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是一個大作家,我以爲完全可以和博爾赫斯配美,無論想象力、影響力還是持久力,這主要因他的小說帶來,其實他還是一個不錯的隨筆作家,這方面或許也稱得上偉大。據說,在中國,他的粉絲很多,典型如王小波、阿城等。香港的梁文道說他一直在準備談卡爾維諾,可是一直沒準備好。我也沒準備好,但還是要先推薦他的三部非虛構作品集:

“對於這個世界,沙子收藏記載的是漫長侵蝕後所剩的殘留,是最後的物質,是對於世界繁雜、多樣外表的否定。”伊塔洛·卡爾維諾如是說。《收藏沙子的旅人》在1974年6月25日刊登於《晚郵報》。這篇文章後來成爲同名隨筆文集的首篇,也是文集的主旨。文集於1984年10月首次出版,卡爾維諾曾以匿名形式爲該書第四版寫了簡介,強調,文集收錄的文章以“所見之物”爲主題,核心議題放在所見之物(包括想象力的所見),以及觀看的技藝之上。

巴黎是一座人人嚮往的盛城,但她到底到底是什麼?在一個遊走在巴黎榮華里的隱者眼裏,巴黎像是一本巨大的像百科全書一樣可以來查閱的城市,給你一連串的信息,包羅萬象,這是別的城市望塵莫及——由此,我們通過這十九篇或長或短的文章,以日記、回憶短文、訪談、短評等這些遺稿殘章,看到了他個人化的另一面,而這實爲了解卡爾維諾其人其文的另一份寶貴資料,正如他所說:“我在巴黎的家是一棟鄉間小屋,我的意思是從事寫作,我的部分工作可以在孤獨中進行,哪裏不重要,可以是一棟與世隔絕的鄉間小屋,可以在島上,而我的這棟鄉間小屋在巴黎市區。”

1959年11月初,36歲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經由福特基金爲歐洲年輕作家專設的贊助啓程前往美國,《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是其產物,卻不像一部有預謀的完整的遊記,我們只能跟隨卡爾維諾四處遊蕩的腳步,發現他眼裏的一個與想象中不同的、更加“樸素”的美國:拜訪格林威治村居民,進入電腦工廠,看賣汽艇的超市;看低俗的歌舞表演,打馬穿過中央公園……他愛紐約,但是又不愛格林尼治村,不愛垮掉派……每篇文章都不長, 卻是見證了60年代美國的那一段歷史。

此次譯林出版社重新設計出版卡爾維諾經典25冊值得讚賞,但普遍反映偏貴,留白多,有紙張浪費的嫌疑——限於購買力,新版本,我只淘了以上三種中的二種(《巴黎隱士》在圖書館閱讀),其實卡爾維諾小說在國內版本太多,我的原則是不收藏重版書,如上面已不多見的版本,凡裏面收錄的,我一般不會再買,也因此看重譯者——卡爾維諾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讀,這個我也稱之爲作家中的作家,1985年被提名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當年卻因意外猝然去世而與該獎失之交臂。(蔡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