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手下混的军师角色,都不是一般人,最次的放在吴与蜀的话,还是算是中上游的人才,曹操是什么人,是一个比较娘炮的小个子,聪明又放荡不羁的人最合曹操的胃口,比如郭嘉,但大多数定计策的还是要其貌不扬非常稳重的人来搞,荀家叔侄还有毒士贾诩都是曹操必不可少的智囊,荀彧实在是太美了,三国第一颜值就是荀彧了,长得如同美白妇人般,高大英俊,但是他始终不是很容忍曹操有异心,希望曹操老老实实做个汉臣,所以说话的时候还是没注意大小分寸,贾诩呢,在投奔曹操之前,诡计百出,以天下百姓为垫脚石,出的主意阴损至极,只为一两人服务,枉顾天下苍生,投奔曹操之后,早已摸透曹操性格,除了在军事上给出有用的建议以外,其他的闭口不谈,安然善终。

比如郭嘉程昱之流,郭嘉就是很会煽动曹操的心,但实质性的建议从来木有,程昱更像武将,偶尔出谋划策,但更多喜爱在刀口上舔血。看上去好像曹操麾下谋士人才济济,实则真正有用的就是三个,荀彧荀攸贾诩。

荀攸,生于157年,卒于214年。他是荀彧的侄子,却比荀彧大6岁。从小到大,跟着小叔叔混,荀攸心里没啥障碍,毕竟荀彧是颍川荀氏最为璀璨的一个,一举一动,牵动人心,年纪轻轻就抓到了潜力股,曹操,那时候曹操混的一塌糊涂,被袁绍压的死死的,稍有不慎,就成冢中枯骨了,那时候跟着曹操的人哪有现在开了上帝视角,可以预见未来?更说明了荀彧的牛叉,就是因为小叔叔的提携,其貌不扬,看起来蠢牛木马的荀攸就自然而然的混进去了,当上了曹氏集团的高层。

来的时候比较巧,正好是曹操四处征战的时期,每天天的都要打仗,败了要逃命,还要继续打,荀攸这样的,完全可以大展拳脚,荀彧智谋不低,但他全部心力放在后勤上,那么真正为曹操出谋划策的只有荀攸了,也不能排除荀攸和荀彧都私下商量过,两个人共同出点子,取长补短,最后总结下来,由荀攸去上报曹操。

活捉吕布,官渡之战中白马胜利,彻底平定河北,荀攸都是主功。

荀攸的功劳大,但嘴巴特别严,做人低调。

低调到什么程度呢?

曹操评论说,荀攸低调得像个傻子。

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看上去就是外表畏畏缩缩,闷屁不敢放一个,说话不利索的傻瓜啊,但肚子里都是锦绣啊!

荀攸呢,虽然看上去老实巴交,但做事一向是狠辣决绝,看准了一个目标,不达到不罢休。董卓专政的时候,动辄杀人,一言不合,在朝堂上挥刀劈人那是常见的事情,如果在董卓眼皮下偷偷造反的话,稍有不慎,就容易出事,荀攸当时做事也不是很谨慎,一不小心就赔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与议郎郑泰、何颙等人商量刺杀董卓。事情没执行,就被发觉。何颙、荀攸入狱,何颙忧惧自杀,在暗无天日的大牢里面,荀攸忍受严刑拷打以外,他在里面想了很多,才发现真理就是少说多做,最好光做不说,把嘴巴紧紧闭上,才能自保,眼看荀攸就要完蛋了,极有可能就这么昙花一现了,他运气好,在该吃吃,该喝喝,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荀攸得以免罪。

荀攸胆大,在官渡之战中,连续起了三次大作用。

一,在白马胜利之后,曹操和荀攸领600骑兵,遭遇袁绍5000多追兵。别人都是怕,只有荀攸和曹操认为正是歼敌好时机,故意放弃辎重,引诱敌军争抢,然后突然发起攻击,斩颜良,大破袁军。

二,许攸投奔曹操时,献计偷袭乌巢。大家都怀疑,因为许攸这哥们不怎么靠谱,刚来曹营都比比划划,这条计是不是坑,不好说。

只有荀攸和贾诩劝曹操,偷袭乌巢这计可以,得干。

三,乌巢偷袭得手,张郃和高览在曹营阵前投降,曹操还没回来,大营里只有荀攸和曹洪留守,曹洪不敢接受张郃和高览的投降。

荀攸说:“张郃的计谋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曹洪这才接受了张郃等的投降。

如果张郃和高览的投降不被接受,袁军就不会崩溃。

相持下去,曹操和袁绍之间,结果还未可知。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曹操起家于中原地区,中原虽是我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但也是四面受敌之地,曹操的周围有吕布、刘备、张绣、刘表、孙策、袁绍、袁术等多个诸侯,这些诸侯的实力不比曹操差,甚至还要强于曹操,曹操既要避免被围歼,还要往大了发展,那么什么时候该打谁不该打谁,就上升为一种学问。

曹操非常幸运,除了有荀彧、郭嘉等人为他分析敌我形势,还有荀攸在这方面做出了与之同样的贡献,最终扫除了各种后顾之忧,使得曹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官渡之战。

曹操在白马坡有一个漂亮的袭击战,纵使文丑不是关羽所杀,但关羽能够冲阵斩杀号称“勇冠三军”的颜良,也是非常厉害了,然而关羽能有这样的机会,成就武圣的盛名,还是靠荀攸把他一手捧起来的。

官渡之战,曹操本欲先下手占据黎阳等有利地形,但是敌我实力相差太大,曹操和袁绍初一交手,曹操军便溃败而走。

袁绍军攻下黎阳后,进而攻下白马津,并由此渡过黄河进攻东郡太守刘延,延津则因为有于禁的坚守而使得曹操免于全线溃败。荀攸便以此设计,假装由延津进兵进攻袁绍军后方,别遣由张辽、关羽率领的轻骑袭击白马坡的颜良,一招声东击西,令颜良死于关羽之手。

杀掉颜良之后,曹操放弃白马、延津全线撤退,袁绍又派遣文丑率领骑兵前来追击。因为敌强我弱,众将都建议曹操退守营垒,荀攸则建议曹操,就将所押运的辎重丢在路上作为诱饵,趁袁绍军争抢战利品的时候,发动袭击,又让敌将文丑命陨当场!

颜良、文丑都是当时袁绍麾下赫赫有名的大将,结果都死于荀攸的算计之下。明明袁绍的实力要比曹操强很多,但荀攸就是能凭借自己出色的计策让袁绍损兵折将。

曹操虽然在赤壁之败后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提出“十胜十败”后,并没有在这场事关曹操生死存亡的大战里,为曹操献上一个可行策略。而荀攸前前后后为曹操克敌制胜出了不少奇谋,所以曹操上表汉献帝赞赏荀攸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可惜的是,荀攸所著作的“十二奇策”未能流传下来,非常遗憾。有可能荀攸这些计策有几条是非常龌龊的,不好意思流传下来吧,要么是荀攸根本不想让他人摘取他的智慧结晶,宁可随他埋入黄土之下,也不肯分享出来。

荀攸奇策百出,为人却非常的低调,低调到他所献给曹操的奇策,从来不在别人面前炫耀。想必这也是荀攸的“十二奇策”没能保留下来的主要原因。按《魏书》:“(荀)攸姑子辛韬曾问攸说太祖取冀州时事。攸曰:‘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复问军国事也。”

“姑子”是妻子母亲的孩子,即小舅子,“佐治”是辛毗的字。荀攸的小舅子辛韬前来问荀攸,是如何帮助曹操平定河北的,荀攸则告诉辛韬说:辛毗作为袁谭的使者来向主公曹操请降,然后曹操率领大军就去将其平定,这当中的奥秘我怎么会知道!。

给曹操出了那么多克敌制胜的奇策,曹操又在汉献帝面前公开夸赞,就算是比较谦虚的人,也会说个什么,哪里哪里,领导更牛之类的话,而荀攸却表示这事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种装傻行为用我们现在经常引用李白的那句话说就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荀攸不愿意说,别人也就没再问,这让荀攸充满了神秘感,但荀攸也因此缺少话题而少了点热度,所以说起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贾诩等人,要比荀攸出名的多。

对于荀攸低调的作风,曹操也深为佩服,于是说他“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颜子即颜回,是孔子的弟子;甯武即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他俩都是极为有才却又非常谦虚(装傻)的名人。

有意思的是,孔老夫子曾经评宁武子说:“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展现出来;但是如果国家政治昏暗,宁武子就会开始装疯卖傻。

曹操表示荀攸的奇策还有郭嘉、贾诩等人能与之比肩,但荀攸装傻的本事,却是连颜回、宁武子都比不上。

那么用宁武子来类比荀攸爱装傻的行事风格,是因为曹操看出来,荀攸在心里认为,曹操作为主公所统治的国家是属于“邦无道”的吗?不是的。

荀攸装傻是对别人装傻,但私下里对曹操还是倾力辅佐的。也就是说,荀攸对国家的领导人曹操,毫不吝惜的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给其他无心于江山社稷的人,那对于国家来讲,其实没有丝毫意义。

越是乱世,就越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匡扶社稷,而颜回、宁武子明明能力极强,却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选择了隐退。所以,同样是“大智若愚”,曹操认为荀攸的境界,远远超过了颜回、宁武子二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