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脑血栓的形成和脑栓塞虽然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但临床表现类似,早期都会有头痛、呕吐、失语、半侧肢体麻木、无力等偏瘫表现,如出现以上情况,家属应尽快将患者送医治疗。在临床上,为了方便患者理解,医生会将脑血栓和脑栓塞统称为脑梗,但其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人数为1242万,且患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我们常说的脑血栓以及脑栓塞都属于缺血性脑卒中,但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临床上,为了方便患者理解,医生会将脑血栓和脑栓塞统称为脑梗,但其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在一条河流中,长时间冲刷导致泥沙聚集于某一处,从而造成河道拥堵的,就相当于脑血栓;而脑栓塞好比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堵塞住了河道。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黏稠度高,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的第一大诱因,由于它在老年人中更常见,所以随着年龄增加,脑血栓的发生率也会升高。脑栓塞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血凝块、脂肪、空气、赘生物等形成栓子,随血液流动进入脑血管,导致管腔堵塞。大部分脑栓塞与心脏病有关,其中又以房颤最常见。由于房颤的发病人群有不少是年轻人,所以脑栓塞的患者群体相对年轻。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出现瓣膜上炎性赘生物脱落,或天性心脏病存在房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者,也可能出现脑栓塞。

脑血栓的形成和脑栓塞虽然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但临床表现类似,早期都会有头痛、呕吐、失语、半侧肢体麻木、无力等偏瘫表现,如出现以上情况,家属应尽快将患者送医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