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文治武功冠绝后世。大唐中期虽然自安史之乱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却也竭力维持着天朝的体面。公元848年,对于大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连沦陷的。时人绝想不到,河西走廊被抢走百年后,竟然还有义民起兵归顺大唐。

大唐民风剽悍,甘肃即使被吐蕃霸占了一百年,百姓的起义却从未断绝。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身处吐蕃的汉人处境十分危险。加之吐蕃的民族歧视,甘肃的汉人时刻想着归顺大唐。公元799年,吐蕃汉人的悲惨处境有了转机。这一年,张议潮出生在甘肃的世族之家,安史之乱前,张氏一族就世代为将,门庭显赫,其父又官至吐蕃的工部尚书,权势极重。

张议潮虽是尚书的公子,却和当时大多数汉人一样,时刻想着重回大唐。在他成长的那些年,正是吐蕃在甘肃统治日益稳固的时代。张议潮少年时代目睹了太多吐蕃欺压汉人的旧例,这一切都成了促使他归顺的诱因。

为此,张议潮极力拓展他的势力,为日后的起义做准备。经过多年准备,张议潮有感时机已到,赶走吐蕃守军,率部起义。因为事发突然,吐蕃尚来不及反应,张议潮就这样竖起了反抗的大旗。

张议潮有感安西四镇因无军事援助而败亡的旧事, 主政伊始,张议潮就组织了好几波使者联系大唐朝廷。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有一支使团抵达了长安。当大明宫中的皇帝百官们听说被吐蕃侵占百年之久的河西竟然还有心念大唐的义民,都被张议潮等人所感动。

使团从中原带来了朝廷加封张议潮等义民的圣旨,义民们连续收复失地,河西走廊再一次回到了大唐的手里。张议潮收复甘肃全境后并不居功自矜,即刻派亲信把甘肃的地图、户籍呈送给大唐皇帝。

吐蕃自然不甘心失去统治了近百年的河西走廊,张议潮部作为唐军主力和吐蕃军队在凉州打了几十年的拉锯战。公元866年,归义军所部陆续为大唐收复了北庭都护府等地。在张议潮的持续打击下,威风一时的吐蕃帝国日渐衰弱,再也没有资格对大唐产生威胁。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张议潮和同时期挟权自重的节度使们相比,简直是上天赐给大唐的福星。收复甘肃伊始,张议潮就毫不犹豫的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朝廷。公元867年,为了打消朝廷的疑虑,不顾老迈之躯亲赴长安做人质。

让笔者神向往之的是,彼时的大唐自安史之乱已有百年,距离寿终正寝也不过五十年,宦官权臣当政的大唐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即使在这样情况下,陌刀却又一次在张议潮的归义军中铸造了属于唐骑的荣耀,扫平了混乱不堪的大唐边境。他是一个应该被后人铭记的民族英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旧五代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