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代的蔡邕,他将儒家的经典挍堪后,用隶书书写于石,镌刻后立于洛阳太学门外,名为《熹平石经》,成隶书传世经典。

要说真正写经圣手,当首推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出身在东晋有"王马共天下"的王氏大族。他小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尔口迟。想想一个小孩口迟,给人感觉怎么样,不言自明。所以史书上记载,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十三岁时他拜访当时名士周岂页,周非常喜欢羲之,亲自给他布名菜"牛心炙",名声大震。后郗家选婿,羲之"坦腹东床"放浪形骸之举,返为郗家所重,留下千古佳话。王羲之官至右军,则以书法名世,被奉为书圣。王羲之一生写过多少部经典,已经无从考证。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小楷《佛遗教经》、《道德经》和《黄庭经》等几部,都是佛教道教经典。

书圣王羲之画像

有关王羲之写经的故事很多,著名的有王羲之写经换白鵞。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一诗中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鵞。王羲之一生爱鵞,有说因为鵞提爪的样子像执笔的姿势,有说鵞的脖子运动的灵活性启发王羲之的用笔,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然而,王羲之究竟为什么爱鵞已无法求正。但是王羲之确实因喜爱白鵞写下传世名作《黄庭经》,一说《道德经》。关于这两部小楷的艺术风格,以后还将专文赏析。

今天我想说的是集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王羲之在世有没有写过《心经》,已无可考。传世王羲之墨本、刻本是没有见到的,资料也无记载。王羲之在世时,虽然佛教已经传入了东土,且有鸠摩罗什译本的《心经》汉译本传。依王羲之的社会地位,应当是可以看到的,从他写的《佛遗教经》可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无疑。虽然王羲之信奉道教,但可能书写佛教经典,但为什么没有写《心经》,确实不好理解,也很遗憾。但是唐人怀仁为我们弥補了这个缺憾!

《集王羲之书心经》欣赏

《集王羲之书心经》

《集王羲之书心经》

《集王羲之书心经》

《集王羲之书心经》

《集王羲之书心经》

现在我们看到的《集王羲之书心经》是《集王圣教序帖》最后一部分截图单行本。唐代怀仁和尚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集王羲之書圣教序》,为后人留下书圣妙迹,成为了世代书法爱好者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书法宝藏。它的艺术魅力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作为《集王圣教序》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心经》,同样是精美绝伦,它仿佛是王羲之亲自书写的一样,气息那么的统一,其沉雄平和的韵致,非常适合《心经》的内涵,可见集字者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妙的书法造诣的完美统一。

《集王羲之书心经》不同字体赏析

集王《心经》之美还在于字形的丰富性。心经总共二百六十四字,重复的字非常多,如"无、不、般若波罗蜜多"等等,没有一个字写得一样。最让人佩服的是全部经文共有二十一个"无字",也无一字相同。况且这种字不同形,不像时下一些书家用异体字或把各种书体杂揉,甚成夸张变形以求字形之丰富。而是在统一风格、气息下细微而高妙的变化上,看上去那么的和谐融洽!可能有人会说,集字丰富谁不会呀?我确认为没有那么简单。首先你得有众多的字形可选,其次还要协调!

何释手抄心经欣赏

其实我要说的是,书圣王羲之雖然没有写过,或写过《心经》没有留传下来,但他高超的书法艺术,超凡的造型能力是我等书法愛好者永远学习的楷模。我也十分感恩怀仁大和尚的精心集字,是我们今天能欣赏到书圣的遗迹。纵观历代大家的《心经》,没有一人可以与之相媲美,凡圣之差在乎于千山万壑之间矣。我非常喜爱并经常临写《集王羲之心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何释手抄心经

何释手抄心经

何释手抄心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