,一個壽司才能撐起一間餐廳乃至一個品牌。

小而美的核心競爭力是爆品,而爆品的靈魂就在於“死磕”與匠心,突出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做“死磕”產品的準備。

Robin攝

3、品牌升級與體驗升級雙管齊下

如今,在網紅經濟的刺激下,餐飲業的營銷戰術也不斷升級。

食之祕在關店之前的營銷策略卻依然以降價促銷、贈品等傳統營銷套路爲主,這樣的營銷方式,或許能爲門店帶來短期的流量,但對品牌建設卻未有太大益處。

在連鎖化、品牌化明顯的餐飲業,消費升級的餐飲業升級的不僅有包括產品創新、門店裝修在內的體驗升級,還包括圍繞品牌建設的營銷升級等。

4、比大店更依賴“流量”

相對於大店的規模優勢,“不起眼”的小店在打造品牌影響力時更難。

所以,相對於大店,小店消費更依賴於“流量”,依賴於“平臺”,這也是爲何一批小餐飲“死”在外賣平臺降低補貼時期的主要原因。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因爲“店小”,才更需要藉助品牌影響力、營銷、O2O平臺等“外部”力量提升消費。

參某說

小而美並沒有過時,只是相對於前兩年的瘋狂,此時的它慢下了腳步,以更穩健的腳步繼續前進。

未來的小而美,除了爆品之外,將兼具更多的優勢來迎接餐飲業的殘酷競爭;未來的小而美,依然將是餐飲業不容小覷的增長點。

所以,與其探究小而美還能不能做,不如去努力思考如何“做好”小而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