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聊聊老北京的过年习俗

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北京城许多老的传统与习俗都已经没人知道了。就拿春节来说,与老北京之前的春节习俗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北京的丰富年俗异常讲究,时至今日让让人怀念不已。

以前老北京过年其实从一进腊月就开始了。那大家要问了,什么是腊月呢?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呢?

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

又因“腊”与“猎”通假字,“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北京城从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有了“年味”。曾经有一个顺口溜来专门描写京城的年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纽。”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要熬制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浓浓的年味就已经开始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家家户户包饺子,还要专门买关东糖祭灶神。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君”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尊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从这天开始,过年的脚步就临近了,京城的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扫房子、搞卫生、蒸馒头、置办各式各样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挂门神就这样一直忙活到除夕,全家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还有祖宗牌位,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饺子,炒菜应有尽有。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京城人过年讲究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俗话说“上贡人吃”嘛,撤贡以后还是全家人来享用。

城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全年最丰盛、最齐全的一次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酒席上一般都要有鸡(寓家有生计)、鱼(寓年年有余)、白菜(寓百财)、豆腐(寓富贵)、莲藕(寓好事连连)等以求吉利。旧时京城人家除夕子时和正月初一一大早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一到除夕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祈福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为父母守岁。除夕子时接神后,一家老小还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开始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依次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

从初一到初五京城人则要串亲访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同时还有逛庙会、逛厂甸等娱乐活动。到了初五京城人俗称“破五”,是百姓“送穷”、商人“开市”的日子,一到这天过年的禁忌全消,而买卖铺子的掌柜的和伙计也要回到店里重新开业。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而买卖铺子也会摆上酒席由掌柜的请全体伙计吃饭,答谢大家一年来的辛苦。京城人家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赏完花灯春节才算是过完。

大年初一拜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给岳父岳母拜年,之后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正式再给岳父岳母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其中栗子、大枣、柿饼、花生是一定要有的。不论来多少拨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廉明。过去,初二一大早,京城的百姓无论富的穷的,都会赶往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非常热闹,老北京人到庙里面拜财神,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大年初二也是出嫁的姑娘和姑爷回娘家正式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这一天姑娘和姑爷会早早起床穿上新做的崭新的衣服拿上各式各样的礼物带上孩子一起回娘家拜年。而这一天娘家也会用最隆重的礼节来迎接姑娘和姑爷,这一天姑娘和姑爷回到娘家任何家务也不用帮着操持,姑娘就是喝茶聊天放松休息,而姑爷由大小舅子陪着赴宴喝酒奉若上宾。

大年初三老鼠娶亲的日子。一般老北京过年办喜事都安排在这一天。

大年初四逛庙会走亲戚。过去北京的庙会很多,现在比较正宗的有白云观、东岳庙。白云观摸铜驴、打金钱眼、摸石猴儿。到东岳庙走福路、挂福牌、绕福树。庙会是老北京人娱乐和买各种零食吃的场所。

大年初五包饺子。上文说了,初五这一天被称为破五,也就是破除禁忌,初一说的那些禁忌在这一天大部分可以破除。上文我说了京城的买卖铺子在这一天老板和掌柜的要摆酒席,带着所有的伙计拜财神,同时请所有伙计吃饭,听着是好事,但是伙计们也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老板请客吃饭是好事啊,为什么要害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饭桌上老板就决定了伙计新一年的去留。这一天的晚饭菜品丰盛自不用说,大家推杯换盏。在饭桌上最后会端上一大盘的饺子和一盘蒸包子。这两个食品伙计自己是不能动手去夹的,老板会依次给伙计夹取,一般老板会夹上一个饺子给伙计放到碗里面说声:“一年辛苦了,来年好好干!”这说明老板对伙计一年的工作认可了,新的一年还要继续雇用伙计。但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放到碗里面说声:“一年辛苦了!”那完了,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马上到账房结算清楚后卷铺盖卷儿回家了。这是老北京买卖铺子特有的一个商业习惯,叫做“过年不红脸儿”。大过年的老板不出语伤人,不会在“年会”上指摘伙计的短处,相互留脸面,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伙计一年工作的极不满意,请伙计“走人”。而伙计自己也要明白道理别多废话,过年别给老板填堵。吃完饭结了账收拾东西赶紧走人。所以京城买卖行就留下了初五“滚蛋包子”这一习俗。类似于广东地区的“炒鱿鱼”。

大年初六买灯碗儿迎“顺星”。初六也称“送神”的日子,京城所有店铺在这一天开始正式复业。而梨园行儿也在这一天回复演出,京城各大戏园子恢复营业,老百姓们又多了一个娱乐,听戏。再有,京城的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因为初八传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在初六买小灯碗儿回家供上,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大年初七“人胜节”。也称“人庆节”、“人口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旧时被京城各大庙会在初七这一天就开始买“人胜”,大家都会争相购买戴在头上以求吉祥。

大年初八“接星”日。上文我讲到,大年初六大家都要买一种灯碗儿,大年初八就派上用场了。京城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神码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祈求来年平安如意。

好了,老北京的过年习俗就向大家介绍这么多吧。过了大年初八,年俗的经典活动内容基本都完成了,大家也该收收心、打起精神重新开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