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一、先從一個製作人的角度比較兩首歌的製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00af7bd476f420b920a9eafec8e1b9a\" img_width=\"606\" img_height=\"384\" alt=\"千千闕歌爲什麼勝過夕陽之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編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夕陽之歌的編曲(其實有原版本的改編在我們叫做扒帶)是趙增熹,趙增熹幫慧嫺編過飄雪、紅茶館等慧嫺的經典歌曲,還是慧嫺港樂音樂會的鍵盤伴奏。夕陽之歌的編曲,基本是照着近藤真彥的原版編曲去做的。但是趙增熹當時的扒譜功夫似乎還不到後來好,還是扒不到原曲的神韻,又或許是他有意改變。千千闕歌(編曲盧東尼,具體做過什麼,好多!)則在許多地方做了改變,全方位地去適應慧嫺的嗓音特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前奏有三把木吉他,居中的是前奏主旋律,左右的兩把伴奏吉他。千千闕歌在左邊的伴奏吉他做了改變,不是完全滿的兩個八分音符節奏的旋律,而是改成了留有空白的旋律;B.bass的旋律也做了更改,使和聲效果更加和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間奏的電吉他SOLO在千千闕歌旋律不一樣了,變得更加鏗鏘有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D.第二段結束後的那段間奏,千千闕歌使用的是絃樂,更加貼切這首歌在這個點纏綿難捨的情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E.鼓。鼓的編曲在千千闕歌裏面更加的乾淨、有起伏感,具體仔細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F.當然還有背景絃樂、和絃吉他還有那個“遠方我路上”這句結束後那個有點“搖擺感”的樂器伴奏用的樂器不一樣,千千闕歌用的是管樂,夕陽之歌用的是合成音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及,千千闕歌完全不用鋼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樣說來似乎只是各有不同,其實,夕陽之歌是模仿原曲的編曲,而千千闕歌卻做了畫龍點睛的改變,超越了原曲。音樂的東西很難有個公認的標準,全靠個人感受,我覺得是這樣,跟我一樣的人就會覺得是這樣。\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1a6a17c734c4d4384576d612ae7991e\" img_width=\"770\" img_height=\"496\" alt=\"千千闕歌爲什麼勝過夕陽之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2.錄音混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仔細聽過很多遍這兩首歌的人有沒有發現,夕陽之歌的音效似乎有點過滿,而且各種樂器的主次關係(音量大小)、相位關係(左右)處理得有點亂。我個人覺得夕陽之歌在錄音上就已經差了很多,例如前奏的三把木吉他,錄得很模糊,音色的區別不夠。而且混音的時候沒有根據音樂的發展去改變樂器的相位、音量。例如木吉他在進入副歌部分之後就已經屬於次要了,卻還是佔着較大的比例。這首歌混音的缺陷在於沒有把背景絃樂、和絃吉他等該小聲的樂器調小聲,所以突出不了主旋律樂器,甚至有跟人聲搶風頭的傾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千闕歌的前奏也是三把木吉他,但是主吉他的金屬感很強,右邊的吉他應該是尼龍弦的,柔和許多,左邊的也和主吉他分得很開。另外,錄音乾淨很多。而千千闕歌的電bass線條是很明顯的,律動感很強。而且千千闕歌各種樂器的主次、相位處理得非常和諧,例如木吉他,該它做配角的時候就輕,該它做主角的時候就亮,該它做背景的時候就若有若無。千千闕歌的各種樂器在混音的時候都是做了非常仔細的調度的,所以整體上非常和諧耐聽。不要忽略這個,它決定聆聽的舒適感,影響一首歌的耐聽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實我覺得還是近藤真彥的版本錄音混音做得最好,更有層次感,千千闕歌還是稍有零星的不工整。\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631fd5a5df849d0adef6ea9eb4e9aa5\" img_width=\"552\" img_height=\"352\" alt=\"千千闕歌爲什麼勝過夕陽之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3.演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夕陽之歌前奏的主木吉他,有點悶,旋律不夠流動,但這跟滄桑的基調配合起來還說得過去。但是它跟左右的兩把吉他不但音色相似,而且音量也差不多,容易互相干擾。伴奏的兩把木吉他很呆板,特別是左邊那把,一直都沒有輕重的變化,像是合成樂器一樣。但是以當時的水平,夕陽之歌也還算一首製作良好的流行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千千闕歌的前奏,主吉他選擇了非常好的把位,用了適當的弦,聲音柔而又亮,而且演奏得很有歌唱性。左右兩把次吉他伴得很好,配合着主吉他的律動而進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還有bass,很給力,用的bass很渾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鼓打的鏗鏘有力,又剛中帶柔,充滿激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間奏的木吉他solo彈得清亮柔中帶剛,雖然和前奏是同樣的旋律,但是感情明顯加強了,給人無限蒼穹下的感覺。而電吉他solo劃破長空的聲音,陽剛而又灑脫,感情飽滿而又含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難寫這個。第二段開始電吉他、鼓開始越來越有力,一步步的把感情往高潮推進。第二段結束後,絃樂的間奏纏綿難捨,又不會過於氾濫煽情。還有許多樂隊方面的功夫,滲透在這首歌的細枝末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層次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夕陽之歌的四遍副歌,感覺都是差不多的,完全沒有配唱、和聲,而且兩遍主歌歌詞一樣,演繹上面也沒有做出明顯的區別。音響方面,這首歌從頭到尾也比較平,最後兩遍副歌仍然用幾乎一樣的方法唱,充滿重複感,容易厭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千闕歌則在多個方面做到了讓一首歌不斷地發展。第一段從前奏到副歌之前,一直都只有吉他和若有若無的原聲BASS的伴奏,聲音很凝練內斂。“噔噔”之後,第一遍副歌是沒有配唱和聲的,只有“hu\"的高音和聲、和最後一句的大合唱式的背景和聲。第二遍的主歌,慧嫺的演繹力度加重,聲音變厚。第二遍副歌開始不短增加和聲,使感情不短加強。 倒數第二遍副歌把一個高音從前面改到後面“共我唱”,避免了後面兩遍副歌的雷同,而且把一個高潮延遲到後面,使歌曲更符合感情發展的規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千千闕歌的動態更寬廣,它在前面處理的更低能量,凸顯出後面的高潮更加澎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歌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夕陽之歌,很多人都說這首歌很有意思,我覺得有,但是我覺得夕陽之歌的意思其實還不夠真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寫歌詞的都是些具有舊學功底的文人,或多或少受到陶潛、王維這些田園派的影響,都喜歡拿隱退、感嘆人生作爲題目,比如:陌上歸人、隨遇而安、順流逆流……但是我覺得陳少琪的這個夕陽之歌雖好,但是多少有點“強說愁”的意思,還不夠老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隨雲霞漸散,逝去的光彩不復還。”這裏是感嘆人生短暫,開得一個憂愁的頭。“遲遲年月,難耐這一生的變幻”這裏是一個經歷過人生風霜的人,在訴說人生多變起伏。“如浮雲聚散,纏結這滄桑的倦顏”,青春已經過去,在感慨人生的坎坷。“漫長路,驟覺光陰退減,歡欣總短暫未再返”,走了長長的人生路,忽然回頭留戀過去的好時光,感嘆時日無多。一轉彎卻道“哪個看透我夢想是平淡”,看來這個人心裏想着平淡,卻沒有人理解。“曾遇上幾多風雨翻,編織我交錯夢幻”,回憶過去的轟轟烈烈。“曾遇你真心的臂彎,伴我走過患難”,這是刻骨銘心的愛情或者友情。“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紛擾波折再一彎”,看來這個人經過了常年的打拼,已經心灰意淡,卻還得不到平靜的生活。“一天想,想到歸去但已晚”,可見,這裏是道出了許多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心聲。許多在官場、商場、政壇打拼的人都會有這種心聲,想退出卻不能退出,想自由卻不能自由。被各種利益、感情的東西羈絆,肩上扛着各種責任,不能任憑個人的感情去行動,其中盡是無奈。這也符合當時流行的武俠、黑幫情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文字的角度來看,其實這首歌的歌詞不是很順暢,跟旋律有點不融合,拗口,比如“復還”、“倦顏”。而且,一個一面留戀“歡欣未再返”的經過滄桑的人,一轉念卻控訴別人不理解他,看不透他的“夢想是平淡”,未免有些牽強。另外,第二段結束後又有一段歌詞曰“天生孤單的我心暗淡,路上風霜哭笑再一彎,一天,想到歸去但已晚”,這幾句有些做了改變,但又和前面的雷同,甚至有湊句子的感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千闕歌從某種方面剛好和夕陽之歌相反,千千闕歌是無限的留戀,卻堅決要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千闕歌的感情就平實許多了,人生總會因爲各種因素產生不想要的離別,這首歌就是講述這些離別。我倒不認爲這首歌是情歌,雖然它可以被這樣理解,但是我覺得這首歌講的是兩個靈魂的摯友之間的離別。這種感情雖然平凡,但是被林振強描寫得非常細膩動人,將普通的情感變化寫到了極致。而且,這裏寫的這種真摯的友誼,是非常珍貴的,只能產生於兩顆高尚的心靈之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巧,第一句也是寫夕陽“徐徐回望,曾屬於彼此的晚上,紅紅仍是你,贈我的心中豔陽”,林振強填詞總是可以讓歌詞和旋律很般配,這首歌幾乎每一句歌詞都唱得跟講話的音調幾乎一樣。第一句在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詞彙很平實、樸素,描寫一個人感激朋友對他的好,有自然美。“如流傻淚,祈望可體恤兼見諒,明晨離別你,路也許孤單得漫長”這裏是描寫兩個人在離別前夜的相處,寫離開的一方對另一方的不捨,以及離開對方後的孤單。這裏“傻淚”、“體恤”、“見諒”有些矯情,朋友之間怎麼會在意這個呢?“一瞬間,太多東西要講,可惜即將在各一方,只好深深把這刻,盡凝望”,兩人即將離別,萬般不捨,千言萬語都無從說起,不如相對而無言,無聲勝有聲。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只是前面的這些詞,那麼這首歌可能只是一首優秀的流行歌,但是後面的詞,卻讓這首歌昇華到了不一樣的境界,讓它成爲時代的經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日縱使千千闕歌,飄於遠方我路上”這有多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振強對文字、節奏、音韻的靈光一現,真是絕!單單是朗讀這句,就已經很激昂了,“歌”,用“飄”來形容,真美!還“飄於遠方我路上”,非常有畫面感!首先“千千闕歌”這幾個字,就有着宏大的氣場,又有着柔美。首先它讓“來日縱使”這四個字在四個十六分音符上,再在後面三拍讓“千千闕歌”這四個字鏗鏘有力地出來。第一個“千”字佔了一拍,第二個“千”字佔了小附點的前面部分,這符合疊詞的第二個字應該比第一個字輕的規律。而且兩個字在歌裏也是同音。後面的十六分音符給了量詞“闕”(他搞錯了,應該是闋,但是我也就接受了,而且我覺得闕字比闋字更好看,更有親和力雖然意思不一樣),“闕”字頓了一下,“歌”字又揚了起來。林振強很精巧地把握了這個節奏,讓千千闕歌這四個字在最佳的地方出現,美不勝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同是這一句,夕陽之歌“曾遇上幾多—風—雨—翻”就遜色多了,還有後面的“心-的-臂-彎”,打斷了“幾多”、“真心”兩個詞,還讓四個不成結構的字佔據重音的地方——“多風雨翻”、“心的臂彎”,這樣歌曲的感染力就打折扣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日縱使千千晚星,亮過今晚月亮”,有沒有讓你想象到,兩個人在離別前夜,躺在屋頂,對着璀璨星河高唱,這多麼美好啊!“今”是這首歌最高的一個音,是降e2。“甘”在粵語發音是閉上喉嚨和口腔發的,對於唱高音來說不方便。這兩句組合在一起,讓“千千闕歌”和“千千晚星”一前一後地登場,有沒有覺得非常輝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還有更絕的!“都比不起這宵美麗,亦絕不可使我更欣賞”,前面兩句都是假設的未來可能的美好,但是都比不上這一刻的好,可見這兩個人之間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美好的感情的。“不可”這兩個字也非常巧妙地出現在了重音上,非常有力!而前面的“絕”字,把這種堅決的感情推向了極致,這時,後面接着“A——HA”!這又絕了!這兩個音是獨立出來的,很難有適當的歌詞填上,原曲是比較軟的“HA_A”,而千千闕歌改成了硬淨的“A——HA”,這樣更加有力。也非常絕地不用字,去表達了這種堅決的感情,以及瀟灑的離別,而這些,都是“因你今晚共我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第二段,廝守的時間越來越少了,“臨行臨別,才頓感哀傷的漂亮,原來全是你,令我的思憶漫長”,這句普普通通。“何年何月,才又可今宵一樣,停留凝望裏,讓眼睛講彼此立場”,兩相凝望,用眼睛說彼此都不會相忘。“當某天,雨點輕敲你窗,當風聲吹亂你構想,可否抽空像這張,舊模樣”。這裏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認爲自己並不是對方不能缺少的人,只要求對方能夠偶爾想起自己。詞語很美,“雨點輕敲你窗、風聲吹亂你構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一遍副歌,及時去掉了已經唱了三遍的“A——HA”——好東西就算再好,重複多了就會厭倦。而且改了歌詞,“都洗不清今晚我所想,因不知哪天再共你唱”!洗不清!絕對的刻骨銘心!而“因不知”取代了A——HA,與後面的連在一起成了連貫的一句,因爲傷感越來越重,已經不能夠有A——HA這樣灑脫的情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這種美好真摯的感情,就算是離別,我想,是人都會更加喜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千闕歌在後來能夠勝出,經過長時間不被人遺忘,反而越來越證明它的經典,是一大幫人的功勞。\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691760824713731
相關文章