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電視劇中,處決犯人的時間一般都是在秋天以後,被稱爲“秋後問斬”。準確來說,處決的時間是在秋天和冬天。抓住犯人、判處死刑以後並不會馬上行刑,而是收押在監獄裏,等到秋冬的時候再拉出來。這個規定也給犯人的同夥營造了劫獄營救的機會,看上去非常的蠢。

電視劇中還經常有這樣的畫面。犯人被綁在行刑臺上,旁邊站立一個膀大腰圓、頭裹紅巾的劊子手。這個劊子手拿着鬼頭刀,但是就是不動手。大太陽曬得劊子手、死刑犯、監斬官都滿頭大汗,所有人都遭罪。監斬官時不時看一眼日頭或則日晷,到了午時三刻的時候,終於扔出一塊令牌。劊子手如蒙大赦,趕緊對着鬼頭刀噴一口酒,就要手起刀落。

劇情發展到這裏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一個人拍馬趕到。“刀下留人!”一聲怪吼嚇得劊子手呆若木雞,然後從而將犯人救走。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午時三刻來。監斬官也非得等午時三刻再執行,哪怕提前知道有人來救,比“秋後問斬”還要蠢。

“秋後問斬”這個傳統相當的久遠。《禮記·月令》中記載:“孟秋之月,日在翼…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繕囹圄,具桎梏…戮有罪,嚴斷刑。”就是農曆七月份的時候,就要開始處死有罪的人。《禮記》據說是孔子的弟子所著,成書於先秦時期。也就是說,“秋後問斬”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

漢朝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也有這樣的記載。董仲舒認爲一國之君應該順應天道。一年有四季,皇帝也應該對應四季來使用不同的政策。“慶爲春,賞爲夏,罰爲秋,刑爲冬。”秋冬兩季行刑也被後面的歷朝歷代一直沿襲。

“午時三刻”常見於戲曲小說。古代一刻爲十五分鐘,所以午時三刻應該在十二點四十五分左右。古代的陰陽家認爲,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間並不是十二點整,而是午時三刻。如果世界上真有靈魂這一說,這個時間行刑也就意味着,犯人被殺後的靈魂剛好接觸到濃郁的陽氣,一下子就魂飛魄散。

這樣的犯人通常是罪大惡極,所以連鬼都不讓做。同理的還有“午門問斬”。午門是皇宮的正門,也是陽氣最盛的地方。

參考文獻:《禮記》、《春秋繁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