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看過這樣一個電視劇長歌行,裏面有一位人物,它就是光武帝劉秀,作爲漢朝的君王,他其實也算是很有名的一位帝王了。

漢武帝

在光武帝去世之後呢,下一位就是漢明帝,他追思前朝的元勳,還下了命令把當年追隨過光武帝劉秀去南征北戰,並且爲東漢王朝的創立提供了不小幫助的一些將帥,比如吳漢,賈復還有鄧禹這些人,一共有二十八位,漢明帝呢就把他們二十八位的肖像一起繪畫在南宮雲臺,這樣就可以隨時讓他們瞻仰這些肖像了。而且這個也是一直流傳於後世的雲臺二十八將,還可以叫做中興二十八將。還有的後人說他們就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下凡呢。

漢武帝

其實怎麼樣安排那些開過的功臣,是每一個新建立的王朝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早在200年前,漢朝的創始人也就是漢高祖劉邦在剛剛建立西漢的時候,有曹參,蕭何啊還有陳平等等這些草莽元勳出將入相,也可以說是和劉邦演出了一段布衣卿相一起執掌天下的歷史大戲了,不過與此同時也因爲殺了韓信、英布還有彭越這些厲害的臣子,結果給自己落下了一個殺功臣的不好的名聲。那麼在這個方面,光武帝其實採取的是完全不同的做法呢,像對於重量級的開國元勳,比如就是被封爲高爵這類的,賞賜那是很多,可以說是非常人性化了,估計很多人都想擁有吧。不過除了鄧禹、李通、賈復這三人可以參加並且議論國家大事之外,其他人其實基本上也就退出了這些國家之類的大事情管理,不再參與國家管理。說是不再參與,其實說不定就是想避免像以上的事情發生。

其實君王這樣處置他們,我們大家並不知道這些元勳們到底甘不甘心。不過翻翻史書,上面說的什麼呢?大概就是隻要你是功臣,都是有福氣而且能夠保證你的俸祿的,沒有人是被誅殺的。那麼看看前面漢朝的劉邦還有後面明朝的朱元璋,這些都是有過誅殺功臣的行爲的,隨後就被後世詬病了。不過也有人和光武帝這樣對功臣們的待遇都很好的君王呢,你知道他是誰嗎?它就是趙匡胤了,大家應該也聽說過吧,所以說王夫之還稱讚說三代以下的,君王和功臣能夠和睦相處的,也只有東漢最爲強盛了。

漢武帝

在建武15年冬天的時候,天氣十分寒冷,一篇景象都是白色的,在洛陽南宮的司馬門外,竟然出現了有上千名的儒生,也就是學生,他們集體跪在冰冷的地上,卻只是希望朝廷你能夠對大司徒歐陽歙從輕發落,他有罪在身,卻沒想到竟然會有這麼多人爲他求情。還有的人爲了能夠赦免他,竟然剃掉了自己的鬚髮,而且還有人願意代替他去受罪。但是一向非常尊重這些學生的光武帝,這一次竟然是一句話也沒有聽進去,他沒有聽所有人的求情,就是不肯釋放這個大司徒,果然沒多久他就死在了監獄裏面。

歐陽歙

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歐陽歙,字正思,他不僅是那種在權勢上非常顯赫的朝廷三公,還是一名著名的學者,他時代傳授尚書,弟子還是遍佈天下。像這樣的人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國寶級的文學大師了。他之前還是一位汝南郡太守,不過他卻沒有好好工作,沒有認真的去執行朝廷的政策,他還偷偷地貪污,像這種人在我們現代估計也是要進監獄的啊。所以說在升級成爲大司徒的時候,就被發現了,然後就被抓起來,就連他們的求情,都沒有挽回啊。

辭退功臣然後招進文吏,這個是光武朝最核心的人事政策。光武帝辭退了功臣,既可以保護功臣,更有助於杜絕權臣。招進文吏,便於把優秀人才吸引到官僚隊伍中,更便於皇帝總攬權綱,統御臣工。擴大和維護專制皇權,纔是這個政策的核心價值所在。在我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的一位研究員分析這個問題:辭退功臣然後招進文吏這個就是光武帝能夠調整國家統治權力的,而且還能夠強化皇權的一個重要措施。

其實辭退功臣,它就是把功臣們的權利都解除了,尤其是對於皇帝來說很重要的兵權,從而就能夠降低他們的政治地位。那麼招進文吏是什麼呢?就是把那些會治理國家或者是知道封建制度的文人們,招進皇宮來,然後就成爲了官僚機構的中樞,就讓他們來幫助皇帝治理國家。那麼光武帝也是很聰明的,通過這個比較大的措施,最後就從武治變成了文治,並且還確立了一整套的以文官當中心的體質,這也可以說光武帝給後世留下的寶貴財富。

不過雖然說光武帝這個人是用文吏來治國,但是他自己卻是以鐵腕來治理這些文吏。不管你是掌權的尚書,還是沒什麼用的三公,只要你犯了錯,那麼你就完了,接下來迎接你的就是嚴懲。比如說尚書官員吧,你犯了錯,經常就是被拖到大殿了當着皇上的面被鞭打,一點面子都不給你。但是雖然說光武帝善於管理下面的臣子,但是他自己也比較注意約束權貴,還能夠做到以身作則呢。

後漢書· 酷吏傳這上面記載的幾名人物,他們是董宣、樊曄、李章,這幾個人都是光武帝時有名的酷吏。其實按理說,在開國之初皇帝就就任用酷吏,這樣的現象歷代少見,可以說給人的壓力是很大的。但是這些酷吏大多數人又都能夠善始善終,和其他朝代來比,同樣也是罕見的事情。那麼這個光武帝治吏嚴酷的政治風格,在後代也是能夠見到的,而且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明帝、章帝時期,就這樣,通過光武帝的合理治國,在前後數十年,開創了東漢歷史上最值得誇讚研究的吏治清明時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