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始皇帝相貌的记载,首见于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写,来自战国军事家尉缭的私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郑国渠,即使有了这几十年此消彼长,秦国灭楚的时候尚且需要带走几乎国内的全部军队,你还认为秦国的国力是碾压东方六国之和吗。

关于始皇帝相貌的记载,首见于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写,来自战国军事家尉缭的私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蜂准”,“蜂,一作隆。 蜂,虿也。高鼻也。” 可见古人认为蜂准即“高高的鼻子”。

“长目”,无论怎么解释也就是狭长的眼睛了。

“挚鸟膺”,挚鸟是一种凶猛的鸟,如鹰、 雕等。形容一种如雪山上的兀鹰般的鹰视虎步,纠纠不群,气度悍勇无双。

“豺声”,声音威严洪亮。

史学界大部分专家也认为,秦始皇是一个英武潇洒、相貌堂堂的人。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推断,“他并不是后世所想象的生长着一副严肃的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亲的遗传,他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始皇帝的生母是赵姬,这个人呢,出身虽素有争议,但不论是身为富家女还是善舞者,有一点还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她是一个姿容殊丽的美人,而男孩的相貌通常随娘。关于父亲的问题。故而,即便相隔两千余年,拨开笼罩于始皇身世之上的迷雾其实也不困难——始皇帝的生父,毫无疑问是秦庄襄王赢异人(子楚)。

秦庄襄王嬴异人,为安国君与夏姬所生。早年间因为母亲不甚得宠,自己在父亲二十多个儿子之中又排行居中,不受父亲重视和宠爱,故而派往赵国,做为质子。

就是这样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点儿背倒霉孩子,在赵国遇上了一生之中的两个贵人——其一便是大商人吕不韦,吕不韦其人,是个颇有政治远见的前景投资者,接触中感到异人虽处身落魄之中,仪表气度,待人谈吐却皆是不凡,是一支隐露锋芒的潜力股——便为异人倾尽家财,东奔西走。终于让异人得以拜会了一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安国君宠妃,华阳夫人。

异人就这样凭借着华阳夫人与吕不韦的支持坐上了王位,而当时落魄的异人仅凭一面之缘便让当时眼界颇高的华阳夫人「悦其状、高其知」,从而认为义子,又得吕不韦倾囊相投,便足可见其仪表谈吐定是极有魅力的。

说完了父母的长相,再说说始皇帝的气度如何吧。便取两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一下吧。

荆轲刺秦。不过这里我们要提到的不是荆轲,而是荆轲的助手,燕国官三代秦舞阳。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由此不难看出,秦舞阳也算得上是个勇士,虽也不是真正的武勇,但毕竟也是年纪轻轻,也算得上颇为不错了。后来荆轲携其入咸阳宫,面见秦王嬴政:「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由此可见,昔年十二当街杀人,另观者不敢忤视的秦舞阳,见到嬴政亦吓得抖若筛糠,足见其气场威仪。 然而除却气场威仪,他的度量更是堪称广博;毕竟气与度。合二为一,才可称之为“气度不凡”。下面要说的事件,便可见其“度”:

公元前237年,时年二十七岁的秦王嬴政野心勃勃想要一统六国之时,出了一件事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称为“间谍门”。

这件事情的主角是位韩国人,名曰郑国,在列国间也算颇有名气,是一名水工。却是由韩王暗中派来秦国——原来,见秦国日渐强盛锋芒尽显,日渐孱弱的近邻韩国深恐被强秦吞并,便采取了“疲秦”战略,以闻名列国的水工郑国入秦鼓吹兴修水利工程,实际目的却是借此削弱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无力扩张。

郑国之事败露后,渐以失势的秦国顽固贵族势力便蠢蠢欲动,一面主张车裂郑国,一面纷纷进言:列国来秦为官谋生之人,大多是为了故国利益来充当间谍,必须驱逐一切来客。

震怒与压力兼而有之的情况下,秦王嬴政仓促下达了「逐客令」,意欲驱逐他国客秦之人。后来的丞相、时任客卿的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出于对个人处境的担忧和秦国兴衰的诉求,他措辞精辟地写下了一篇《谏逐客书》上递秦王嬴政,有力阐述了“客”对历代秦国的贡献和不可或缺性,其主旨明确,论证充足,文笔精彩,令历代的文编汇选皆不敢遗漏。

正所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位首位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秦皇始皇帝,气度也当真不是盖的,本就深谙“商鞅法度”之精妙,后得韩非之大成的年轻君主得此提点,猛然醒悟,遂罢逐客令。在郑国坦承,“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修此渠固然是“为韩延数岁之命”,却“为秦建万世之功”后,始皇帝仔细衡量利弊,决定让郑国继续主持完成这项宏伟工程。在大一统的前夜,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始皇帝没有犯教条主义、莽撞武断地因间弑才,更未被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而束缚,而是坚持了一种全新的评判标准:为增强秦国国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利于富民强国、一统天下而再度委任郑国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渠成后,亩收一钟,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又将该渠被命名为郑国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故而,综合以上种种史料,不难看出始皇帝,绝非如郭沫若所言,是个「相貌猥琐、虎狼心而寡恩」的暴虐之君,而是一位仪表俊美、气势威仪、度量恢弘的开国之君。

关于始皇帝的身量如何,史书学者历来都是两极化严重,说其高大魁梧者有,说其矮小鸡胸者亦有——

始皇帝的生父秦庄襄王前面已经说过,通过其首面华阳夫人的「悦其状,高其知」就足以推测出,其人虽在历史上没有太多的大作为,但一定也是相貌堂堂、仪表不凡的,且其身量也一定不错。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得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燕策三》

试想一下——若他真如司马迁所写、郭沫若所推断那般的有着“挚鸟膺”(即鸡胸,也就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即马鞍鼻)、“豺声”(气管炎。)“长目”(疑当作“马目”,如此方与上下文的“蜂”、“挚鸟”、“豺”、“虎狼”等动物名汇为类,“马目”则是形容其眼球突出。),换而言之就是软骨病+个子很矮(软骨病患者长不了多高的)+短腿+生理缺陷+气管炎,试问这样的他,也能跑得过“壮士”荆轲?更何况前面也曾提到过,始皇帝之威仪,能够吓得「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秦舞阳抖若筛糠,又怎会是一个面容猥琐、身量矮小的二级残疾者所能做到的呢?

故而通过以上具体事件分析,兼之之前对始皇帝曾祖伯秦武王嬴荡的一番考据,足见身为标准西北男人的始皇帝,身量也是当属魁梧的。

说完秦始皇的相貌身高,说说他的功绩。

焚书坑儒

这可以说是秦始皇最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情了。但是这件事情的始末可能和大家的想象有些出入。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首先是焚书,政令是烧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经典,而不是全部;而且对于农牧和医学类的书籍,是全部保留的。真正导致这些精彩的思想大量流失的是项羽后来的一把大火。

然后是坑儒,对于这点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存在,有人认为是术士,有人认为都是儒生。比如唐代韩愈、宋代司马光,就比较赞同这是“屠术士”。即使取最后一种情况,当时坑杀的的确是儒生,这些儒生也是本身寻仙失败,或者不支持政令、私下捣乱、以古非今想要恢复周礼(分封制)的儒生,而不是说秦皇头脑一热,看你不爽凡是儒生都杀掉。支持坑杀的是儒生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王充,他考证的结果不过是“四百六十七人”而已。这才多少人,儒生何止上万,秦政府自己的博士、官员等等难道不是儒生吗?贾谊、董仲舒等相隔最近不过几十年的大儒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们好像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秦皇不过是摘了以前各位秦王的桃子??

秦国的强大是从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开始的,经过后面的几位优秀的秦王发展,秦国确实已经确立了国力优势,无论是兵员战斗力还是粮食生产、工具生产都对东方六国占据优势。这种优势碾压一国是可以做到,但恐怕远远没到碾压六国之和的地步。甚至在五国伐齐前,齐国打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又是称臣又是割地甚至丢了函谷关。

以公元前260年前后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为例,这场战争动摇了赵国的国本。秦国当时的国力的确已经占据非常大的优势,赵国即使有廉颇、李牧也不愿意与秦国正面交战。但是秦国长平之战依然打的非常艰难。

赵王对于自己的决策也是很后悔的,秦国当时的后勤压力也很大,战损也很多。打完之后: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空虚到其他六国都想要直接一波推掉秦国了。

嬴政前247年登王位,距离长平之战不过10年。他加冕成人礼,亲理朝政是前238年,距离长平之战不过20年。20年前秦碾压一个很难说最强的赵国都很勉强,20年后就能碾压六国之和了吗?对于秦国至关重要的郑国渠,就是嬴政时期修的,这项工程是秦国能横扫六合不可缺少的根基之一。

此外嬴政还针对秦国现有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变革,让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更加重视法家,让秦国成为一台战争机器。即便如此,在统一六国也不是那么顺利的。

嬴政想灭楚,李信说我只需要20万,王翦说要60万,嬴政觉得60万太多了,于是派了李信去。

结果李信、蒙武除了一开始取了一些胜利,大败而归。要知道这两位也都是不错的将领了。

没办法,秦王还得去找王翦,派60万人去灭楚,而这60万人几乎是秦国所有的军队了。王翦拿在手里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秦王不相信自己。只好不断的要求赏赐,以此让秦王安心。这跟萧何贪财货让刘邦安心是一样的。

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郑国渠,即使有了这几十年此消彼长,秦国灭楚的时候尚且需要带走几乎国内的全部军队,你还认为秦国的国力是碾压东方六国之和吗?

秦国国力之所以强大,根源的确在之前的商鞅变法;嬴政能统一六国,跟之前的秦王留下的基业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要说秦国必定统一六国,或者说嬴政就是躺着把六国灭了,那完全是不顾事实的。

修长城是劳民伤财,秦皇残暴不仁??

劳民伤财这句话是儒家专用的,专注于私德也是他们的特征。宣扬“道德好、百病消”,把仁义礼智当做大力金刚丸推销的他们肯定不爽秦始皇了。当然不肯干实事的同样是这群人。秦皇修长城的手段的确可以再温柔点,但是修长城是必要的。对于古代人你跟他讲人权那是在搞笑。

匈奴叩边不断,不修长城就只能在北方维持巨大的军事存在去抗衡,而游牧民族掌握主动,随时进攻,你却必须一直养着这么多军队在北方,少了那是送温暖。养军队花费几何?运送后勤劳民伤财几何?秦皇是做完了这个比较才决定修长城的,修完长城依据工事可以极大的减少驻军人数,减少后勤压力,同时有效保证国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能力才是我们汉民族的优势所在,而不是跟游牧民族打野战。你们也不想想秦皇是何等骄傲的一个人,他可以亲自下令处死任何人,但是他不会允许匈奴人屠杀他的子民。如果真的能灭掉匈奴,他还会忍气吞声修长城?当然了,估计灭掉匈奴,儒家也一样像喷汉武帝一样喷他。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如果匈奴南下杀个几十万人累积起来,锅是不会算到秦始皇身上的。但是如果秦始皇让人修长城死了十万人,最后保护了几百万人,没有人记他的功劳,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万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嘛。

统一是历史必然,没有他也会有吴始皇、齐始皇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趋势,就是看了一句历史必然性就什么都往上面套。于是不管是秦始皇还是爱因斯坦,都是无所谓的,反正没有他会有其他人来实现的。

秦国的国力在当时的确很强了,但是我们之前也讨论过了,还没到躺着都能灭六国的地步。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一步一步的,但是衰落却可以很快。随便来个蠢点的王瞎搞点事情;或者国家分裂;或者谋朝篡位;或者其他国家崛起,这样的实力对比的变化是经常出现的。像秦国这样一连几代都是比较优秀的王是很少见的,但是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有能力横扫六国的君主可能一百年就会出现一个,事实上能够做到横扫六国的雄主几百年也能有一个。但是真正能够弃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君主,恐怕千年难遇。

如果没有秦始皇,可能秦国很快衰落;然后楚国崛起,吞并了几个小国,结果分裂了;然后赵国当上了老大,实力很强图谋天下,结果继续搞了个分封制,过了百年重新进入战国;然后齐国崛起了,又开始图谋天下,打到一半君主挂掉了,在外的武将自立。纷纷绕绕的,过了几千年,再出一个 X 始皇我是相信的。

然而从嬴政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年,我们真的能等这几千年吗?谁能保证我们现在不会跟欧洲一样?如果很多年没有统一,我们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还存在吗?(那时候还没有汉族这个概念)即使秦国统一的时候,各国还也纷纷表示我不服呢。马克龙最近说要建设一个统一的欧洲了,真有意思。不过能像欧洲那样已经算不错了,事实上当时匈奴势大,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仅仅凭割据政权很难抵御匈奴的南下。看看石敬瑭是怎么当儿皇帝送出幽燕的吧。你以为其他外族会给你安安心心推出秦始皇的时间吗?恐怕直接被灭族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秦始皇才是千古一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