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在这一年,乾隆为雍正服丧期满,恢复办理军机处建置,将鄂尔泰和张廷玉任命为军机大臣。鄂尔泰享受到的关照与张廷玉相比不相上下,他不仅是大学士,还是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是乾隆面前的双料红人。

雍正爷这辈子最喜欢用的是七品芝麻官之类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背景,也没有任何势力,用起来放心啊,在雍正坐稳了的时期,手下名臣比较多,除了亲弟弟老十三胤祥,还有四大得力助手,张廷玉,田文镜,鄂尔泰,李卫。除了张廷玉的家世背景不容小觑以外,其他三个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雍正喜欢往死里用他们,正好符合胤禛的脾性,要么痛恨闲置不用,要么往死里用,这四个人,除了张廷玉一直在他身边,其他三个人,都天涯一方,坐镇一方,成了诸侯,生杀大权都交给他们,大刀阔斧的改革,办事。

除了李卫出道的时候,年龄正好风华正茂,鄂尔泰和田文镜已经是年过半百的糟老头子,鄂尔泰还算好一点,才不到五十,田文镜就惨了,被雍正爷重用的时候已经60多了。

四十二岁的鄂尔泰作了一首感叹仕途不顺的诗:“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又在《咏怀》诗里写到:“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彼时他担任内务府员外郎,由于长期得不到提升使他颇为灰心,对自己的以后光景不抱有盼望。鄂尔泰自没想到,当雍正即位后,他的仕途在弯道之中快速晋升,一时之间前途柳暗花明,最终成了雍正一朝最受宠信的满族大臣。

从二十一岁进入到内务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才勉强做到员外郎。除此并无任何职务调整。

鄂尔泰肯定心里万千草拟吗奔腾而过,康熙这个老麻子,活的这么长,还不赶紧走人啊,他在位都61年了,还没玩够啊,这样下去的话,说不定自己挂在康麻子前面,这一生的仕途算是交代完了,更可恨的是康麻子还注意到张廷玉,以后混起来容易一点,但从来没听说过鄂尔泰这个人,以后可怎么办啊?

还好胤禛还是阿哥的时候,二人已经有过一个插曲。胤禛后期就开始心痒痒了, 本来他所有的政敌比如胤禩,胤礽,这些强劲的阿哥们都纷纷落马了,胤禛蠢蠢欲动,就开始伸出手来要鄂尔泰为他办事,没想到,鄂尔泰以“皇子应珍惜时光读书养德,不可交结外臣”的理由给顶了回去。当真以为鄂尔泰这么讲原则?算了吧,鄂尔泰早知道胤禛冷面四的大名,如果就这么低头哈腰的答应了胤禛,给他办事的话,胤禛反而会瞧不起他呢,还不如硬顶过去,一鄂尔泰对胤禛是否将来能上位没有十足十的把握,二是让冷面四王爷对他的印象加深,就算将来站错了队,不是胤禛继位,而是别的阿哥继位,也不会找鄂尔泰秋后算账的。这鄂尔泰算盘太精了,猜忌如雍正爷,都不由得感叹道,此人原则性强啊!继位后特意召见他说:“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其守法甚坚,今命汝为大臣,必不受他人之请托。”

在用鄂尔泰之前,雍正已经废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他真心不希望鄂尔泰和这两人有什么瓜葛,明着暗着开始疯狂调查,还不错,鄂尔泰是比较干净的,不存在任何朋党行为,决定对他实施快速重用。他的的政治仕途由此开始得到跳级提拔,先是外放江苏布政使,主管水利。三年升任广西巡抚,但雍正仍然认为大材小用了。在上任途中,雍正命令调整为云南巡抚管理云贵总督事,兼任兵部尚书。雍正六年,由于工作出色,雍正让鄂尔泰兼管广西,封为云贵广西总督。四年后,雍正将他调回北京,担任保和殿大学士,居首辅地位,并封一封伯。鄂尔泰成了雍正朝提拔最快,最受崇信的大臣,并被雍正钦点死后配享太庙。

雍正是喜欢写大白话的人,在奏折上是写作狂,天天写,骂的人的非常多,有上万人不止吧,但夸的人不多,而且疯狂夸的人,好像寥寥无几,鄂尔泰是其中之一,雍正对各省各级官员谕旨中要他们向鄂尔泰学习的批示不下二百余条,这比例太高了吧,几乎是每年要夸鄂尔泰一两次,其眷宠地位,为历代罕见。

如在给贵州巡抚石礼哈的批示中说:“鄂尔泰当代人物也,汝宜以为仪型而效法之。”给云南永北副将的谕旨时说:“鄂尔泰实系超群封疆大臣,孰不愿天下皆用如此人,岂易得也与!”诸如其他的如“鄂尔泰乃满汉内外大臣中第一人也。”的赞美则处处可见,号召全省督抚和各级官员向他学习的批示屡见不鲜。

田文镜和李卫也有被夸,但李卫田文镜是汉人,只有鄂尔泰才是满人,自己家人,连张廷玉被夸的频率也不高。

与田文镜、李卫相比,不仅在学识、修养上,更多的是鄂尔泰能够帮助雍正统揽全局,设计政治改革,其高度应为是雍正新政改革设计者和推行者。雍正有时看了鄂尔泰对时政方针的建议时,激动地说:“览此奏而不嘉奖赏悦者,除非不是皇帝!”鄂尔泰能够提出当时针对性的切实政治改革,源自其长期坚持学习的结果。众所周知,满族人大部分都善于打仗,然而很多满族大员们像鄂尔泰这样博学多才的却非常少见。许多满洲高官,甚至大字不识。

正因为有学识才有了能力,让鄂尔泰在满族大臣中显得尤为耀眼。在得到重用后,他先后平定苗乱,推行“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国家政策影响深远。

此外鄂尔泰在江南一带兴修水利,注重民生建设,在民间口碑极好。在雍正三年,鄂尔泰担任布政使期间,将自己的公使银一万六千余两分发苏松常三府,买粮三万三千四百万石,用于赈灾准备。在鄂尔泰调走后,江苏巡抚将这事上奏给雍正,雍正非常感动命令给鄂尔泰加二级。

鄂尔泰在对新任巡抚的谈话时说:“皇上用人无甚神奇,只是一个至诚。”雍正得知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朕实含泪观之,卿实可为朕之知己。”雍正在体贴鄂尔泰上更多表现出了一种细节和温暖,有时他惦记鄂尔泰熬夜:“凡夜晚办事,最是伤人,务教他(鄂尔泰)善体朕谕,以仰副垂注至意。”鄂尔泰得了一点小病,雍正却小题大做,找人给他推算命理,得到的结果是大寿,他才说:“朕之心病已痊愈矣”。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因为鄂尔泰远在云南,雍正特意将亲自尝过的食物寄往云南说:“这样就如同君臣对席了”。我去,多么炽热的君臣感情啊!

雍正驾崩后,鄂尔泰虽然还是地位崇高,但是在更加伪善的弘历面前,他开始力不从心的走上了下坡快车道。

弘历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他从小被皇祖康熙相中,当他父亲还在为皇位担忧的时候,他已经跟在康熙身边接受接班人培训了。弘历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盛世帝国。他为这个帝国改了年号,为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与其他皇帝相比,乾隆手里握着一手好牌,不但国家正处于上升期,他还从父亲雍正那儿遗传了好用的脑瓜,从母亲钮祜禄氏遗传了强健体魄和长寿基因。这不仅帮他带领清朝攀上了史书上记载的那个“康乾盛世”的顶峰,也让他在错综复杂的官僚体系中纵横捭阖,如鱼得水。

根据统计,乾隆年间,全国大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面对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还是有办法把每一个臣子都牢牢捏在手里。

和不苟言笑的工作狂父亲比起来,初登皇位的乾隆真是太良善了,他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脸上常带着笑。

一开始,乾隆并不急着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而是非常尊敬雍正留给他的老臣。对他来说,这些臣子经过父亲的调教,执行力强,又老实听话,用起来相当顺手。遇到问题,乾隆总是向他们请教,言必称“先生”“爱卿”,绝不直呼其名。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都是帮助他荣登帝位、稳定朝野的老臣。

雍正皇帝驾崩那天,张廷玉第一个赶到,指挥宫人找到密诏副本,当场宣读。在场的还有鄂尔泰,他因“深夜无马,骑煤驴而奔,拥今上登极”。

登基第一天,乾隆就下令,让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辅政。乾隆还将鄂、张二人封为伯爵。这此之前,这种超出品级的高含金量爵位只赏给有军功的大将。也在这一年,乾隆为雍正服丧期满,恢复办理军机处建置,将鄂尔泰和张廷玉任命为军机大臣。

鄂尔泰享受到的关照与张廷玉相比不相上下,他不仅是大学士,还是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是乾隆面前的双料红人。

乾隆不仅对雍正朝的老臣以礼相待,甚至还对贪官污吏都多有包容。

如果就此认为乾隆是一个凡事宽以待人的烂好人,就想错了。从他一开始优渥老臣之初,也在提防老臣的权力,从后来鄂尔泰的结局来看,颇有点“先捧后杀”之意。

鄂张的朋党问题,渐渐摆上了乾隆的议事日程,他要找机会敲打敲打这两位老臣了。正好,性情素来傲慢的鄂尔泰先撞到了枪口上。

为了博乾隆之弟弘昼的欢心,鄂尔泰主张把雍正当亲王时住的王府赐给弘昼。这不但违背了雍正想将王府改为庙宇的遗愿,还插手了皇帝家务事。乾隆驳回他的建议,把王府改造成了后来的“雍和宫”。

偏巧这时,鄂尔泰的儿子鄂容安和门生仲永檀密谋对付张廷玉,事情败露,惹怒乾隆。尽管他顾及鄂尔泰颜面,从宽发落了鄂党,但也给了鄂尔泰一张“黄牌警告”:如果再犯,绝不宽恕。

经过几次折腾,鄂尔泰威风不再。1744年,他卧病在床,并于第二年春天病逝。乾隆还是亲自登门祭奠,并准其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陪在先皇左右。不过,1755年,这份殊荣又被乾隆收回。鄂尔泰的门生胡中藻因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把“浊”字放在“清”字前,落入文字狱,殃及鄂尔泰。在他去世近10年后,鄂尔泰被迁出贤良祠。

张廷玉比鄂尔泰活得久,日子也并不好过。他赶上了皇帝性情大变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历史学界通常认为,这一年是乾隆统治由宽入严的分水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