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它曾經比海底撈還要火,卻一步步成了迷途的羔羊...

作者:王中美 來源:華商韜略

2002年,張勇走出成都,將海底撈擴張至西安時,一位叫張鋼的內蒙人,卻帶着小肥羊從北方一路打進張勇的大本營成都,日營業額達到匪夷所思的17萬元。

那時的海底撈已8歲,不溫不火;小肥羊才3歲,在全國擁有600多家連鎖店,以25億元的年營業額,躍居中國本土餐飲業榜首。

2008年,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成爲“中華火鍋第一股”。張勇則死守着不上市的承諾自力更生。

然而10年後的今天,兩者卻互換了位置。9月26日,海底撈以火鍋霸主的身份在香港上市;小肥羊則成了迷途的羔羊。

一隻狂奔的羊

內蒙人喫火鍋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把內蒙火鍋開遍全國的,張鋼是第一人。

至於他是如何創辦小肥羊的,目前流傳較廣的說法是:

1999年,張鋼有一次去西南出差,喫到一種不用蘸小料的火鍋,既好喫又省事,便買下底料配方,結合內蒙火鍋原有的特色,反覆調試,最終制成了獨一無二的口味。

創辦小肥羊之前,張鋼並無餐飲從業經驗。他在包鋼做了4年工人後,25歲下海經商,賣過服裝和BP機,睡過火車地鋪,爲拿貸款喝酒喝到喫速效救心丸。

或許正是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令張鋼敢於以不菲的價格買下配方——在他的經驗裏,只要全力以赴,必有回報。

拿到配方後,張鋼開始花大力氣改良,請喫貨朋友們試喫。終點不是味道滿意,而是一次又一次超過朋友們的預期。

執着最終換來了回報。

當第一家小肥羊店開業時,張鋼用無數次朋友試喫換來的配方,征服了食客們的舌頭。僅僅3天后,30張桌的店面便人滿爲患。

爆棚的人氣之下,張鋼在包頭火速新開兩家分店,仍無法滿足絡繹不絕的食客。

於是,更多的小肥羊店出現在包頭,出現在內蒙,甚至走出草原,來到北京、上海、深圳和港澳臺,以及大洋彼岸的洛杉磯、多倫多……

巔峯之時,小肥羊在國內平均每3天就新開一家店。到2004年,小肥羊連鎖店已達700餘家,數量超過了麥當勞。

一個好漢三個幫

驚人的擴張速度,離不開充分放權的加盟制。

連鎖加盟制,是肯德基、麥當勞得以在全球不斷擴張的基礎。擁有“小肥羊”這一金字招牌的張鋼,自然不會放過以同樣模式做大生意的機會。

在他的授權下,一大批省級加盟商積極拓展區域市場,令店面呈幾何數增長。

店面多了,管理是個大問題。肯德基、麥當勞全球數萬家門店運行得井然有序,背後有一套標準化的管理體系。

張鋼也有自己的管理法寶,即做人和用人。

張鋼骨子裏是一個講義氣的人,和他一起創業的兄弟,每個人都成了合夥人,享有股權。這些兄弟將張鋼視爲帶頭大哥,對他極爲忠誠,以至於張鋼自信,即使小肥羊倒下,他仍然會憑藉這支團隊重新開始。

這種義氣,也成了小肥羊管理團隊的重要共識和凝聚力。

義氣之外,張鋼還有一副識人的好眼力,對認準的人才,敢於並捨得放權。

2002年,張鋼從蒙牛挖來孫先紅和盧文兵兩員大將,拿出5%的股權分給二人,每股作價1元,並告訴孫先紅:“你啥時候有錢啥時候給我,沒錢我給你墊上。”

事實證明,張鋼沒有看錯人,盧文兵上任後做的三件事,奠定了小肥羊日後騰飛的根基。

第一件事,對小肥羊進行股份制改造。將大區代理由加盟商變成創業團隊的一員,各地分公司也有代理持股,給予合作方充分的信任和激勵。

第二件事,排查有隱患的加盟店,最大限度地將它們轉成直營或聯營,不能轉的則關停。到2007年,小肥羊門店數量由巔峯時的721家縮減至326家。店雖然少了,但食客的消費體驗卻上升了,口碑也越來越好。

第三件事,引進外資衝擊上市。2006年,小肥羊從高盛、摩根等20餘家參與競爭的海外投資方中,引進英國3i私募和普凱投資基金總計2500萬美元。儘管3i出價不是最高,但其聲稱提供深度投後管理令小肥羊心動。

3i集團沒讓張鋼失望,不但給小肥羊回購加盟店提供了資金,還牽線引進一位職業經理人——肯德基原香港行政總裁楊耀強。

正是此人,以首席運營官的身份,將小肥羊拉上標準化、規範化管理軌道,最終推動小肥羊於2008年6月12日在香港上市。

那天之後,小肥羊披上“中華火鍋第一股”的光環,風頭一時無兩。

洋老大的誘惑

張鋼心裏一直有個“中國百勝”夢,希望小肥羊能像肯德基、必勝客一樣開遍全球。

楊耀強的到來,讓張鋼的百勝夢更近了一步。這個來自百勝旗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

張鋼對這個“外來和尚”也充分信任,將大權授予他,自己則當起了甩手掌櫃,長期在海外考察餐飲市場。

但張鋼並沒能享受太久的清閒。很快,這個“外來和尚”就惹出了麻煩。

按照楊耀強的規劃,小肥羊每開一家新店,費用都要提高,這讓原管理團隊頗爲不滿。隨後幾家新店出現虧損,加劇了雙方的矛盾。

股價壓力下,張鋼選擇支持原管理團隊,楊耀強最終離開小肥羊。此後,小肥羊的開店速度逐漸放緩,美林銀行也將其評級由中性下調至跑輸大市。

期間,3i和普凱見機退出,將股權賣給了意圖進一步佔領中國市場的百勝。

儘管雙方在理念上不夠兼容,但百勝的光環令張鋼無法抗拒,他希望由百勝出手,將小肥羊打造成第二個必勝客。

他甚至勸管理層賣掉股份:“只有百勝進來,股價纔會更高;百勝不進來,股價也就這樣了”。

此言非虛,雙方即將牽手的消息一出,小肥羊股價暴漲了15%。

於是,百勝不僅獲得了3i和普凱持有的13.92%股權,又向小肥羊控股股東收購了6.07%股權,一舉成爲小肥羊的第二大股東。

然而,雙方的聯姻很快就從蜜月期跌入冷凍期。

百勝由於不熟悉火鍋業務,又忌憚張鋼手中的控制權,參股後並沒有花力氣謀求小肥羊的改變。小肥羊由此陷入增長困境。

張鋼坐不住了,“我是爲了做事業、創百年字號,以後能對孫子說,我是小肥羊的創造者,就很自豪了。”

此後兩年間,張鋼抱着“誰有能力誰控股”的期待,帶領原始團隊在股權上步步退讓,不僅讓出控制權,還數次減持股份至僅剩2.41%。

直到2012年2月,百勝以46億港元現金收購小肥羊全部股權,宣佈私有化退市,張鋼和管理團隊息數離場。

“中華火鍋第一股”成了“中餐退市第一股”。

不再有任何掣肘的百勝,將原有系統與小肥羊對接,專注解決小肥羊體系鬆散、管理缺乏標準化、繼續擴張瓶頸三大問題,並對品牌形象和運營標準進行了升級,試圖讓小肥羊再創奇蹟。

遺憾的是,僅僅一年多,小肥羊便陷入關店潮,至今僅剩約200家店面,門前也冷落了許多。

誰之過?

對於小肥羊的遭遇,業界除了惋惜,更多是對創始團隊的不解和質疑:“肥了自己腰包,卻餓瘦了小肥羊”。在外人眼裏,張鋼等人將多年心血拱手他人,似乎過於急功近利。

但只有身處圍城內的張鋼才深知其中的無奈。

和中國衆多企業的發展歷程一樣,草創期由小到大相對容易,而由大到強所需的各方面條件,則無法依靠過去的經驗獲得。餐飲業進入門檻低,面臨的升級瓶頸尤甚。

小肥羊在張鋼帶領下經過10年發展,門店管理能力急需提升;從物料採購到銷售的全供應鏈管理也迫切需要優化;後續擴張對財力提出了嚴峻挑戰;企業的義氣文化也無法適應6萬餘名員工的龐大團隊。

諸如此類的問題,卻正是百勝的優勢所在,也因此,百勝成了張鋼眼裏可以仰仗的靠山。

相較內部的困難,外部更令人頭疼。

短短几年間,中國火鍋行業出現井噴,小肥羊身邊已是勁敵環伺,廝殺慘烈:

海底撈以服務和口碑征服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一本《海底撈你學不會》更是將其捧成現象級明星企業,一夜之間人氣爆漲;

比小肥羊早一年起步的呷哺呷哺,以新鮮的吧檯形式發展出數百家直營店,顧客需要排隊候餐;

在小肥羊的發祥地包頭,成立於2001年的小尾羊風頭已將其蓋過,遍佈全國的門店多達600餘家,正向“中國第一羊”的目標進擊。

後起之秀的蒸蒸日上,時刻威脅着小肥羊的老大地位。

當自認爲抱上了大腿的張鋼,眼瞅着百勝也無計可施時,轉手要趁早或許就成了上上策。

這是有前車之鑑的。

早在2000年,護膚品牌小護士如日中天,對歐萊雅的收購提議嗤之以鼻。不料,此後的小護士卻在大量國際品牌圍攻下,開啓了長線下坡模式,最終在收購價格上極爲被動。

時機就是金錢的道理,張鋼也懂。

事後看來,張鋼脫手的時機頗有先見之明。百勝提出對小肥羊私有化計劃後,小肥羊當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了19.6%,股價也大受影響。

換個角度看,即便小肥羊一心一意保持自主發展,在上述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下,如果不做出突破性的改變,也很難挽回頹勢。

對百勝而言,進軍中餐、擴大領地的算盤本身沒錯。錯就錯在,其對中國火鍋文化知之甚少,卻貿然走進圍城。

一位中餐行業專家一語中的:“西餐的精髓是標準化管理,中餐則有太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飲食文化,比如紙巾是否收費,南北方消費者口味差異等等,是很難用標準化去經營的。”

至今,距離百勝全面收購小肥羊已過去6年。這期間,百勝做過數次嘗試和改變,但今日的小肥羊早已不是過去的小肥羊。

在包頭的烏蘭道旁,全國第一家小肥羊店的牌匾仍清晰可見,只是場地已變爲其他用途。

每次路過這裏的張鋼,或許只能望“羊”興嘆:創業容易,守業難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