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按照“誰主導市場,誰就在分錢”的定律,此時消費者將大大受益,並且有權分得產品利潤的一杯羹。這個階段市場上的商品都是大同小異的,消費者比價太容易,導致價格戰越來越激烈,大家只有不斷的促銷、刷單才能產生交易量,所以成本不斷攀升。

家居市場現在有多殘酷?問問四川的餐桌椅家居企業就知道了。

6月以來,四川的餐桌椅企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洗禮,五百元左右的餐桌、幾十元一把的餐椅比比皆是,價格戰、低價、低價競爭正嚴重透支着每個企業的生命力。

零利潤除了低價就別無選擇了嗎?

不少餐桌椅家居企業負責人表示:被拖入價格戰實屬無奈之舉。現在的市場價格,企業基本上已經零利潤了,爲了活下去,不得不加入價格戰。有量,總比什麼都沒有的強,不這樣,企業還能怎樣?

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迷惘,以至於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了,甚至開始“病急亂投醫”,除了低價競爭,難道真的沒有其它辦法了嗎?我們來看看現在以及未來的商業邏輯!

初級階段:賣方市場,賺利潤差價

大概從改革開放開始一直持續到2009年,這是一個“家居產品”相對短缺的年代,此時勞動力充沛又廉價、資源的開發效率較低、人們的需求也很粗放。

因爲社會需要產品去填充至各個角落,在這種大背景之下,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就很重要,負責“生產”的就是各種工廠,負責“流通”的就是各種經銷商、批發商、實體店、各種商家等等。

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決定了整個市場是“賣方市場”。這個階段財富的核心關鍵詞是:差價。工廠賺取的是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差價,商家賺取的是產品從“原產地”到“目的地”的差價。當然,他們都大大的促進了商品的流通,維繫了商業繁榮,支撐起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自己創造了財富。

第三方市場,單品海量做爆款

從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刻起,這個世界的規則就註定要被改寫。差價思維開始被淘汰。

從2010年開始,家居行業逐漸進入電子商務時代。此時社會的“生產”方式依然沒有變,但是“消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這時各種第三方電商平臺產品(包括價格、質量)在你面前呈現的一覽無餘,它徹底撕裂了“人爲”和“區域”製造的差價信息,再加上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遞的發展,商品流通的卻更快了。

而此時中國家居業實體店幾十年的發展,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一大批單純靠“信息不對稱”來賺取差價的店家開始逐漸被淘汰了。

由於電子商務不受現實空間限制,所以很容易產生邊際效應(即:產品銷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適合“單品海量”的產品,商家們最喜歡的就是“爆款”產品。

此時還有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由於第三方平臺主導着流量和排名,“賣方市場”迅速變了“第三方市場”。“誰主導市場,誰就在分錢”,這也是個鐵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商家並沒賺多少錢,賺錢的都是阿里巴巴、京東、紅星美凱龍等第三方平臺。

這個階段市場上的商品都是大同小異的,消費者比價太容易,導致價格戰越來越激烈,大家只有不斷的促銷、刷單才能產生交易量,所以成本不斷攀升。由於產品一直還在加速生產,已經由“短缺”步入了“飽和”階段。當消費者的選擇餘地越來越大,必然開始挑三揀四。這也就意味着市場又要變了。

買方市場,產品附加值與增值服務

隨着市場上的產品越來越多,產品開始出現“過剩”了。這就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件很可怕的事。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無論是什麼產品,都急於出手,反正你不賣有人賣,你不做有人做。

家居行業現在就在經歷這個階段。這個階段一定有很大傳統工廠要倒閉,很多粗放式的生產方式都被淘汰。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大家的消費水平也在升級。也就是說傳統方式生產的產品,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要求。

以前人們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的找到產品,買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而如今產品已經足夠豐富、足夠多,而且都在打折促銷。人們的需求升級成瞭如何找到“好產品”,或者說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產品,這就是眼下的狀態。

所以,那些能給大家帶來“價值”的產品,仍然是短缺的。這就需要我們需要給產品增值,具體表現在兩個方向:

第一:縱深化。將產品的某種功能做到極致,越來越聚焦、越來越專注,就服務特定人羣,引領行業的不斷細分。

第二:定製化。給消費者量體裁衣,走個性化生產路線,今後的產品不再是一整齊劃一的一刀切模式,這也是工業4.0時代的生產特徵。

以上兩個方向會導致市場的分化,所謂市場分化就是說:市場“大一統”的時代正在結束。今後的產品很難再有統一的標準,這一羣消費者喜歡的“產品”跟另一羣消費者喜歡的“產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徵。

大家彼此之間將完全搞不懂對方在搞什麼,當然了我們也不需要懂。你只要生活在屬於你的世界裏就可以了。而由於商業的細分,商家同質化競爭和價格戰的情況將越來越少了,都屬於“悶聲發大財”型的。這個階段的成年人都不玩價格戰了。

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商業重心已經轉移到消費者這一端,“第三方市場”主導的市場正在變成“買方市場”。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圈自己的消費者,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需求,一切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

以前是先做產品,再去找消費者;現在以及今後是先找消費者,再去定做產品,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邏輯!

我們終於發現:商業的核心最終從做“產品”切換成了聚“羣衆”。而按照“誰主導市場,誰就在分錢”的定律,此時消費者將大大受益,並且有權分得產品利潤的一杯羹!進而言之,誰擁有聚合消費者的能力,誰就掌控了未來商業。

所以,還有下一個消費新時代!

信用市場,號召力決定市場方向

馬雲曾說:“如果說中國還有什麼紅利沒有被髮掘的話,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開發財富。”的確,中國未來還有一波最大的紅利:社會信用關係的重建。爲什麼這樣說呢?

之前,第三方平臺的特點是“強信息、弱關係”。比如淘寶、大衆點評,都是在強調商品信息的正確性、公開性,但是平臺上的消費者之間的聯動比較小,由於消費者過於分散,只能任由平臺發號施令。哪個商品做活動了、哪個商品能上首頁、哪個商品必須得下線,都是第三方平臺說的算。

但是社交媒體已經讓大家進入“弱信息,強關係”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IP、一個獨立的經濟體,而且彼此聯動性很強。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大的來自於“分享”,而不是“告知”。

正如上面所言,既然商業核心機理從“物以類聚”過度到了“人以羣分”。那麼今後消費者也必將從分散走向聯盟。作爲一個消費者,今天你不主動把別人團結過來,明天別人也會把你團結過去。請記住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爲誰主導了消費者,誰就主導了市場,誰就能來分錢。

看看現在的淘寶吧,排名靠前的店鋪機會都被“網紅”把持了,再看看現在的大V、女主播、自媒體、各種小衆品牌的崛起等等,都是這種特徵的直接反映。

什麼纔是團結別人的最好工具?當然是:信用和影響力。

一方面如今信用市場正在建立,另一方面大家彼此之間失去了信任。我們都把大量精力成本放在瞭如何互動提防上了。但是信用市場必將一步步建立。今後的市場一定是“信用市場”!

未來最好的營銷是內容,最好的內容是產品,最好的產品則是信用。

對於未來每個人來說,信用會變的格外重要。同時,“鏈接力”將成爲未來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未來我們經營的不再是產品,而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符號,產品只是一種副產品。

有人會說,拼多多算哪一階段的產物呢?其實拼多多具備了這一階段的特徵,因爲它的驅動力是低價+團購,它具備了社交的屬性,但它卻並不是這一階段的代表,因爲它的產品不具備品牌化/定製化/品質化的特徵,拼多多隻是特定經濟環境下的產物,它並不代表未來。

未來的大趨勢是什麼呢?

不要低價競爭 未來的趨勢是這樣

我們現在面對的一切經濟問題,都可以用一種手段來解決,那就是:個體化。順應個體化這個大浪潮,中國未來將有海量的中小品牌崛起,這纔是未來商業的大勢所趨。

在過去,10個億的市場規模是由50個客戶構成的,三年以後,10個億規模市場將是由2千個客戶構成的。社會已經在越來越細分,點對點的銜接越來越細緻,比如現在越來越火的家居軟裝設計工作室,這是海量小衆品牌崛起的基礎。

未來這些中小品牌將非常專注聚焦於某一品類,具備垂直打通、縱向整合的能力。比如從原料來源、設計開發、到生產營銷,再到客服、後期維護。而且他們的背後可能不是一家工廠,可能是有一個工廠羣,但是能隨時被他們整合。

其次,這些小衆品牌將非常善於對人的聚合,他們用內容和用戶建立起強關聯。當然,他們懂得如何更好運用羣衆的力量,每一句話都蘊含了發動羣衆的藝術。

當衆多品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平臺就可以發揮更宏觀的作用了,平臺卻可以通過數據統計把同類的需求放到一起來,進行協同生產,比如原材料採集/下單時間等等,這些看似碎片化的生產環節,又可以具有強大的“計劃性”了。

而且平臺還有一個核心的任務:給平臺上的各個環節的企業進行授信,降低大家不必要的磨合損耗的成本。平臺還可以根據零售數據做精準匹配,促成“消費端”的向“生產端”滲透,幫助“生產端”做各種計劃準備。這就是使“零售”和“生產”之間的協同效率增加,這解決的是無效產能、使庫存最優化。

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計劃經濟”。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賺錢的方法有很多種,價格戰是最低級別的那一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