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到上海,程学启没有任何水土不服,打太平军实在是得心应手,终于让上海人见识淮军威风。但程学启觉得李鸿章好像比曾国荃更没前途,觉得发展空间更小,心里不痛快,这时候他身边的狗头军师孙云锦又蹦出来了,孙云锦告诉他,一个归降过来的人,是无法真正被湘军认可的,不如投安徽同乡李鸿章。

都说李鸿章这个人啊,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总是不老实,喜欢说话不算话,出尔反尔,其实是有一半冤枉李鸿章了,李鸿章杀降是不假,其实干的不是很多,也没啥悔意,因为叛将嘛,没有上帝视角来看,都是不可信任的定时炸弹,放在身边还不如及时处置,对于统领一方的李鸿章来说,清除隐患比爱惜名声重要得多。

要说人狠,那时候的人,谁不狠啊,曾剃头,曾国荃,李鸿章,个个都狠到家了,但是他们最多是在幕后发号施令,很少亲自上战场收割人头,但他们的手下也心黑手狠,杀人不眨眼的那种,最出名的就是李鸿章麾下的程学启了。

程学启出身不干净,不是正经八百的科举出身,是东打一枪西打一炮就走的货色,他眼里只有杀伐和金银财宝,荣华富贵,忠诚度不高,有奶便是娘的家伙,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满脸横肉,目露凶光,虎背狼腰的抠脚大汉,那就错了,自古以来,最凶神恶煞的,并不是浑身充斥屠夫味道的人,而是看起来文弱的书生,这些人的外表温文尔雅却又歹毒至极。程学启这个名字,但凡知道的人都会将他和几个名词连接在一起:叛将、悍将、苏州杀降、第二个张国梁。但他的相貌,却出乎意料,算是一个其貌不扬,瘦弱不堪的一介书生,感觉好文静的那种,身材矮小,说话细声细语,看上去,什么剽悍戾气重的气质完全沾不上边嘛!

但是悍匪这个词不会刻在脑门上到处给人家看,说吾是悍匪,程学启天生的嗜血基因,在他未发迹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咸丰三年,太平军打到皖地,为了自保,25岁的程学启在家乡入了营。桐城乡下这样年龄的男子,早已娶妻生子,靠手艺或种庄稼养活家室。程学启是个另类,从小不爱读书,成年后不会种地,最喜好跟人家大谈兵事,任气使侠。这些无助生计的爱好,让他一直还是个单身汉,没钱的家伙哪家的姑娘愿意跟他啊?

没钱就没饭吃,没办法,只好去当兵,不要和程学启谈什么建功立业,封官进爵,只要混饱肚子是目前头等大事,首先先入民营,就是说白了自己家乡组建的杂牌军,不归朝廷管,但这种乡间的自保之营实在不堪重击,业余的怎么玩的过专业的,西门被太平军攻破,程学启成了俘虏。俘虏摇身变为太平军,是顺理成章的事,到哪里都是当兵吃粮。

平时学的兵法打仗要领终于派上用场了,在太平军中,算是专业人士,换来的结果是战功累累,晋至弼天豫,他得到自行回乡里招兵买马的权力,募集了500人的一个营。太平军高级将领叶芸来要借重当地人的势力,程学启能征善战又人地两熟,正是人选。叶芸来以其为皖人,人地相宜,对他甚为倚重,还将自己的妻妹嫁给了程学启。

程学启离开了养母,跟着太平军,浩浩荡荡地到安庆去。在安庆城,程学启结识了许多同好,同馆中就有后来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投太平军,光桐城一地从军者就有五千来人,程学启胆大能战,迅速脱颖而出。

太平军在南下的过程中,收编了不少程学启这样的士兵,他们并非认同天国理想而加入的信徒。对他们来说,当兵能吃粮,跟谁征战都一样。如果程学启老老实实呆在太平军的话,他日被封王,和李秀成陈玉成他们平起平坐,那是迟早的事情。可惜世事多变,程学启本人又不是死心塌地的跟着太平军干到底。

咸丰十年曾国藩、曾国荃率湘军水陆围攻安庆。

面对的人,就是厮杀熟惯的程学启,不光是进攻厉害,防守也很厉害。

湘军在安庆北门外的屡次强攻都失败了,程学启的坚守使安庆城固若金汤。

但是曾氏的狗头军师多啊,湘军幕僚孙云锦向曾氏献计,程学启很孝敬他的养母,不如用计把程惟栋母子拘入湘军大营,再恐吓程母,如果学启不降,当诛尔亲子。

程母还不如徐庶的老母亲,面对曹操的恐吓,她毅然自尽,让徐庶进了曹营此生不献一计,而程家的老太婆呢?却惊骇失色,她扮成一个要饭的老妇,混入程学启的阵营,哭诉湘军之计划。程学启感养母恩重,加之他自己明白安庆虽未被攻下,但局势濒危,为个人前途计,他开始考虑如何不露声色地降清。

程学启显然是经过再三考虑了,他决定与湘军接触,定下约期里应外合归投清廷。这时的程学启不得不顾虑自己妻子和儿子尚在安庆城中,早知道把他们接过来多好啊。但程学启的老上司,也是第一个贵人叶芸来听到了风声,对程学启有疑心了,但姓叶的心狠手辣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管程学启的老婆是否自己的妻妹,也不管程学启立下多么大的战功,4月8日晚招程学启进城,程学启不得不提前行动,夜奔到曾营。

换了东家,发现曾氏没劲,尤其是曾国荃,处处找茬,不信任,那当初叫老子过来干嘛?程学启心里特别愤懑,但他还想回去?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自己在安庆城中的妻儿老小,都被叶芸来杀的干干净净,姓程的和姓叶的不共戴天。没办法,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不管曾国荃多么苛刻,卖力干就是。曾国荃派他带兵千人抵挡太平军,而提供的米粮以日为计。程学启知道自己无法取信于清军,于是逢战请先,他杀太平军比清军杀太平军还要凶猛。可是,一到夜半时分,他就痛苦得几欲自杀。几个月后,换来了曾国荃的信任,但并未取信于湘军。胡林翼、曾国藩都写信给曾国荃要他提防程学启有变。只有当初设计策反他降清的孙云锦以全家性命保他没有反心。

因为在安庆守过,对地理环境非常熟稔的程学启,再一次回到曾经坚守的地方,打破它却是水到渠成的事,程学启立下的首功,是献出攻安庆北门之计,并于咸丰十一年,在地雷阵掩护下率兵攻入北门。叶芸来部一万六千多人战死,叶芸来本人坚持巷战到底,死于战场。湘军终于完胜于安庆。

第一次给湘军效力,程学启立了功、报了仇、取信于曾氏兄弟,这时距他做清狗已有半年时间。曾氏兄弟保奏其为从三品游击之职,赐戴花翎。

在此后几场战役中,程学启又攻城略地,战功卓著,很快就擢升为正三品参将。但是程学启总觉得跟着曾氏兄弟混,实在太憋屈,很难有上升的空间,太平军是不能再回去了,只能在这里找一个新的贵人。

他的下一个机遇就在这年冬天很快地来到。

曾国藩本想让曾国荃组建新的军队,但曾国荃一心想的是建立不世之首功,他志在夺天京。

曾国藩没办法,只好叫李鸿章去组建新的军队,李鸿章非常乐意,就出台了新的淮军,很快的就收编了安徽民练四个营。为了强壮淮军,曾国藩调拨湘军十个营给李鸿章,以安徽人为主的程学启开字营的两个营就在其中。

程学启并不想转到淮军,从当时的军情来看,转入淮军将随李鸿章陷入上海死地。

但程学启觉得李鸿章好像比曾国荃更没前途,觉得发展空间更小,心里不痛快,这时候他身边的狗头军师孙云锦又蹦出来了,孙云锦告诉他,一个归降过来的人,是无法真正被湘军认可的,不如投安徽同乡李鸿章。同乡帮同乡,好办事儿。

来到上海,程学启没有任何水土不服,打太平军实在是得心应手,终于让上海人见识淮军威风。

程学启就在与老东家的作战中,走向他人生的高峰。

程学启入淮军后,身份的又一次大变,令时人惊恐。

这是他入淮军两年后的一天,由一位叛降者变为杀降者。其杀降胆量与决心之大,令李鸿章骇然。

程学启第一次杀降是在同治二年,一个午宴上杀了八员降将。

1863年底程学启的苏州杀降,已到了太平天国的终了阶段。这一时期,大大小小的归降事件在发生,降将开价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同治二年十月二十一日,经历了半年对于双方来说都十分艰难的攻守之后,十月二十一日夜,李秀成失望地走出胥门作别姑苏城他劝说谭绍光弃城撤退的计划未能奏效。

就在李秀城离开苏州城的前后,纳王郜永宽等人也知大势已去,早已暗渡陈仓通过早先投清的原太平军将领、淮军水师副将郑国魁与清军通款输诚。郜永宽与程学启、郑国魁、英国人戈登(常胜军统领)秘密约见于苏州城外阳澄湖上,达成杀掉谭绍光、献出苏州城的交易。这次交易相谈甚欢,郜永宽还跟洋人搭上了姻亲,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常胜军军医马格里。

郜永宽提出的条件是:李鸿章、程学启必须在其降后满足三件事:“留半城屯其余众”“编定廿营照给饷”和“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双方提出的条件,在商议中各有讨价还价,原来程学启的条件是要郜永宽献李秀成首级,但郜等人感李秀成恩深,实在下不了手,就变成了献谭绍光的首级。考虑到城里城外人数相差太大,城外淮军一万三千多人确实不敌城中的四万太平军,自己又实在无法满足八人的要求,程学启在谈判中已决定了“杀降负盟”。

程学启骗过戈登,请他居间作保,自己折箭起誓不杀降将诸人。李鸿章对于郜永宽等人要价太高还在犹豫,要饷、要地盘的条件已经不低,还要求“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而眼下湘淮军的将帅还有很多只是“记名”,连程学启都是记了多年的名,才补一实缺。郜永宽他们要那么多指明任职的实缺,岂是李鸿章能落实的?然而他既没有更好的攻城方案,又没有能力兑现八员降将的条件。也只能由着程学启继续表演下去。

就在李秀成离开的第三天,二十四日,郜永宽等人刺杀了坚决不投降的守城主将谭绍光。谭绍光死后,追随他的亲信有千人被诛。是晚,郜永宽大开城门献谭绍光首级并率兵卒三万余人降清。

十月二十六日(12月5日)中午,八员降将郜永宽、伍贵文、汪安均、周文佳、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到淮军营中见李鸿章。李鸿章开宴前先命左右捧出顶戴、官服,客气地恭送至八个人的面前。喝到微醺,李鸿章借故出帐,突然帐外一声炮响,程学启率精兵百余人涌出,瞬间将八名降将杀死。

程学启杀降后,提着八人首级入城,称“八人反侧,已伏诛矣!”并下令杀了几百名八将的余党。其余数万降兵就遣散了去。一场对苏州城民众的洗劫就此开始。

在所有的降将中,程学启无疑是最为风光的。苏州一役得胜,他被授一品封典骑尉世职,赏穿黄马褂。但仅仅20天后,在攻打嘉兴时,程学启被洋枪击中头部,不治身亡。这一天是同治三年三月十三日(1864年4月18日),3年零10天以前的这一天,他投奔清廷;这一天,离洪秀全之死也只有43天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