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进入了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宰割的重点对象,无力抵抗的中国,只能被迫通过割地赔款来满足列强以换取政权的苟延残喘。

面对国家的危局,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说白了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改变中国积贫济弱的现状,李鸿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李鸿章重视发展海军,积极向欧美国家采购最为先进的舰只。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如何结束战争,如何割地赔款等需要中日两国谈判解决。经过多方斟酌,清政府决定派李鸿章为代表前往日本谈判。之所以派李鸿章去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这次战争是李鸿章主持的北洋舰队与日本之间的海战,清政府内部无论是主战派还是投降派面对失败都需要找一个背锅之人以向世人交代,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是最理想的人选;

第二,李鸿章的外交经验丰富,对中国和日本的情况都比较了解,知己知彼是谈判成功必备条件之一。环顾整个清政府除了李鸿章,没有任何人偶这样的能力,慈禧只能且必须信任李鸿章;

第三,日本政府指名道姓必须要李鸿章前去。日本的胜利来之不易,是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的结果,所以日本需要把战争的成果最大化,当时的李鸿章不仅在清政府内部地位显赫,关键在国际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让李鸿章到日本本身就是对中国的侮辱,再在谈判桌上逼李鸿章签字更能最大限度地羞辱中国,向世界宣告中日国家地位的彻底扭转,日本从此崛起取代中国成为亚洲最为强大的国家。

此次事件说明,在面对民族危亡时,中日两国统治者选择了不同的应该方案,导致了两国后来的不同命运。李鸿章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改变国家的命运,当形式需要时,国家反而让他出面解决难题,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他个人,给使世人造成假象:李鸿章是卖国贼,是他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

实际上,李鸿章是被迫这么做的,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谁都不敢去承担责任,如果没有人出面,那么战争永远停止不了,国家将会罔的更快。事实证明,李鸿章去世不到十年,清政府便彻底完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