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瀋陽9月15日電(王景巍)大學是青年追逐夢想的搖籃,在這裏汲取知識的養分,不斷成長,走向未來。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到如今的“雙一流建設”,在這41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發展,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以青春實幹爲己任,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大學時光是前進的指南更是所有學子一生珍藏的回憶。

9月15日,東北大學95週年慶、遼寧大學70週年慶同日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老校友紛紛趕回母校,共同見證高校發展,以自身感受訴說時代變遷。

東北大學始建於1923年,自成立便擔負起御辱圖強的使命,東大師生是“一二·九”運動的先鋒隊和主力軍,東大師生的遊行請願點燃了西安事變的導火索。先後爲社會培養輸送了30餘萬名畢業生,其中中外院士50餘人;先後研發出國內第一臺模擬電子計算機、第一臺國產CT、第一塊超級鋼,興辦了第一個大學科學園;1948年,遼寧大學的前身東北商業專科學校初創,1958年9月,原東北財經學院、瀋陽師範學院部分科系與瀋陽俄文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當時遼寧省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遼寧大學。上世紀九十年代,順利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7年9月,成功躋身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開啓了全面深化內涵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的新徵程。

東北大學95週年校慶現場。 李晨 攝

“我是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的第一屆考生。當年我作爲知青,在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下鄉,是公社團委副書記,天天下地幹農活,一干就是4年,文化課基本都扔了。那年聽說恢復高考,硬着頭皮跟公社請的感冒病假10天,回家複習功課。數學方程式基本都忘了,只能靠文科拿分。我借了兩本複習題,在家背一背。”遼寧大學經濟系畢業生謝毅告訴記者,接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我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在大學裏的每一天彷彿都是在昨天。

在那個行李箱尚不普及的年代,學生都是帶着“彩色網兜三件套”步入大學校園,包括印有“紅雙喜”的搪瓷盆、搪瓷茶缸。據東北大學畢業生許坤回憶,那時候,每名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不過10多元錢,飯票、菜票都是2分、5分的,2毛錢一包的雪花膏都是要省着用的高檔品。

1971年出生,畢業於東北大學的王嬌如今也是一名大學老師,她說,當時考大學不是找工作的必要條件,沒有大學文憑也有不少很好的工作機會。但是來到這裏生活學習以後,我下定決心要爲教育事業奉獻一生。

遼寧大學法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松在致辭中回顧了自己作爲學生在遼寧大學的求學時光,見證了遼寧大學的一路成長和法學學科的超越式發展。也正是這一份“初心”,堅定了她以匠心守大學之本,以雄心踐學術之志,以初心發思想之先聲,做先進文化和遼大精神的傳承者和昇華者、做“四有”教師,傳播真理,塑造新人的決心。

每一代大學生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記憶。時代變遷,變化的是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日漸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變的是青年人所擁有的拼搏精神和青春力量、力求爲中國夢添磚加瓦的奮鬥初心。(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