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後,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喫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兩千多年以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都要喫糉子、賽龍舟,以此紀念自投汨羅江,用生命譜寫愛國樂章的屈原。

兩千多年以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都要喫糉子、賽龍舟,以此紀念自投汨羅江,用生命譜寫愛國樂章的屈原。而和屈原的愛國事蹟一樣不朽的,還有他創作的那些宏大瑰麗的詩篇。

屈原是戰國中後期楚國人,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因爲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早年間他曾深受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位爲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屈原一心想要振興楚國,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則聯齊抗秦。

然而屈原的勵精圖治卻遭到朝廷中一幫小人的嫉恨,於是羣小屢進讒言,使楚懷王逐漸疏遠了屈原。後來,秦國派張儀入楚,幾次三番欺騙、忽悠楚懷王,屈原苦諫無果,反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

在痛苦的放逐生涯中,屈原寫出了《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傳世名篇。其中,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可以看作是屈原的自傳。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言誣陷的苦悶與矛盾心情,揭露了楚懷王昏庸、羣小猖獗、朝政日非的政治現實,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不附和惡勢力的自愛精神及對國家至死不渝的忠誠。

這期間給屈原給後人們留下的知識財富達到了一個頂峯,所謂磨礪出真金,屈原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後世敬仰,更爲他的書作所傾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也要學習屈原先生的堅強一路而求索。

秦昭王八年(前299年),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又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楚懷王在公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去了秦國,結果被囚禁至死。其子楚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沅、湘流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國都,屈原眼見國土淪喪,政治理想破滅,遂以死明志,投汨羅江自盡。

故事也就從這裏開始:我們知道端午節要喫糉子,也知道端午節跟屈原有關,但是隻知道屈原跳了江,端午節人們要把糉子扔進江河中,那端午節跟屈原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南朝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有這樣的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

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船隻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

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後,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喫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但這些都只是傳說?歷史無法確定其準確性,但對於對偉人的紀念方式,我們飽含情思,無所謂真假,都是活着的人奮鬥的精神力量。特別是他留下的《離騷》堪稱文學經典,《離騷》中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開創了後世詩賦中以“香草美人”爲寄託的意象體系。

在屈原死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學習屈原作品的形式,創作辭賦。到了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共十六卷,定名爲《楚辭》(后王逸爲《楚辭》作注,增入他的作品《九思》,故傳世通行本《楚辭》爲十七卷)。

《楚辭》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又一詩歌高峯,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是一部對中國文學具有極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此後,“楚辭”成爲以屈原的創作爲代表的新詩體的專稱(又稱爲“楚辭體”或“騷體”)。在語言形式上,“楚辭”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爲主的格局,每句字數不等,句法句式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等虛字來協調音節,造成跌宕起伏、一唱三嘆的韻致,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此外,“楚辭”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並以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見長。

無論是《離騷》還是《楚辭》,這都是端午節中我們需要的學習知道的知識,若干年後,誰還能在端午節站在高山之巔,吟上幾句《離騷》,感受屈原的壯烈情懷,家國哀思。我想這大概纔是比喫糉子,賽龍舟更有意義的事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