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沒有人可以幫我,除非我自己先開口。


我們知道了霸凌者從何而來但不曾有人告訴我們在面對霸凌時,我們該怎麼做?我們該如何幫助霸凌受害者?該怎麼避免自己的孩子也成爲受害者的一員?


爲此,我們首先得了解校園霸凌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01-

校園霸凌的危害:從個人到社會安全


校園霸凌事件不僅僅影響着被霸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霸凌者、協助者和旁觀者。


第一,霸凌者會因爲其行爲得逞而變本加厲,或者說在價值觀上形成錯誤認知,認爲自己沒有錯。數據表明,霸凌者在成人後與其他青少年相比,更具暴力傾向、缺乏同情心,且犯罪率要比其他人高於三成以上。


第二,協助者和旁觀者通常畏懼霸凌者的權力與地位,縱容其行爲,從而形成懦弱、依賴等性格特點,甚至有旁觀者可能會因爲自己沒有揭發霸凌惡行而感到愧疚、產生抑鬱。


第三,於被霸凌者而言,則可能會在面對他人時更爲自卑,導致學業成績下降、逃課甚至退學等後果。甚至還可能會在人際交往中產生退縮、逃避等的影響。根據日本在2014年針對霸凌和自殺事件研究顯示,有11.1%的青年自殺前曾遭校園霸凌。


被霸凌者如果在心理上沒有得到很好的調適,則容易在日後對威脅與權力有過激反抗,從而可能成爲下一個霸凌者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贏得自己的地位認可。這種以暴制暴的反抗行爲,只會帶來更爲嚴重的社會危害[1]。

-02-

校園霸凌發生以後我們可以做什麼?


對於校園霸凌,學校都應設置專門的心理諮詢輔助機構,給予一定的幫助。對於霸凌者,深入瞭解造成其心理問題的原因,制定具體的心理塑造方案,讓霸凌者充分意識到自己暴力行爲所造成的嚴重惡果,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2]。另外,對被霸凌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消除其不適,使其儘快融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



從家長方面來看,對於有霸凌行爲的孩子,家長要有這樣一種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說,有霸凌行爲的孩子也是受害者,其中的原因當然是複雜且多元的,例如生活環境、童年經歷、家庭教養方式等等。事情發生以後,霸凌者家長可以向心理機構尋求幫助,引導孩子改善錯誤的行爲,同時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善後工作。


另一方面,對於遭受霸凌的孩子,家長首先要跟孩子保持開放的溝通,給予孩子無條件傾聽與關注[3],而非在孩子鼓起勇氣傾訴所遇到的麻煩時,質問孩子做錯了什麼,又或者二話不說地到學校去討個說法。前者讓孩子陷入更加自卑與絕望的惡性循環中,後者又讓孩子覺得在學校難以自處,也極有可能會引發更多的霸凌。


家長應該冷靜並逐步地引導孩子積極的想法與有效的應對方式,同時進一步尋求與學校與老師溝通,商討有效的處理方式,並讓孩子接受專業的心裏輔導,而非一味地保駕護航。當然,在情況十分嚴重之際或者告知無效的情況下,可以尋求法律途徑解決。



-03-

兩大原則


在處理霸凌事件時,有兩大原則是應該注意的。


第一,絕不以暴制暴。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也是最無效的,部分家長常會有個誤區,即每每孩子受到欺負時就讓他們通過學習防身技能如拳擊等等,來提高反擊能力及身體素質。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的效果不盡人意。因爲,即使反擊成功也不過是緩解一時,霸凌者通常會惱羞成怒而找來更多人幫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以暴制暴從根本上杜絕不了被霸凌的源頭,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傷害。武力和反擊並不意味着強大,只是飲鴆止渴。而終結霸凌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從自身和心理層面入手,建立自信,同時教會孩子堅定地申斥自己立場,這是一種友好但堅定的有效方法。


原則二,絕不以愛之名孤立孩子。採取轉學或者家長接送的密集保護法應對霸凌事件,並沒有解決到問題的根源。如若事件尚處於可控範圍時,應讓孩子自行面對,不應過度保護。因爲借來的強大不是自己的強大,家長倘若總因爲一件小事而給予保護,則孩子永遠無法培養起應對難事的態度。


家長不可能永遠陪伴孩子,因此孩子若沒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被霸凌的陰影會伴隨終生,甚至在長大後還會重複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所以,不用愛的名義把孩子孤立起來,將她隔離在本應加入的羣體之外,因爲同伴的接納和認可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認知建立非常重要[4]


-04-

如何預防校園霸凌


家庭層面


家長應明確認識到自身行爲對孩子的深沉影響,在家庭裏拒絕一切以暴力爲解決方式的行爲模式,爲孩子樹立榜樣。其次,採取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經常同孩子溝通交流,清晰明確地告訴孩子霸凌的概念,教會孩子恰當對待霸凌的方法,像是遇見霸凌行爲時告訴值得信任的成人以尋求幫助,並堅定地制止對方而不是一昧地忍受,如果不奏效則可以儘快離開或呆在大人或其他孩子的身邊,同時鼓勵也孩子去幫助那些受霸凌者[5]。


家長還可以每天花一些時間與孩子聊天,與孩子交流更多關於欺凌的想法,沒有正確的答案,但是可以鼓勵孩子誠實回答,讓孩子明白遇到問題可以和父母商量。家長還可以多注意孩子的情緒及被霸凌的跡象,如衣服撕裂、上學時的猶豫、食慾下降、或普遍的抑鬱和焦慮等等,及時察覺孩子是否被霸凌[6]。


學校層面


學校應充分了解該校中存在的校園霸凌行爲,學習如何正確處理校園霸凌事件,在此基礎上制定干預計劃,增強對霸凌行爲多發場所的監管。而且對於校園霸凌應該要採取正確的態度,既不能將其擴大化,也要避免對其採取漠視的態度。

其次,完善校園霸凌中各主體的責任,尤其是校園霸凌的報告程序,鼓勵受害者和旁觀者積極地揭露霸凌行爲。同時也要完善校園霸凌的心理介入機制,採用諸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諮詢師座談等方式幫助解決校園霸凌,真正讓學校設置的心理諮詢室發揮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困擾[7]。


學校還可以在課程和活動中納入預防欺凌的主題,關於欺凌的教學活動的例子包括:如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各種類型的欺凌,如何預防,以及孩子應該如何應對,課堂上討論報道欺凌的話題或同伴關係或製作有關尊重或欺凌的板報等等。



還有一點是,教師通常會存在一種迷思,即認爲霸凌只是同學之間的一種玩笑行爲,又或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等,導致了教師對於校園霸凌行爲不太重視,且缺乏有效的應對手段。學校可以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進行專題培訓講解,如何正確處理霸凌事件以及重視霸凌行爲對捲入者的嚴重影響。研究顯示,教師學習正確處理所遇到的校園霸凌事件,能有效防止校園霸凌現象的發生[8]。


同時,學校還應向家長介紹有關校園霸凌行爲的狀況,使家長了解霸凌行爲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危害,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向家長提供建議以幫助其正確對待捲入霸凌行爲的孩子們,從而對校園霸凌行爲產生積極的調控作用[9]。然而,一旦霸凌事件已超出學校治理範疇,訴諸法律或許會是更好的解決方式。


最後,霸凌不是一個簡單的霸凌者與被霸凌者之間的關係,而是發生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的羣體現象。在特定情境下,各種複雜的因素促進、維持或阻止了這種行爲的發生。要徹底解決校園霸凌,需要社會不同層次的參與與支持,通過干預當事人的個體行爲,形成一種良性的社會環境,使學生的認知與行爲均受到良性的影響,才能使校園霸凌事件有效地減少[10]。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決定他人如何對待我們,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去改變處境,不讓自己繼續受到傷害。切記,當你對人性絕望時,請不要低下頭,勇敢地去尋求幫助,世界依舊會有人對你報以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